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護航計劃

作者 | 王紅軍 北京三十五中副校長


誠然,有太多父母忽視對孩子職業選擇的規劃,也有諸多青少年嚴重缺失良好的自我認知和對生涯發展的探索,孩子也正是因爲缺乏目標與方向而疲於被動地應付考試,缺乏內在動力。


隨着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的發展與招生考試季的來臨,與之密切相關的生涯教育也被推至前臺,受到了廣泛關注,孩子們將不得不在高中階段完成第一次生涯決策。


而生涯決策包括自我認知和外部探索兩大方面。


實現自我認知,培育文化人格是生涯決策的核心環節。知人者智,知己者明。在生涯決策的過程中,一方面要摸索出“我的潛質和優勢”,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去思考“我是誰”。教育是促進人類自我認知發展的神聖事業,中學生正處於自我概念發展的第二次關鍵期,清晰的自我認知,意識到“我是中國人”是該階段心理髮展的核心任務。

早年出國的諸多前輩,因爲未能在青少年時期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導致自己“不知道我是誰”,更不清楚“落葉歸根要歸在哪裏”。因爲長時間呆在國外,習慣了國外的生活方式,也接受了西方價值體系,所以他們很難再回國生活。在民族身份確定的過程中,他們未能清楚地回答“我是誰”的問題,從而一直處於混淆與混亂狀態。



即使將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高中生也要牢牢記住,“我是中國人”。所以,學校更應該加深對青少年文化底蘊的培養,增強民族認同感,擁有民族自信。語文教學在學校中理應受到高度重視,因爲我們強調的是文學背後的文化與品格。學生在誦讀經典篇章和古今詩詞後,接收到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底蘊,塑造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人格。語文教學一直秉承着提高學生文化底蘊的宗旨,引導學生在正確的三觀上感悟、探討與突破,幫助學生形成文化人格,培育民族自信。悄然而至的,是分數的提高和成績的優秀。

中國老一輩人爲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中國京張鐵路設計師詹天佑,爲了改變中國落後面貌而讀書。他當年的留學生活與現在根本不可同日而語,遭受白眼、忍受委屈、被誤解的情況時有發生。但他沒有抑鬱、沒有自殺,而是保持獨立的人格尊嚴,吸取知識,報效祖國。這是源於他強大的信念,源於他對祖國和對民族的責任感。


“一個人爲了金錢去奮鬥是小我,一個人爲民族去奮鬥,纔是大我!”施一公在接受採訪時如是說。文化人格背後,激發出來的是學生對個人、對社會、對民族的責任感。所以,生涯決策和專業職業的選擇,不能僅僅建立在智商與興趣之上,而要上升到社會需求和民族責任的高度。



通過外部探索培育責任感,以“大我”的胸懷擁抱世界。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特別強烈。”中學生在明晰自己潛質和優勢過程中,需要多維度的大膽嘗試與外部探索。將自己融入社會,把課堂知識在運用、拓展與延伸中轉化爲實踐能力和創造能力,通過個性特徵的發現與展示以滿足社會需求,培育責任感,以“大我”的胸懷擁抱世界。


生涯教育中有一個很大的難題,也是核心疑問點——什麼是自己最合適的方向?如何才能找到這個方向?怎樣確定它是“最合適”的?面對此類疑惑,我們應該明白,其實生涯決策過程中,最重要的不是找到最適合的方向,而是在擁有多個選擇後的不斷嘗試。


每年的畢業典禮,我校學生都會自主策劃畢業大戲。在這期間,所有畢業生髮揮其所長,送給自己一份絢麗的成人禮。擁有組織能力與領導能力的學生,負責協調各類事務,包括人員組織、事宜安排等;擁有濃厚語言功底的學生,會幫助導演和演員修改臺詞;熱愛表演,擁有良好舞臺表現力的學生,就會不斷揣摩角色,爭取在聚光燈照亮的那一瞬間,給觀衆呈現最完美的演技;擁有強大的服裝設計能力與搭配能力的學生,則會負責所有的服化道準備工作。



放手大膽地讓學生去嘗試,在過程中體會自己做哪些事情更得心應手、更快樂、更有能量。讀萬卷書亦不忘行萬里路,每年學校裏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給大家提供各類平臺,尋找、探索和挖掘自己。如果學校不讓學生多多體驗“與成績無關的事兒”,他們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質在哪兒。


體驗式的生涯教育,能夠讓學生把從學校中學到的知識與當下生活中的難題、未來專業選擇形成強有力的鏈接,將對學生的深度學習以及建構人生大有裨益。


曾經有位同學,想在高一時爲學校拍攝一部宣傳片,就像給自己一大家子人拍攝一部家庭影像或全家福一樣。然而,當時還是學生的他從未接觸過影視,更不懂視聽語言和鏡頭角度等專業術語,憑着一腔熱愛想嘗試這件事就做了。因爲學校老師期待着在第二天就能看到方案,他決定與同學一起當晚熬夜把方案做出來。那個雪夜,其他同學都入睡了,他們一直呆在自習室裏趕策劃,累了就出門邊踩雪邊討論。改了又刪、刪了又改,也沒有想到太合適的方案。第二天校長們看到策劃案初稿,欣喜地同時又給予方向指導。在老師們的帶領下,他終於在一週後確定了拍攝腳本,因爲不專業,腳本也是籠統的拍攝健身房、拍操場、拍跳舞等動作描述。

很快製作組來了,成爲導演助理的他參與了整個拍攝過程。他將他的想法,比如這裏推鏡頭、那裏來個特寫、最後再拍師生等等,與導演邊交流,邊不斷學習如何進行場面調度和鏡頭把控才能讓畫面更好看。在此過程中,他慢慢知曉了影視製作的流程,也漸漸體會到了電影的樂趣。“就是這個片子,讓我決定將來學電影。從最初嘗試這一行業,到發現它符合我的愛好,這個過程讓我歡欣雀躍。也讓我明白,這就是我將來想爲之努力的東西,做這件事情連熬夜都是快樂的。


學校爲中學生打造的多層次多維度學習經歷和學習方式平臺,充分支持學生多樣化個性化發展。豐富適度的外部探索也有助於加強學生的自我認知,明確個人的發展方向。然而,生涯決策的出發點並非僅僅找個好工作,從事某個行業,更多的是跳出“小我”的侷限,擔起“大道義”。


服務社會、服務社區的義工活動,成爲衆多學生們鍛鍊自己的有利平臺。我校一名學生在貴州偏遠山區完成支教活動後,一直以爲中國很富有的他顛覆了固有的社會認知。他感嘆自己絕不應僅把目光侷限於北上廣,世界上有無數窮困小縣城被掩蓋在城市的光鮮下。目睹和經歷了這一切,他立志要更加刻苦的學習。“因爲十年後,我們這代將成爲改變這個發展中國家的主力,我們的奮鬥能爲他們創造更好的條件,能使人民幸福。



諸多學校大力開發具有新時代教育價值的研學旅行活動,跨學科的實踐課題研究,充分激發了學生生活的熱情和創新的潛力。現階段的高中教育最遭詬病的,就是學生被孤立地“囚禁”在教室裏,跟冰冷無趣的知識打交道。實現外部探索,運用於社會裏體驗在生活中,因地制宜讓課堂之所學獲得知識再生產;觀人生百態品世間冷暖,調研實踐讓學生“急國家之所急、解發展之所難”。

實現自我認知與外部探索的結合,讓中學生把濃厚的家國情懷和開放的世界胸懷傾注到堅實步履之中,把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融入到生涯探索的過程之中,實現知行合一。



自控性與自主性,是學生良好發展的必備因素通過剖析明確的自我認知和多渠道多平臺的外部探索,學生很容易找到自己的職業目標和努力方向。然而,在抵達目標的過程中,擁有自主性與自控性的學生才更容易走向成功。

一個受到良好家庭教養,能夠在適當時候得到父母約束和管教的孩子,更能擁有良好的自我控制能力。他們進入集體環境後,能夠遵守規則並能做到“心中有他人”。無論是出於滿足父母期望的緣由,還是爲了報答老師的辛苦付出,他們都能控制自己,並按照外界環境提出的要求,學習知識、技能,完成要求完成的任務。哪怕“頭懸樑,錐刺股”,哪怕經歷“十年寒窗苦”,他們始終相信“滴水穿石”。


堅持與努力,是自控性的基本體現,部分學生仍會因爲缺乏自控性而導致“傷仲永”的悲劇發生。仔細回想一下有些中國大學課堂,入學第一週,新生們早早到位,離上課還有十分鐘,教室就坐滿了人;過了一個月,稀稀拉拉地就開始又學生不來了;期中考試之後,有些學生就開始放飛自我,沒有父母與老師的監管後便迷失自己。大學把沒有自控能力者淘汰掉,最後篩選出來的纔是對社會有所需要的人才。


因此,自控性是學生能夠長期穩定的前進與發展的重要品質。而自主性將會成爲學生積極進取的不竭動力,推動着學生自發的成長與成功。


自主性是一種內驅力,是出於個人內在興趣、動機和願望,能夠自發地做喜歡做的事情。我國傳統教育中十分重視讓學生“聽話”“順從”,久而久之孩子就變成了“書呆子”“機器人”,沒有自己的想法,缺少自主性。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曾指出,“創造性包含善於發現問題,獨創性思維方式,對模糊性的容忍度,強烈的成就動機,失敗後重新嘗試的意志力、時間和精力”。


這就要求,學生越早發現自己的內在興趣,越早實現自我認知,才越能發揮自主性的作用。近幾年隨着AR、VR技術的發展應運而生,很多高中生也對這一領域產生強烈的興趣。我校機器人社社長也開始不斷思考着社團發展和個人未來的規劃,於是他報名參加中國舉辦的機器人比賽,他認爲“這是興趣引發的開始,更是對自己未來的負責”。但在某次比賽中,他的機器不斷出現問題,電機臨時燒燬、線路出現老化、設備不熟悉等讓比賽陷入焦灼。而鑽研課題過程,使他逐漸增強的抗壓能力和失誤後冷靜尋找解決方法的態度,讓他再最後一次調試中,不負衆望,成功拿下後兩輪比賽。



翻看他的程序日誌,在籌備比賽的45天內,詳細記錄了自己每天與機器人相伴的日子,包括“迷茫,缺少零件” “爬坡能力很弱,根本上不去坡,這也使我們很痛苦”“我寫的第一個程序,它,特別,死蠢”。每次聽到有報錯代碼,他內心接近崩潰。但仍然覺得,主宰機器人的過程本身就是意義,“發現技術難題,一個一個突破,意外總會發生,克服它們,調整改進,這個過程本身就很快樂”。

一個有堅定信念和人生追求的人,在遇到障礙時會用更強大的內心去迎接挑戰。穩步增強的自信心,終將伴隨孩子一生,讓他願意在失敗後重新嘗試,努力通過改變來完成目標,樹立成長型思維。


生涯決策不是一個小問題,在這背後蘊藏的是人才觀和教育觀。在高中階段做好生涯規劃教育,科學引導學生理性判斷自己的興趣、特長和能力,深入思考自我與他人、自我與社會、自我與民族之間的關係,將自我認知與外部探索相結合,方能培育出能夠爲中華民族而奮鬥、爲人類命運共同體而努力的優秀世界公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