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副手名字叫郭待封,是初唐將領郭孝恪的次子。其父曾經在虎牢關戰役前為李世民出謀劃策。李唐王朝建立後,他又奉命征伐突厥、龜茲等地,並且在征伐突厥的戰爭中俘獲了焉耆王。所以算是個軍二代。

唐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四月,吐蕃經過長時間的軍事、外交準備之後,對唐帝國的安西四鎮發動進攻。

這年,吐蕃在於闐的配合下,迅速地奪取了龜茲防禦要塞拔換城(今新疆阿克蘇)和安西四鎮,唐帝國在西域設立的安西都護府完全崩潰。吐蕃佔據了安西四鎮的後果極其嚴重,吐蕃的兵鋒對關隴平原構成了極大的戰略威脅,並且切斷了絲綢之路北線的正常往來。對此,陳寅恪先生曾說:「唐關中乃王畿,故安西四鎮為防護國家重心之要地……」

由於安西四鎮對於關隴平原有著極大的重要性,為此,唐帝國做出了反應。

農曆四月九日,唐高宗任命薛仁貴為邏些道行軍大總管,左衛將軍郭待封、左衛員外大將軍阿史那道真為副手,率兵十萬於八月西擊吐蕃。唐帝國這次用兵,可以說在規模上堪比唐太宗貞觀八年征伐吐谷渾。

這次發兵的戰略意圖很明顯,唐帝國不僅是為了收復安西四鎮,打退吐蕃,而是一勞永逸的解決西南的吐蕃問題。邏些道行軍大總管,就是個很明顯的信號。邏些(今拉薩),是吐蕃王國的都城。唐高宗這次讓薛仁貴頂著「邏些道行軍大總管」的頭銜去打吐蕃,毫無掩飾地袒露自己想要攻滅吐蕃的戰略目的,而不是簡簡單單地收復安西四鎮。國內學者王小甫先生在其著作《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裏也說:「以邏娑為出事為名,或許有勝利後直搗黃龍之意」。

吐蕃此時也絲毫沒有閑著。在得知唐軍進發的確切消息後,吐蕃當局也派遣祿東贊的次子——噶爾·欽陵(論欽陵)為統帥,前去迎擊唐軍。

根據《舊唐書·薛仁貴傳》和《新唐書·薛仁貴傳》的記載:十萬唐軍在進入大非川之後,卻被此前毫無蹤跡的吐蕃軍一舉擊潰,僅有郭待封、薛仁貴、阿史那道真三人倖免。那麼,大非川戰役究竟是怎樣的過程?其影響究竟如何?

關於大非川戰役的經過,兩唐書的薛仁貴傳均有描述,且經過描寫大同小異。我們可以結合兩種記載,大致還原下整個戰役過程:

先看《舊唐書·薛仁貴傳》的記述:

……軍至大非川,將發赴烏海,仁貴謂待封曰:「烏海險遠,車行艱澀,若引輜重,將失事機,破賊即回,又煩轉運。彼多瘴氣,無宜久留。大非嶺上足堪置柵,可留二萬人作兩柵,輜重等並留柵內,吾等輕銳倍道,掩其未整,即撲滅之矣。」仁貴遂率先行,至河口遇賊,擊破之,斬獲略盡,收其牛羊萬餘頭,回至烏海城,以待後援。待封遂不從仁貴之命,領輜重繼進。比至烏海,吐蕃二十餘萬悉眾來救,邀擊,待封敗走趨山,軍糧及輜重並為賊所掠。仁貴遂退軍屯於大非川。吐蕃又益眾四十餘萬來拒戰,官軍大敗,仁貴遂與吐蕃大將論欽陵約和。

大意是唐軍到達大非川後,下個目的地是烏海。這時頗有實戰經驗的薛仁貴建議郭待封率領輜重部隊留守大非嶺,並建造防禦工事以備不測;自己則率領一軍,趁吐蕃軍不備時偷襲吐蕃,將其一舉擊潰。於是薛仁貴按計劃率領一支部隊急進,並在河口小勝一次,而年輕的郭待封卻擅作主張,率領輜重部隊尾隨薛仁貴部。這時,他們被打敗的厄運已經不可避免……

《新唐書·薛仁貴傳》也有類似的記載:

……初,軍次大非川,將趨烏海,仁貴曰:「烏海地險而瘴,吾入死地,可謂危道,然速則有功,遲則敗。今大非嶺寬平,可置二柵,悉內輜重,留萬人守之,吾倍道掩賊不整,滅之矣。」乃約齎,至河口,遇賊,破之,多所殺掠,獲牛羊萬計。進至烏海城,以待後援。待封初不從,領輜重踵進,吐蕃率眾二十萬邀擊取之,糧仗盡沒,待封保險。仁貴退軍大非川,吐蕃益兵四十萬來戰,王師大敗。仁貴與吐蕃將論欽陵約和,乃得還,吐谷渾遂沒。

該段文字就細節上與《舊唐書·薛仁貴傳》描寫相似,也側面反映了唐軍為何戰敗的一個表層原因:將帥不和!

起初,薛仁貴建議郭待封留守大非川,自己則去打前戰。這種部署,並無奇謀之意,是一個十分保守的戰役部署。但是年輕的郭待封卻不聽老將的建議,自己擅作主張地率領輜重部隊尾隨薛仁貴部。如此大規模進軍,豈能不被敵軍發現?根據美國藏學家白桂思(Beckwith)的考證,吐蕃此前在大非川地區就建立了防禦要塞,時時刻刻關注唐軍方面的動向。數萬唐軍來襲,這對於吐蕃來,其實壓力也很大。於是,吐蕃大將論欽陵先讓薛仁貴嘗點「甜頭」,也就是在河口故意部署少數兵力,讓薛仁貴輕而取勝。他自己則率領主力去偷襲郭待封部,擄掠唐軍糧草和人員。這時薛仁貴纔回過味來,馬上率軍退守大非川。但吐蕃的人馬已經如同洪水一樣湧來,唐軍大敗。

那麼,薛仁貴,郭待封為何不和?

薛仁貴,又叫薛禮,出身於河東薛氏家族,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然而在他出生時,家道已經敗落,「少貧賤,以田為業」(《新唐書·薛仁貴傳》)由於他少年時刻苦練武習文,「善射能貫五重甲,能戰三箭滅敵邦」(《詠薛仁貴》慕京)加入了唐帝國將軍張世貴的軍隊,從此開始了行伍生涯。在漫長的軍旅生涯中,薛仁貴為李唐的建立和發展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其擅長指揮(金山之戰)、為人廉潔、勇猛善戰的特點被當時人和後人所景仰。郭待封,是初唐將領郭孝恪的次子。其父曾經在虎牢關戰役前為李世民出謀劃策。李唐王朝建立後,他又奉命征伐突厥、龜茲等地,並且在征伐突厥的戰爭中俘獲了焉耆王。

從以上看出,兩人都家世顯赫,但是一個沒落一個升騰。這種差異也許使郭待封心裡瞧不上家道已經敗落的薛仁貴。並且,薛仁貴當時任右衛威大將軍,郭待封時任右衛將軍。右威衛大將軍和右衛將軍雖然都屬於唐帝國禁軍「十六衛」系統,但前者比後者官位更高。唐太宗讓薛仁貴做主帥,一方面是深信薛仁貴的軍事指揮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按照傳統行事,也就是讓高級軍官領導、培養低級軍官。但是,郭待封不這麼想,「待封恥在仁貴之下,多違節度」這是因為這種心理,破壞了兩位能左右戰局關鍵人物的正常合作。

而大非川戰役的勝負對於吐蕃王國、唐帝國來說,都是有著深遠影響的。

先說吐蕃方面。

大非川戰役的勝利,無疑給吐蕃帶來了極大的利益。

1:隨著唐帝國在西域設置的安西四鎮的瓦解,吐蕃可以更輕易地控制絲綢之路。從西漢開始由張騫開闢的絲綢之路,千餘年駝鈴聲不絕於耳。吐蕃取得大非川戰役的勝利,勢必會控制絲綢之路的「青海道」,並且還可以北上控制其餘絲綢之路北道的分支線路。這些絲綢之路的財富,給了吐蕃極大的物質利益,使其更加有資本和唐帝國叫板。

2:大非川戰役勝利後,吐蕃徹底控制了吐谷渾地區。以青海湖為中心,吐蕃得到了得天獨厚的馬場和後勤基地。並且,相對開闊的戰略進攻環境也使吐蕃有了更多的優勢、機會和周邊的勢力進行角逐。

再說唐帝國方面。

對於唐帝國來說,大非川戰役的失敗和安西都護府的崩潰,無疑是場軍事災難!

1:大非川戰役後,吐蕃更好地控制了青海大部分地區。比之於相對閉塞的西藏高原,青海地區是吐蕃人夢寐以求的「寶地」。唐帝國的河隴、關中地區均在吐蕃可進攻範圍之內。因此,雙方保持了很久的戰略對峙局勢。唐帝國一方面加強了河隴地區(今甘肅)的軍事守備力量,使其守備軍力增長到了15萬人。同時將原蘭州都督府的治所移到鄯州,並設置河源、積石、莫門等一系列軍體制。這一措施,才長時期使吐蕃在河隴地區不敢有太大動作。這種戰略態勢一直持續到安史之亂爆發。

2:大非川戰役的失敗,使唐帝國喪失了一個重要的「戰略緩衝區」。吐谷渾雖然在此前遭到唐帝國的迎頭痛擊,但保留了相對獨立的地位。然而吐蕃在此後,雖然也保留了吐谷渾王的名號,但實際上和傀儡無異。一方面,吐蕃向吐谷渾派駐了大量類似於「王之耳目」的間諜、官員,賦予派駐官員很大的權力。這種權力已經超過了吐谷渾王,吐谷渾王的行政權被剝奪,甚至沒法直接任命自己本土官員,只能向吐蕃人推薦名冊。(摘自我們作者趙子威的考證文章)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