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的滅亡,普遍的說法,也與中國傳統史學觀一致:由於國內政治人物的奢侈腐敗,對所屬領地內橫徵暴斂,造成羅馬帝國經濟逐步崩潰而衰落,最後在外來野蠻人的衝擊之下走向了滅亡。

然而,英國的羅馬史專家彼得·希瑟在《羅馬帝國的隕落:一部新的歷史》卻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羅馬帝國內部在後期確實存在著腐敗和奢靡之風,但羅馬帝國的經濟並未因腐敗和奢靡而遭受致命性打擊。他認為,羅馬帝國之所以在公元5世紀左右走向事實衰亡,是由於其國內政治及軍事架構適應不了外部敵人的變化。羅馬帝國的外部敵人,在歐洲是萊茵河和多瑙河之外的日耳曼人;在亞洲是強大的波斯人。亞洲的波斯長期強大,使得羅馬帝國後期不得不採取多個皇帝分治的模式來統治環地中海的龐大國土。然而,到了後期,日耳曼人經過幾個世紀的內部整合,逐漸冒出了數個強大部族,對羅馬人形成了巨大威脅。汪達爾人從西班牙一路殺入北非,佔領了羅馬帝國最重要的財稅收入基地;東西哥特人在匈奴人衝擊下,屢次殺人羅馬帝國劫掠;匈奴人阿提拉隨之而來,又把東羅馬帝國洗劫數次……。在蠻族的數次衝擊之下,羅馬帝國終於承受不住,轟然倒塌。按彼得·希瑟所說,羅馬帝國的滅亡,是因為羅馬帝國的體制無法適應外部敵人的變化而滅亡:公元一世紀的日耳曼人是一團散沙,羅馬帝國只需少量兵力就可把日耳曼威脅控制住;但到了二三世紀後,日耳曼人整合已完成,可羅馬帝國的軍事實力卻仍然與一世紀差不多,不滅亡還能怎樣?

秦國的滅亡,中國人都比較熟悉了。按柳宗元所說,在於「政治」。最主要的原因,是秦國崇尚法制,以苛法統治天下。對於不適應秦國「法制」文化的六國民眾而言,在秦國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都是依賴於陰謀與武力,導致六國民眾並未真心順服。如今秦國一統天下,天下人還沒能享受到統一帶來的「紅利」,先感受到的卻是秦國「苛法」,心理如何能平衡?因此,陳勝吳廣大澤鄉揭竿而起,一下就把秦國天下捅得七零八落,實際上就是順應了天下「恨秦」的民心。

由此可見,羅馬帝國的滅亡是外部敵人為主導致;秦國的滅亡,卻是內政不善造成。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