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自古即有人居住,目前发现最早的居民称为「左镇人」。

这是民国60年(1971)台湾大学宋文薰教授,及民国63年(1974)日本古生物学家鹿间时夫教授分别发现。距今三万年前,台湾即有人居住,由于遗址化石系在台南县左镇乡附近被发现的,故称为「左镇人」(五八40页)。

左镇人的生活方式,因发现化石的地方,除少数头盖骨残片和牙齿外,尚未发现其他相伴的生活遗物存在,因此至今尚未为人知晓。

与左镇人同时被发现的,是距今5千到3万年间的「长滨文化」。

这是民国57年(1968)宋文薰和林朝棨两教授,从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的海蚀洞穴中,发现数以千计的石器、制造石器的废料,以及与生活习习有关的各种利器,著名的考古学者李济教授,将之命名为「长滨文化」(五八42页)。

这些都属于距今5千年到3万年或5万年前,台湾人的生活方式。根据出土的遗址,归纳出这些台湾早期的居民,主要是居住在海边,或背风隐蔽的洞穴里,形成小群聚落,以采集、狩猎和鱼捞为生。

这时代的人,只知以打制的砾石为工具,没有制造陶器技术,故又称为「旧石器时代」。也有部份学者认为「左镇人」可能就是「长滨文化」的主人。

这个文化的遗址,后来又陆续在垦丁公园、鹅銮鼻、龙坑、台东县成功镇及台湾西北部海边被发现。

继之而来的是距今5、6千年前的「大坌坑文化」。属新石器时代「绳纹陶文化」的一种,首先是民国53年(1964),张光直先生在台北八里乡大坌坑发现遗址,第2年,又远在台湾南端的高雄县林园乡发现,故以首先发现的大坌坑为名,称为「大坌坑文化」(五八44页)。

这个文化,后来又陆续被发现遍布在北部海岸、台北盆地、西南部海岸、东部海岸以及澎湖等地。它的特征是当时的居民已从打制砾石,进步到可磨制石斧、石刀、石镞等石制利器外,也有制陶的技术。

只是以很原始火候较低的方式制陶,制出来的陶器质地松软,颜色由橘红到深褐,由于表面的绳纹和陶器的优美特征,与中国大陆东南沿海,特别是广东和福建所出土的「绳纹陶」,在形制上类似,故有些考古学者推测,「大坌坑文化」有可能从中国那边渡海而来,但也有人认为是承继自早期的「长滨文化」。

「大坌坑文化」由出土的遗址来看,虽仍属渔猎和采集为主的小群聚落生活方式,但种种迹向也表示已开始耕作,种植根茎类作物,属于刀耕火种的游耕阶段。

而澎湖出土的「大坌坑文化」则尚包含捕鱼,捡拾贝类和采集潮间食物维生的方式,可见根据不同环境,大坌坑文仍会有不同的生活型态表现。

随著环境不同,台湾在距今3千到5千年前,又以不同文化展现在世人面前,首先是分布台湾东北部包括台北盆地,以圆山贝冢遗址为代表的「圆山文化」,和发现于台北市士林区芝山岩遗址的「芝山岩文化」。

其次是发现于台湾中部,像台中县牛骂头(清水)的「牛骂头文化」,南投县草屯镇草鞋墩的「草鞋墩文化」。

南部地方, 则有台南县仁德乡手稠子的「手稠子文化」,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的「凤鼻头文化」,全台包括屏东垦丁、花莲县寿丰乡,澎湖马公港等在内,总计约有90多处的遗址被发现(五八50页)。

除了圆山文化和芝山岩文化距今2千5百年,其他都距今约3千5百年到5千年间的新石器中期时期。

因其在制作的陶器上,以夹砂和细质的红陶为主,制出的钵形或罐形陶器,不只比过去发现的精致很多,且陶器外形也分别被饰以不同方向的划纹,方格纹、彩绘纹等,故又被称为「细绳纹陶文化」。

「圆山文化」和「芝山岩文化」,因距今较近,其文化表现除制陶技术较进步外,陶器外表的纹饰种类也较复杂和繁多,尤其在石器制造上也多样化,有磨制,打制和琢制等不同。

圆山文化甚至也有玉器的装饰,做耳饰和腕环等。且从圆山贝冢中发现仰身直肢墓葬,及以石头为基础,以木骨草泥为墙的建筑技术。同样的,在芝山岩文化中,更发现他们已使用木制器做为工具。

细绳纹陶文化

从圆山文化和芝山岩文化,遗留下来工具中有大量的农具,以及碳化的带穗稻米,和鹿、狗、猪、鱼、贝等等大量动物骨骼。可知这个时期,除了狩猎、渔捞等生活方式外,也开始部份种植小米、稻米等作物。

由于开始农耕,所以居住区域比较隐定,从遗址的堆积较厚,规模较大的程度看来,这时期已有长期定居性的原始部落出现。

虽说「圆山文化」和「芝山岩文化」距今较近,而中南部的「细绳纹陶文化」距今较远,但马上又在台中县大肚乡营埔发现距今更近的「营埔文化」,这个距今的2千年到3千5百年的新文化,涵盖了整个台湾中部大肚溪和浊水溪之间中下流一带的流域,其范围包括到南投县的集集和埔里,都有相同的文化特征出土。

而于台湾南部的高雄和台南也是如此,陆续出土的以高雄县内湖乡的大湖遗址为代表,称为「大湖文化」;以及包括整个台湾东北部的「麒麟文化」;整个台湾东部以南大湖遗址为代表,称为「卑南文化」;甚至北部也出现比「圆山文化」和「芝山岩文化」更进步的「植物园文化」。

几乎可以说距今2千年前,整个台湾同时都出现了代表结束新石器时代的「彩陶黑陶文化」时期。

这时期的文化,虽因遗址发现的地域不同而略异,但皆有其共同性,即出现精美且较薄的彩陶和黑陶,器型也有很大变化,有盖、底足,甚至3足者。文饰的种类也变得更多更复杂,有彩绘纹、波浪纹、羽状纹等图案出现。

由于出土的遗址陶片,发现有稻壳的印痕以及从遗留下来大量的农作工具看来,这个时期的居民生活型态也开始起了变化,已从狩猎渔捞为主的生活进入到以农业为主的生活型态,不只农具大型化,人口增加,聚落的规模也开始扩大。

这时期发现的遗址其区域规模都很大,其中卑南遗址的规模总计约有30多万平方公尺,被认为是2、3千年前台湾最大的史前聚落(五八58页)。

考古学者发现,这些聚落,台湾西部,更有些向中央较高台地或山区移动的趋势,据判断这时期已因土地资源的争夺,而有族群的异动情况发生。同时,从出土的文物发现,他们已具有较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礼仪形式。

譬如从出土的卑南文化,发现不只有石棺埋在聚落里,而且石棺内尚有丰厚的陪葬品,从这些陪葬而精致的玉器和陶器看来,他们的社会除已能自给自足外,也开始有余力去做一些精细的装饰品了。


李政隆小档案

li-zheng-long-1.jpg李政隆原本是一位名建筑师,曾任大学建筑系教授,也曾荣获教育部团体颁发「木铎奖」,且是深爱台湾的历史学家,著有《新台湾史》、《台湾基督教史》。现任基督教恩友中心执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