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期是大多數採購員最頭疼的問題。銷售急單、供應商跳票、來料不良,不厭其煩地折騰著採購員,處處忙於救火。救火隊員,似乎是採購員的羣體形象。一起來看看製造型企業採購交期的構成,基本就在如下圖紅圈的部分。

首先我們分析一下關於交期的構成:交期=準備時間+原材料採購時間

+生產週期+物流週期+檢驗週期+異常處理週期+其他零星週期

初級的採購員將訂單拋給供應商後坐等交貨,事實上這樣坐等,多半是既定交期無法實現的,如果採購人員往前邁出一步,交期也會往前邁出一大步。

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去掌控交期呢?

先,在供應商的開發與選擇上,盡量選擇與本公司「門當戶對」的供應商,這是雙方長遠合作的基礎。所謂「門當戶對」,就是業務規模、品質水平、成本接受度、雙方對對方的期望值等等。如同結婚,就好比大家常說的「高富帥」匹配「白富美」。很多採購員以甲方姿態,扯虎皮做大旗,吹噓自己有多大量,結果沒出三個月,供應商發現你的小業務原形,最終傷害的還是自己。

其次,物料認可工作,應在量產前完成。這個認可,包含了供應商的可量產性、在自己工廠的可量產性。除了及時制止工程師自負、意淫的設計外,要用「可量產性」指標來保證物料正常供應。物料認可工作,考驗設計標準化、工程師瞭解生產工藝、以及技術管理的能力。物料資源庫、標準化、模塊化設計、轉量產評審等工作是否落地,工程師對工藝路線、工具、動作分析的認知深不深,直接影響著生產質量和生產效率。工程師不要盲目地認為自己只是設計和研究,生產執行是工廠的事。研發的目標應是「管生還要管養」保證物料在供應商工廠的可量產性的同時,還要保證產品在自己工廠的可量產性。

其三,採購員需培養自己的專業能力。物料的原材料構成、供需狀況、市場行情、生產工藝構成(瓶頸工藝)、良率、標準工時、生產效率等等。採購員應具備良好的學習能力,通過實地考察、與供應商交流、搜索資料等方式,增強自身的專業能力。

第四,品質管理要體系。物料不齊套,往往表現為來料不良。大多數中小型企業質量體系不健全,質量是「檢出來」的,品質部門只做判官,只說「NO」,是品質管理現狀。採購員在公司內,除了面對財務的黑臉,還得面對IQC的黑臉。在歷次的培訓中,翰博老師給採購員們支招,就是把品質「請」出去,把好料交回來。對外,品質功能需前置到供應商的原材料、生產製程、出貨物流,監督、協助供應商控制製程,保障來料合格率,保證按期交貨。有些公司把IQC設在採購部門,效率高對內,設計驗證、測試、試量產轉移、物料認可需要質量體系控制,無論企業規模大小。部分公司的IQC職能由採購部門管轄,不考慮制衡因素的話,對供應商的品質延伸管理和處理異常效率會高出許多,這是一種務實的嘗試。

交期改善,實際是個系統工程,與企業的採購地位、與研發設計、與供應商的能力和配合、與行業供求形勢、與公司內部職能配合、與採購員自身的能力、素質、溝通技巧等等因素一一相關。交期一役,不是採購員一個人在戰鬥,是公司體系的優化和改善。

採購交期改善管理日事工作法

明確交期構成的要件,充分認識交期改善的重要性,努力提升採購完成效率,是採購員進行採購交期管理的關鍵。

採購員要做到採購交期改善管理日事日清,可藉助「採購交期改善管理明細表」(見表3.1)完成。

採購交期是指從採購訂貨日開始至供應商送貨日之間的時間長短。也就是說,從採購部向供應商表達出其需求時開始計算,直到採購商的需求被完全滿足為止,其中所花費的時間總和。通常情況下,交期是由供應商決定而非採購商隨意指定。

(1)交期的構成

(2)影響交期的因素

供應商如果不能按時交貨,則會導致原料的欠缺而使生產停頓,常見的影響採購交期的因素,

(3)改善交期的策略

①從採購管理各環節進行改善。

包括從採購需求、計劃、合同等環節進行改善

②利用交期延誤檢討表進行分析、檢討。

(4)交期改善的方法

根據影響物料交期的因素,改善交期的方法可總結為以下幾點

1、設計變更來源

設計變更來源因素較多大致羅列如下:

a、客戶方

b、產品參數變更

c、需求時間變更

d、價格波動

e、設計方案修改(原方案設計錯誤)

f、工藝改良、新材料替代

g、計劃變更

2、變更範疇

a、BOM變更

b、需求交期變更

c、價格波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