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趋势的转变

 

早期消费数据搜集不易,厂商对于消费者的了解,总是摸著石头过河,仅有少部分有能力花费高成本,进行消费市场调查。但是随著电脑化的发展,厂商逐渐有能力建构自己的生产与销售资讯,大企业有了自己的销售数据,开始用于与客户的关系管理,并逐渐运用在行销管理上。接著网路化趋势兴起,改变了以往消费者行为模式,许多消费者,舍弃了实体商店,转而从网路店面消费,由年轻人开始,渐渐普及至各年龄、各阶层,趋势不可挡。

 

传统群体消费行为的分析与运用

过去因为缺乏个别消费者数据,所以只能进行群体消费行为研究,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以抽样方式,取得代表性样本,替代整体消费者进行研究。至于在运用上,整体消费者之消费行为,过于粗糙与笼统。所以科特勒(Philip Kolter)认为,要做出有效的行销作为,就必须采取STP三步骤的行销策略,就是先将消费者进行更细致的分群,再依自己的产品性质,选择其中适合的消费群体,并根据该消费群体的特质,进行重点式的行销。

在做市场研究时,欲将整体消费者进行分群,必须要有划分标准,过去经常被使用的包括消费者的人口、经济、社会、文化、心理等特征。厂商通常会先就产品的特性,选择适当的分群标准,进行消费市场区隔。分群标准可能为单一,也可能是多重,被划分在同一群组的分众,视为同一个消费市场。

群体市场的划分技巧,在于让群体间的消费行为差异愈大愈好,而群体内的的消费行为愈相近愈好。在特定消费群体当中,对于商品的消费倾向、消费习惯、决策过程、购买通路、广告偏好、价格接受等消费行为,尽可能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厂商可以集中资源,选择最有效的行销手段,达到最大的效果。

一般而言,消费市场的资讯取得不易,所以过去想要进行消费行为研究时,必须进行市场调查,以掌握消费者行为动向。但是受限于调查样本较小,无论样本抽取、问题设计、询问技巧、分析估计等,都是非常专业、高成本的工作,不是每个厂商都愿意投资。即便是厂商做好市场研究,又完成了市场区隔,但是消费者散布在各处,如何能够利用广告、宣传、通路等接触到消费者,还存在著许多实务上的不确定性。

 

个别消费行为的大数据分析与应用

现在网路购物风行,网路商店或购物平台,均有完整的个人消费纪录,包括购买时间、频率、消费金额、商品价格、购买品类、浏览过何种类似商品等,构成一幅完整的消费行为图像,可借此深入分析个别消费行为。其与群体消费行为分析的最大差异,是仅针对每个顾客,过去的历史购买行为进行分析,而完全不考虑背后的消费动机、习惯与偏好。因为这些实体的消费行为,提供了最可靠、准确的资讯,可以更精准的掌握每一个顾客个人的消费习惯,并做出更有效的销售对策。

对于个别顾客的消费行为模式研究与追踪方向相当广泛,但多半以时间数列进行分析:

1.购买时间:从购买的周期性、稳定性、变动性,可以区分顾客为新顾客、常客、忠诚客、即将流失顾客,掌握行销重点。

2.购买频率:从多久购买一次、频率增减,分辨顾客重要性与黏著度,进行顾客强化之作为。

3.购买金额:平均金额、消费稳定性、消费趋势,可以用以区分顾客的贡献度与重要性,依据八二法则,强化VIP客户经营。

4.购买价格:依购买的定价、会员价、促销价的结构与比率,借以分析消费者的价格态度与倾向,分别采取不同的行销策略。

5.购买品类:购买产品项目的广泛程度或集中程度,以判断消费者的偏好与特质,作为新产品或促销产品的目标对象。

 

在运用上,如果能够掌握到自家商店以外,网购平台上所有商店的大数据资讯,将更为有用,甚至包括不同平台的资讯。资讯来源愈广,参与者也愈多,表示数据中的讯息含量也愈大。所以诸如阿里巴巴、亚马逊等购物平台,它们就掌握有各种消费讯息上的优势,可以比别人先一步发掘商机。其他如google、facebook等入口或社群网站,则是现代资讯的掌握者,除消费讯息以外,并能够在经济、社会、政治上,发挥更广泛的用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