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中,明蘭多次說炙羊肉給如蘭吃;且劇中的大街小巷,到處都是「孫羊店」。給人的感覺,宋朝好像只吃羊肉啊。

今兒說一下北宋的肉食結構:

羊肉為主、豬肉為輔,兼有少量禽肉、水產、野味等。其中,羊肉和豬肉消費量最大。

「貴羊賤豬」的肉食結構稱為當時的社會風尚。以北宋宮廷為例,「御廚止用羊肉」,基本「不登彘肉」。

有沒有史料和數據支撐呢?

有。北宋宋神宗時,一年御廚支出「羊肉四十三萬四千四百六十三斤四兩,常支羊羔兒一十九口,豬肉四千一百三十一斤」《宋會要輯稿》,可見羊肉的消費量之大。羊:豬=105:1,平均吃一頭豬要吃105隻羊。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北宋時期,人們喜歡吃羊肉呢?

總結3條如下:

1.北方游牧民族多次在中原建立政權,其以羊肉為主的飲食習慣已然影響到中原漢族人民,所以到北宋,仍喜歡吃羊肉;

2.北宋汴京及中原靠近遼、西夏,北宋與其多有飲食風尚的往來。簡單來說,我們拿茶葉、絲綢和人家的羊馬進行互換;

3.宮廷祖宗家法,皇宮中吃羊肉已經上升到祖宗家法的地位。

而上行下效,所以北宋整體都以吃羊肉為主流。

再講一個故事。

蘇東坡被宋神宗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時,因為入不敷出、沒有什麼錢,所以只能吃低一等的豬肉。但是他苦中作樂、善於折騰,所以發明了東坡肉東坡肘子這些個菜。當時還作打油詩《豬肉頌》,「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北宋初期,人們對水產品的消費比較少,因為水產品很貴,要從南方或者東邊運輸而來。但是北宋中後期,社會富庶,所以中上層社會開始追求海鮮等高檔水產品。除了海鮮,對於黃河魚類的需求也較大。

北宋最有名的一道大菜叫做「滴酥水晶鱠」,其實就是生魚片。大家以為生魚片是日本原創,錯錯錯。我大北宋就相當流行,就是鱸魚切成薄片蘸調料吃。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