在互聯網時代發展如此迅速的今天 博物館和美術館是否已經不再重要呢


我想了半天沒看出這個問題的邏輯來,為啥互聯網時代能得出博物館不再重要的結論呢?這兩方面又不衝突。

看了幾條回答和評論,覺得題主可能不瞭解博物館的基礎常識,看圖片、隔著展櫃觀看和上手完全是三個層次的體驗,不可順向取代。

而互聯網時代和博物館是能夠相互結合的:

1.網路社會的信息也是博物館的收藏對象,譬如大英博物館收藏英國女作家的電子郵件,美國某博物館收藏電子遊戲,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windows操作系統等等;看好未來出現所有藏品均是網路社會產物的專題性博物館;2.博物館同樣可以用互聯網技術提高自身服務的效率,譬如近來被熱炒的「智慧博物館」概念。

去看些好一點的展你就會覺得親眼看到的東西跟你隔著顯示屏去看一個東西的感受不一樣。我有次去看展看到一副曾梵志的畫真是很受震撼……

好的,我不裝逼,受震撼的原因是的畫幅真他媽大……高度幾乎佔了整面牆,我找了半天實在沒找到那幅畫……當然不只是大,顏色也很漂亮豐富。(雖然例子舉的很爛,但是我只是想說明隔著顯示屏你根本無法感受到油畫顏料堆疊以及大畫幅能帶給你的魅力與震撼!)


看網上的圖和看原畫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舉個例子,蒙特利安的格子,站在原畫前你才能看到那橫平豎直的線條格子其實大顯功力。許多油畫家在繪畫時甚至會考慮光線打到隆起的顏料塊上傳到人眼的差異。你看莫奈的睡蓮,可能只是一堆顏色,站到三米的畫布前你才會被震撼到吧。網上有許多幾十兆甚至幾百兆的油畫,但即使是谷歌藝術計劃拍的能看清筆觸的高清油畫也及不上你站在真品面前萬分之一的震撼。

以前上初中的時候,每天中午都會固定聽評書,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隋唐演義》。對裡面很多情節至今都印象深刻。

去年國慶節的時候去昭陵博物館,沒想到竟然看到了程知節(程咬金)碑,當時就目瞪口呆,有一種穿越歷史的感覺。。

另外,在昭陵博物館本身就位於「牛鼻子老道」徐茂公的墓。在網上看再多的圖片,都無法比擬面對實物時直面歷史的感覺。
在博物館看到實物的震撼是互聯網無法給予的,四羊方尊、後母戊方鼎、蓮鶴方壺看到實物之後會覺得遠比之前看照片的感受震撼,有些器物的體型大小看照片是感受不出來的,只有現場看才能體會。

另外就算現在有些博物館、美術館在網上開設了電子遊覽系統,和在現場看的效果還是相去甚遠。


嗯,作為剛半步邁入這個行業的菜鳥。我覺得題主對博物館和美術館的理解有偏差。事實上平時我們看到的展覽,只是博物館和美術館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首先,博物館美術館日常還承載著文物和藝術品的收藏整理,歸類保護,研究等工作,這對於我們的文化和歷史研究、保護有著極大的作用,法律上還講求物證呢,藝術品及文物就是人類文化的物證,這是虛擬的互聯網無法做到的。其次藝術界的各類交流活動也是需要它們參加的,我們看到的展覽實際上並不只是藝術品的展出。整個策展過程,從聯絡藝術家,確定地點,宣傳,藝術品的擺放,燈光簡介的佈置,印製手冊,開幕到閉幕。。。為了使展覽達到最佳效果,期間要投入無數的人力物力,有無數的知識需要掌握和運用,在這期間產生的人與人之間面對面文化交流活動是互聯網無法取代的。

再有,很多博物館面向大眾的活動不只是展覽一項,講座,研討會,甚至教育(比如盧浮宮學院),多元化的活動能使我們從多方面瞭解自己生活的世界。

最後,就像大家說的一樣,站在大師作品面前感受到的和你在虛擬網路上看到的是完全兩種感覺。有些細膩的筆觸,顏料的層疊,泥塑的質感,瓷器與青銅器的質感,那是一根小小的數據線完全無法傳送的。再加一句,如果網路能取代博物館和術館,那為什麼近幾年藝術品收藏的熱度持續不斷?大家不如坐在電腦面前看看就好了。-----------菜鳥答題,若有謬誤,敬請指正
不可能的事

對啊。也不用去旅遊了,windows 桌面壁紙就行了,您還可以上太空呢

那啥,人家說互聯網就是浮躁,我原本還不信呢
題主為何有這樣的想法!互聯網再發達,你要去哪看真東西?!呵呵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