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萬富翁、軟銀創始人孫正義,在和馬斯克、貝索斯、扎克伯格等搶人設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

  在最近的一次公開報道中,孫正義再次強調自己是“科技的絕對信徒”,現在關注的有且只有一件事:人工智能。

  作爲一個盡職盡責的“AI吹”,這幾年他在各種場合都不忘描繪“強人工智能”的美麗新世界:機器智商一米八,幹活賺錢養全家,治癒癌症沒毛病,社會繁榮都靠它。

  “彩虹屁”雖然很是吸引眼球,但卻和主流科學家對人工智能的謹慎認知南轅北轍,孫正義也因此時不時被質疑“不懂AI”。

  不過,有時候金錢也可以證明真愛。

  孫正義掌舵的願景基金,一年多投出去700億美元,全都以人工智能爲中心,從智能出行(Uber)、生物科技(Guardant Health)到地產(WeWork),360度全方位擁抱AI。

  當狂熱撞上金錢,孫正義期待的人工智能世界到底會是什麼樣子呢?

  一見AI定終身?孫正義的“口是心非”

  孫正義正在成爲AI的頭號代言人與爭奪者,但並不是如他所說,因爲“對AI的信心與狂熱”。

  其實早在七年前,AI尚未嶄露頭角,軟銀在科技領域的資本佈局就開始了。2012年初,日本軟銀收購了法國Aldebaran機器人公司78.5%的公司股份發展機器人事業,並以此爲基礎成立了軟銀機器人控股公司(SoftBank Robotics Holdings),簡稱SBRH。

  2014年6月,SBRH發佈了世界上第一款可以識別情緒的仿人形機器人Pepper,之後相繼在日本及歐洲等地投入市場。那個階段,孫正義還在頻繁爲pepper站臺,與AI並沒有多少交集。

  直到2016年下半年開始,AI與物聯網纔開始頻繁出現在孫正義的公開演講中。同時期,軟銀斥巨資320億美元收購世界第一大芯片架構廠商ARM,成了一顆引爆投資圈與科技圈的深水炸彈。

  也是從此時開始,軟銀和孫正義纔在“AI信徒”的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孫正義提到人工智能的頻率)

  2016年12月,軟銀10億美元投資美國OneWeb公司。

  2017年3月,軟銀宣佈投資美國人工智能公司ObEN。

  2017年5月,軟銀集團對英偉達持股累計至約40億美元,成爲第四大股東。

  同年,軟銀願景基金宣佈首輪募集到超過930億美元,將重點投資人工智能、機器人、物聯網等科技領域。

  2017年6月,軟銀收購谷歌Alphabet旗下的機器人公司波士頓動力和Schaft。

  2018年,願景基金入股當時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工智能創業公司商湯科技,投資近10億美元……

  這位投資家不僅把自己的公司和財富都押注在了人工智能上,還包括聲望和名譽。

  有消息稱,爲了給願景基金吸引LP的投資,軟銀也簽署了不少商業附加條款,並且可能面臨美國監管部門的審查。

  孫正義本人更是多次在國際會議上作驚人之語,“人工智能的智商將達到10000(人類平均智商的100倍)”“未來鞋子都比人聰明”之類的話,聽着令人臉酸。

  但至少從行動和結果上,“AI信徒”的人設是妥妥地立住了。

  三足鼎立與燈下黑:軟銀的AI帝國

  孫正義主導的投資一直被稱爲“擁立國王”。他在全球範圍內尋找能夠統治新市場的創業公司,投入鉅額資金讓它們以最快的速度佔領甚至壟斷市場。其中,阿里巴巴就是最成功的例子。

  孫正義在兩年時間裏發起了一場史無前例的AI獨角獸爭奪戰,願景基金的全球瘋狂採購,財大氣粗地幾乎沒有對手。

  因此,也引發了所有人的好奇:下一個阿里巴巴將會是誰?

  通過軟銀的投資動作,或許可以試着看清孫正義對人工智能的真正理解和預期,並從中找到那塊未來的“金字招牌”。

  總體來看,軟銀的AI佈局主要集中在三個方向:大數據、AI技術、應用場景,幾乎涵蓋了人工智能產業鏈的所有關鍵節點。

  1.大數據。打造高效的信息傳遞網絡,構建大數據庫,這是人工智能領域的基礎設施。爲此,軟銀出資收購了被稱之爲“產業界的數據平臺”的美國軟件公司OSI、英國的VR工具開發公司Improbable(據傳獲投5.02億美元)和無人駕駛公司Nauto(聯投1.59億美元)。

  又斥資10億美元成爲OneWeb的最大股東,計劃在地球上空放飛900個小型衛星,解決物聯時代的高速通信問題。目前,OneWeb “衛星羣+近地軌道”的解決方案,已經獲得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批准,進入了美國寬帶服務市場,成爲軟銀在大數據和AI基礎設施領域最爲漂亮的案例之一。

  2.技術。AI技術由於研發週期長、人才投入大,往往處於巨頭壟斷的局面,但軟銀依然通過大手筆打開了局面。以243億英鎊(溢價43%)買下了ARM,40億美元成爲英偉達第四大股東,成功切入了AI底層算法框架的核心支柱——芯片。

  3.場景。至於對pepper、波士頓、商湯、Uber、滴滴等公司的投資,都清晰地指向了非常具體的產品落地和變現場景。

  縱觀整個佈局, 從技術到應用,從底層算法到智能物聯,軟銀和孫正義的資本步伐大開大合,咬準了未來社會的核心命脈。

  但是,先別急着感嘆決策者的偉大光明正確。被選中的創業公司是否能夠成熟並盈利,還需要時間來驗證。孫正義和軟銀,並不是沒有吃過虧。

  軟銀與願景基金的“左手倒右手”,40億美元高位接盤英偉達,三個月後作價50億賣給願景,前不久又主動清空了英偉達的股票,血洗AI芯片市場,就時不時就被拎出來吊打。

  此前還因投資印度在線市場Snapdeal和專車應用Ola而虧損了14億美金,試圖推動美國衛星創業公司OneWeb與盧森堡競爭對手Intelsat合併,也因遭到反對而失敗。重金押注、親自站臺的人形軟體機器人一直不溫不火,pepper母公司連年虧損。

  一方面,“AI界的阿里巴巴”至今還未浮出水面。另一方面,比它們更懂AI的吳恩達、谷歌、創新工場等也正在加速趕往AI投資者的賽場。

  由於軟銀和願景自身的種種隱患,AI路走得並不一帆風順。但孫正義本人卻動輒表現出“迷之自信”,又是何緣故?

  狂熱背後:走鋼絲的軟銀與孫正義的“金錢遊戲”

  孫正義對於AI的狂熱迷思,或許我們可以從歷史中找到答案。

  每年孫正義都會就軟銀的財報做報告,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2006-2017),“互聯網”都是報告的主題,並且在2007-2012年達到了最高峯。

  而早在1997年,軟銀就成爲硅谷最活躍的互聯網投資者。新千年到來的時候,孫正義聲稱他擁有全球互聯網公司公開上市價值的7%以上。隨着互聯網進入歷史巔峯時刻,孫正義一度比比爾·蓋茨還要富有。阿里巴巴(Alibaba)上市時,孫正義所持股份價值達到500億美元。

  (孫正義的“互聯網”一詞提及頻率逐年減少)

  軟銀在互聯網時代的成功,得益於孫正義的戰略眼光和提前佈局。而就在去年11月,孫正義在報告軟銀第二季度業績時表示:“20年前,互聯網時代開始,現在人工智能即將全面啓動。”

  問題是,對於技術的看好,並不必然指向龐大的野心。

  孫正義和軟銀略顯突兀的“飢餓感”,一部分源自於“300年太久,只爭朝夕”的緊迫。

  “人生只有一次,我希望高瞻遠矚。我不想小賭怡情。”這位60歲的投資者曾經這樣對記者說過。

  不過,來自現實本身的壓力,或許纔是促使孫正義將軟銀的AI夢變成一場賭博秀的根本原因。從2017這個關鍵時間節點,可以看到孫正義當時面臨的真實境地:

  1.軟銀的增長困境

  軟銀在全球大玩資本遊戲,前提是公司的基本面和盈利狀況良好。然而,軟銀的通信業務卻在2017年大幅跳水。

  2017財年,軟銀淨利潤1.0390萬億日元(約合94.79億美元),較2016年的1.4263萬億日元下降27%。IPO之後,股價更是下跌了7%。軟銀外部董事柳井正更是直接駁斥:“看到孫正義的所作所爲(投資),感到非常擔心”。

  押注AI技術,是孫正義爲破解軟銀困境開出的一劑藥方。在主體業務受挫的大背景下,孫正義不得不更加激進地將軟銀進化爲戰略性投資公司,以此“向天再借300年(增長)”。

  2.資本的高風險

  既然決定要孤注一擲,又選擇的是人工智能這樣當紅的募資標的,軟銀的願景基金很快完成了目標。2017年5月份,就籌集到了950億美元資金,並很快突破千億,成爲史上最大股權投資基金,體量相當於15個紅杉資本。

  激進的動作也意味着極高的金融風險。願景計劃中有一大部分都是債務融資。也就是說,軟銀每年需要向債權人們支付高達30億美元的利息。去年秋天,軟銀還從Goldman Sachs、Mizuho Financial、Sumitomo Mitsui Financial和Deutsche Bank等銀行貸款了約130億美元。

  同時,軟銀所投入的的280億美元全部以股權形式存在,這意味着面臨最大的風險敞口,一旦被投資企業出現問題,會優先償還債務,最後才輪到股權清退,軟銀將沒有任何下行保護。

  走在繩索之上的孫正義,自然也無意做小規模投資,而是通過大規模資金注入和“廣撒網”砸出一個未來。

  於是我們看到,願景基金的投資金額動輒數億美元,並且涵蓋了AI芯片、智慧出行、計算機視覺、機器人、物聯網、無人駕駛等等最熱門的科技領域,甚至連以人工智能作爲解決方案的電商、房地產等“傳統”業務都不放過。財大氣粗的瘋狂“撒幣”背後,是永不會止步的資本怪獸。

  3.曲折的技術之路

  儘管軟銀在機器人、AI領域佈局很早,但很多投資項目卻回報不明。比如被孫正義給予厚望的仿人形機器人Pepper,上市以後在數字化相對成熟和接受度高的日本,反響都很平淡,公司更是連年虧損。

  其他技術也幾乎都處在相似的商業化瓶頸之中,AI和IoT本身就是對社會基礎、產業鏈協同要求非常高的技術。舉個例子,5G通訊網絡沒有搭建起來,低延遲、高帶寬的智能終端通信就不可能,投得錢再多,有時也只能等待。

  手握一堆短期內不能直接創造出價值的技術,軟銀的AI資本帝國該如何維繫?

  目前看來,孫正義的戰略就是,先靠豪言壯語吸引所有人的眼球,然後是金主們的錢,然後將軟銀變成人工智能新世界的每一部分。

  這場山高路遠的冒險,像300年一樣漫長,又常常枕戈待旦。爲了日夜兼程,不得不先自我催眠,再催眠他人。

  此時,讓我們再回到最初的問題:如何理解孫正義的野心和願景基金用金錢勾畫的未來?

  短期來看,人工智能結合商業場景的相關產品及服務會率先爆發;隨着智能物聯基礎層建設的逐步推進,智聯網的出現將作爲智能“大爆炸”的序曲,開啓排山倒海的人工智能新時代。

  這或許聽起來有點不切實際,但孫正義從來都是一個不缺乏雄心和想象力的人,而且,他和軟銀似乎也別無選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