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一個悶熱的夜晚,趙孟獨自一人走出家門,沿着河邊奔跑着。

那天,他接到通知,要離開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雙親,去一個完全陌生又艱難的環境工作。他的心情有些低落,想依靠奔跑釋放內心不捨又不安的情緒。

天氣依然悶熱,如同蒸籠一般,草叢裏傳出持續而聒噪的蟲鳴聲。奔跑中的趙孟卻感受到了一絲空氣流動,那微弱的風吹動了趙孟的心。

“那一刻,我下定了決心,既然要去,就要幹出一番新天地。”趙孟說。


十八年,憑藉一份決心,趙孟將縣氣象局“破敗、落後”的烙印消除,打上了“優美、科技”的明亮標籤。


初上任便遇“攔路虎”


十八年前,一紙調令,26歲的趙孟坐了近6個小時汽車,到離家260多公里的貴州省餘慶縣氣象局擔任局長。

時任遵義市氣象局局長劉建國給趙孟下了兩道軍令狀——促進單位團結和諧、解決地方資金不足,以及推動當地氣象事業的發展。

汽車停在了餘慶縣氣象局門口,下車後映入眼簾的是鏽跡斑斑的鐵門、陳舊破損的辦公樓和院子裏一人高的雜草,走進辦公樓,辦公室裏有零零散散的幾個人,幹活也是慢吞吞的,似在“磨洋工”。趙孟頓時有些無力的感覺。

2001年時的餘慶縣氣象局。餘慶縣氣象局提供

“幾十歲的老領導都沒幹好的事,他一個毛頭小夥還能翻出花兒來?”“才比我大兩歲,能比我強多少,憑什麼聽你的!”餘慶縣氣象局一共8名職工,不論是幹了十多年的老同志,還是年紀相仿的年輕同志,對趙孟的初來乍到都有些輕視和抗拒。

老同志做完手裏的事就閃人,家裏開的農家樂還得張羅,與人合夥開的店鋪也要照看;氣象工作是副業,單位的事就是領導的事,幹好幹壞一個樣,出工不出力……在起初的幾天裏,對新環境的不適應和同事的不配合,讓趙孟有些懊惱。

“剛來的幾天,我想了很多,爲什麼要來?我該怎麼做?我能幹好麼?這些問題一直在腦子裏打轉。”趙孟說。


餘慶縣在遵義市屬於經濟較落後的地區,地方財政緊張,等着“米開鍋”的單位一個接着一個,屬中央垂直管理的氣象局在爭取資金方面更是難上加難。

“來這不就是爲了幹出一番新天地麼,現在退縮,以後什麼坎兒都邁不過去了!”糾結了好幾天後,趙孟決定披荊斬棘,一路向前。




抓住關鍵問題解積弊


有一位職工,一邊上班,一邊開着農家樂,農家樂年收入是工資的五六倍,精力大部分都放在農家樂上了;還有一些職工將氣象工作當成副業。餘慶縣氣象局的業務水平在全市一直處於“下游”。

人心散搬米難。趙孟開始逐個進攻,找準弱點,一舉“拿下”。


“什麼時候開始做副業?每年掙了多少錢?花費的時間精力多少?”8名職工,趙孟一個個問。問第一次人家支支吾吾,問第二次話說一半,再問才能問個大概。




真實的情況是職工收入不高,想搞點副業補貼家用,趙孟決定先從增加職工收入入手。

縣委書記、縣長、常務副縣長、分管副縣長,財政局局長、副局長、具體管事的股長……趙孟一級級找,一級級說訴求。


“氣象局屬中央垂直管理單位,怎麼找到地方要錢了?”“業務上級部門管,考覈上級部門考覈,找地方要錢說不過去吧!”一次次的拒絕並沒有澆滅趙孟的熱情與決心。趙孟一邊找地方領導,一邊抓內部管理,他說:“氣象服務能力增強了,說話底氣才足。”


趙孟將規範與人性化管理融合,採取分類處理、穩步推進的辦法,及時解決複雜尖銳的矛盾;制定管理考覈辦法和規章制度,採取跟蹤督查和補缺措施。漸漸地,遲到、早退、代班、不在崗等過去習以爲常的情況沒有了,過去辦公室裏聊的都是各家副業收入,如今已轉變爲探討業務。

2005年時的餘慶縣氣象局。餘慶縣氣象局提供

2002年6月1日,餘慶縣花山鄉、構皮灘鎮出現大風、冰雹和暴雨災害,冰雹最大直徑30毫米,降雨量93毫米,最大風力10級。餘慶縣氣象局提前兩天向縣領導彙報,並建議提前做好安全隱患排查及防禦準備工作。在此次災害性天氣過程中兩鄉鎮無一人死亡。


“氣象部門做的工作都是服務於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羣衆安全的。”趙孟抓住機會又向縣領導彙報。這一次,縣領導沒有立刻回絕,答應研究研究。幾天後,在縣政府常務會議上,餘慶縣氣象局職工的地方津補貼終於有了着落。縣氣象局職工的月工資從2002年前的人均600元漲到800餘元,年終還能拿到與其他單位相同的目標考覈獎。2001年到2006年,地方財政投入從2萬元增加到60萬元,全局氣象科技服務收入從4.6萬元增加至48萬元;2003至2005年連續三年獲遵義氣象綜合考覈先進單位。

幹着副業的張燕毫不猶豫地將農家樂轉給了弟弟,一心一意幹着氣象工作。“工資高了,做事兒都有幹勁了,我就服趙局長!”張燕說。


守住“基準站不能搬”的底線


趙孟走馬上任後,5年時間,餘慶縣氣象局從一個墊底單位變成星級單位。人人都誇:“這小夥子不錯,選對人了!”不久後,市氣象局領導找到趙孟,談了桐梓縣氣象局面臨的困難,希望他再挑重任。

2006年10月,趙孟從餘慶縣氣象局到桐梓縣氣象局擔任局長。這裏與餘慶縣氣象局有着相同的問題——人心渙散、地方經費不足,更爲迫在眉睫的問題是探測環境保護。

2013年7月16日,趙孟到桐梓縣新站鎮開展乾旱情況調查。王鑫馨  攝影


桐梓縣氣象局屬國家基準氣候站,觀測項目較一般站多,且氣候觀測必須長期穩定才能確保數據的準確性、代表性。如果搬遷,將對長期氣候演變規律研究產生影響。

人心渙散、地方經費不足已有經驗可借鑑,但觀測場的保護該如何尋找突破口?



“每年給縣氣象局劃撥經費不少,不發展經濟錢從哪裏來?”地方領導希望趙孟“通情達理”,但趙孟依舊“死腦筋”。他找到各種保護探測環境的法規和文件,大會小會能插上嘴就講。

經過三年大量的彙報協調,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終於理解國家基準氣候站的重要性,對保護工作表示支持。最終氣象探測環境保護納入城鎮建設總體規劃,氣象探測環境進入城規委專家組和領導組評審的重要必備條件。

2011年,開發商在距離桐梓縣氣象局300米的地方開發樓盤。桐梓國家基準氣候站的保護並不因此讓步。經過十多次協調後,經法院判決和縣領導親自協調,開發商拆除超高樓層,調減了6萬平方米。

從2012年起,因氣象探測環境保護需要,桐梓縣的高樓調減30萬平方米。2018年,“桐梓摩天大樓筍王”——桐梓第一高樓,高190米、垂直高差40米、水平距離1630米,也爲桐梓國家基準氣候站“讓步”。


換個角度看改革也能生機無限


2016年,防雷減災體制改革在全國拉開帷幕。“沒了防雷檢測這項業務,收入不就少了一大塊嗎?”“以前從事防雷工作的人員該何去何從?”面對此起彼伏的討論,趙孟有自己的想法——凡事有兩面性,防雷工作的風險不低,而且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放棄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趙孟越想越透徹,“依靠地方財政投入,保障事業發展的工作思路”越來越清晰。覈定人員編制、人員經費、人工影響天氣保障經費、目標考覈獎……測算表一做好,趙孟就開始跑編制辦、縣政府。

2017年8月24日,趙孟到高橋鎮鴨塘村貧困戶曹大志家走訪,現場覈實曹大志家“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落實情況。李茂成  攝影

從2006年到2016年,有了近十年防災減災“戰績”,這一次比較順利讓職工津補貼、獎金等福利待遇和自動站維護、預警信息發佈、人工影響天氣經費等共計280萬元納入縣財政預算。

自此,桐梓縣氣象事業發展有了長遠有力的保障支撐。

2016年9月,桐梓縣自然災害應急指揮中心、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指揮部、突發事件預警信息發佈中心、縣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揮部設在氣象局,與自然災害應急指揮中心合併運行,組成“兩部兩中心”四機構合併運行的大應急構架。

2018年,桐梓縣氣象局獲縣委、縣政府各類批示12次,各級領導在氣象平臺值守3次65人,發佈各類預警信息149次。桐梓縣九壩村委會送錦旗給氣象局,感謝開展人工增雨爲農業生產提供保障。同年,桐梓縣政府投入400萬元建成以“一中心一平臺”爲支撐的“兩部兩中心”自然災害綜合應急指揮中心,形成常態化的綜合防災減災決策指揮調度機制。貴州省氣象局以桐梓縣爲試點開發“縣級防災減災救災決策支持平臺”,形成“一中心一平臺”的決策指揮調度科技大平臺。

十八年,因趙孟的出現,兩個縣的氣象事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靠的就是趙孟那份肯跑、肯磨的決心。

推 薦 閱 讀


無奮鬥不青春!10個氣象青年的成長故事......哪個最打動你?


對話1945:尋根延安


中國氣象報社 出品


本文作者:中國氣象報記者 楊春竹

微信編輯張娟

轉載授權請聯繫:010-58995297(王老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