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跟公众分享视障学童认识颜色等教材。

黑白世界寻找色彩看似不可能,但社企Beyond Vision Project(BVP)近日举办展览,以创办人Rico Chan设计的互动装置,跟公众分享视障学童认识颜色、艺术经典及交通工具的触感教材。他把冷暖色调变成视觉词汇,加上声音导航,让视障人士得以从点线图案窥探建筑物、世界名画的轮廓,「别以为他们看不见就不好奇!」

Beyond Vision Project创办人Rico近日展出可触感、有声音导赏互动装置艺术。

在Rico设计的「触感听觉互动系统(TAIS)」下, 经典名画《蒙罗丽莎》、景点天坛大佛,以至旧最高法院大楼等中环标志性建筑,皆能用线条勾勒出来,同时辅以树叶、云朵、海浪等表达周边环境的纹理,让图案及声音导航为视障者带来想像。BVP趁着每年10月15日的国际白杖日,上周二为于红磡置富都会举办的超越视觉展览「香港万花筒」揭幕。

今次展览有BVP惯用的黑白「凸画」,也首次加入有颜色的触感设计,如画家梵高的《星夜》、马蒂斯《舞蹈》,伸手触摸将发现「特别版」画作装置上印有线条或图形。Rico于冷色系的绿色、蓝色、紫色分别用上直线、蛇形线及斜线,暖色系的红色、橙色、黄色则以波点、菱格及三角型呈现,「线条让人感觉平和冷静,很适合冷色系,暖色给人明亮朝气的感觉,通过图形可有更多触感刺激。」

一般人可能以为失明或低视力人士看不见颜色,等同跟艺术「绝缘」,惟Rico强调,视障人士并非不感兴趣,只是不幸被逼隔绝,「世界本是由颜色组成的,先天失明的学生上学时,老师也教他们认识颜色,形容黄色如阳光般给人光明、开心的感觉,由此想像色彩;若是后天失明者,对颜色的记忆可能渐渐淡忘,故此我更应该提醒他们。」

BVP又把日常带入心光盲人学校的香港交通工具触感图像教材,于是次展览展出,让公众了解视障学生认识天星小轮、山顶缆车、巴士或高铁等运输工具的新学习模式。

Rico坦言,交通工具太大型,无法通过触摸认识其轮廓,惯常教师只能口头解释或用玩具介绍,但这对视障人士的帮助有限,「原本的细节都印在玩具表面上的贴纸,视障人士无从得知门窗、椅子在哪,难以说出实际外观。」

跟视障生上课时,Rico曾让他们画出最喜欢的交通工具,有人把天星小轮画成普通小船,巴士则画成一个长方形加上几个轮子,但触感图像为模糊的印象加上细节,其后学生再画,即能够绘出天星小轮为两层设计、船身挂有救生水泡,更可辨识轻铁、地铁及高铁同为铁路运输工具,车身设计有何微妙分别,「视障生未必画出原貌,但他已掌握了更多新资讯。」

展览又有视障学生就触感图像再创作的新版名画,Rico指,学生用绳子勾勒出《蒙罗丽莎》的轮廓,再用拼布为肖像装身,最后才画背景,把人像带到公园、河畔等地,再添上天空、山脉。他笑说,失明学生看不见颜色,但他创作时,指导老师挑出学生喜爱的色调颜料,让其主导自己的创作,「希望公众看到视障人士都可以艺术创作,他们同为艺术感兴奋。」

今次BVP除了策展,也邀得理念相近的台湾非视觉美学教育协会、韩国首尔的Another Way of Seeing提供视障人士的艺术品作展览。此外,多个合作单位在超越视觉关注月同期办活动,香港儿童探索博物馆为其特展「虫虫奥妙展」加入特制的触感教材,助视障学生投入博物馆活动,另有咖啡店举办「黑暗中品尝咖啡」工作坊,并由瑜伽学校为健视及视障人士设体验班等。

Rico盼望,借着今日将结束的展览及其他一系列的活动,向公众证明只要有合适工具,任何人皆可走进艺术及文化世界,长远冀为视障人士争取更多平等的艺术机会,「早前我们在美国三藩市为一间博物馆尝试设置触感展品,他们邀来八个失明人士来试摸,当中竟有六个人从未去过博物馆,首次触摸展品后有人哭了,因他不曾想过有机会『看见』艺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