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跟公眾分享視障學童認識顏色等教材。

黑白世界尋找色彩看似不可能,但社企Beyond Vision Project(BVP)近日舉辦展覽,以創辦人Rico Chan設計的互動裝置,跟公眾分享視障學童認識顏色、藝術經典及交通工具的觸感教材。他把冷暖色調變成視覺詞彙,加上聲音導航,讓視障人士得以從點綫圖案窺探建築物、世界名畫的輪廓,「別以為他們看不見就不好奇!」

Beyond Vision Project創辦人Rico近日展出可觸感、有聲音導賞互動裝置藝術。

在Rico設計的「觸感聽覺互動系統(TAIS)」下, 經典名畫《蒙羅麗莎》、景點天壇大佛,以至舊最高法院大樓等中環標誌性建築,皆能用綫條勾勒出來,同時輔以樹葉、雲朵、海浪等表達周邊環境的紋理,讓圖案及聲音導航為視障者帶來想像。BVP趁着每年10月15日的國際白杖日,上週二為於紅磡置富都會舉辦的超越視覺展覽「香港萬花筒」揭幕。

今次展覽有BVP慣用的黑白「凸畫」,也首次加入有顏色的觸感設計,如畫家梵高的《星夜》、馬蒂斯《舞蹈》,伸手觸摸將發現「特別版」畫作裝置上印有綫條或圖形。Rico於冷色系的綠色、藍色、紫色分別用上直綫、蛇形綫及斜綫,暖色系的紅色、橙色、黃色則以波點、菱格及三角型呈現,「綫條讓人感覺平和冷靜,很適合冷色系,暖色給人明亮朝氣的感覺,通過圖形可有更多觸感刺激。」

一般人可能以為失明或低視力人士看不見顏色,等同跟藝術「絕緣」,惟Rico強調,視障人士並非不感興趣,只是不幸被逼隔絕,「世界本是由顏色組成的,先天失明的學生上學時,老師也教他們認識顏色,形容黃色如陽光般給人光明、開心的感覺,由此想像色彩;若是後天失明者,對顏色的記憶可能漸漸淡忘,故此我更應該提醒他們。」

BVP又把日常帶入心光盲人學校的香港交通工具觸感圖像教材,於是次展覽展出,讓公眾瞭解視障學生認識天星小輪、山頂纜車、巴士或高鐵等運輸工具的新學習模式。

Rico坦言,交通工具太大型,無法通過觸摸認識其輪廓,慣常教師只能口頭解釋或用玩具介紹,但這對視障人士的幫助有限,「原本的細節都印在玩具表面上的貼紙,視障人士無從得知門窗、椅子在哪,難以說出實際外觀。」

跟視障生上課時,Rico曾讓他們畫出最喜歡的交通工具,有人把天星小輪畫成普通小船,巴士則畫成一個長方形加上幾個輪子,但觸感圖像為模糊的印象加上細節,其後學生再畫,即能夠繪出天星小輪為兩層設計、船身掛有救生水泡,更可辨識輕鐵、地鐵及高鐵同為鐵路運輸工具,車身設計有何微妙分別,「視障生未必畫出原貌,但他已掌握了更多新資訊。」

展覽又有視障學生就觸感圖像再創作的新版名畫,Rico指,學生用繩子勾勒出《蒙羅麗莎》的輪廓,再用拼布為肖像裝身,最後才畫背景,把人像帶到公園、河畔等地,再添上天空、山脈。他笑說,失明學生看不見顏色,但他創作時,指導老師挑出學生喜愛的色調顏料,讓其主導自己的創作,「希望公眾看到視障人士都可以藝術創作,他們同為藝術感興奮。」

今次BVP除了策展,也邀得理念相近的臺灣非視覺美學教育協會、韓國首爾的Another Way of Seeing提供視障人士的藝術品作展覽。此外,多個合作單位在超越視覺關注月同期辦活動,香港兒童探索博物館為其特展「蟲蟲奧妙展」加入特製的觸感教材,助視障學生投入博物館活動,另有咖啡店舉辦「黑暗中品嘗咖啡」工作坊,並由瑜伽學校為健視及視障人士設體驗班等。

Rico盼望,藉着今日將結束的展覽及其他一系列的活動,向公眾證明只要有合適工具,任何人皆可走進藝術及文化世界,長遠冀為視障人士爭取更多平等的藝術機會,「早前我們在美國三藩市為一間博物館嘗試設置觸感展品,他們邀來八個失明人士來試摸,當中竟有六個人從未去過博物館,首次觸摸展品後有人哭了,因他不曾想過有機會『看見』藝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