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这张图片,基辛格说的话。过去二十多年对中东开展的战争,目的就是控制世界石油的命脉。所谓控制粮食,就是削弱他国的自产能力,并且大量的推广转基因。控制货币的问题可以参看货币战争、还有何新的中美汇率风暴和反主流经济学。


美国与本拉登道不同不相为谋,造成彼此反目成仇的根本原因是他们的意识形态冲突不可调解。

本·拉登与美国本处于两条没有交集的平行线,他们的渊源要从阿富汗战争说起。阿富汗号称东西方文明的十字路口,战略位置极其重要。为了实现南下控制印度洋,扼守中亚交通枢纽的目的,苏联在上世纪70年代通过在阿富汗扶持亲苏势力,逐渐控制了阿富汗的政局。可惜屁股还没坐热,苏联扶植的塔拉基同志就被其副手阿明所取代。

阿明上台后,表面上维持与苏联的友好关系,暗地里却清除在阿富汗的苏联势力,想彻底摆脱苏联的控制。苏联不能容忍自己苦心经营的成果毁于一旦,在1979年末悍然出兵阿富汗,阿富汗军队在苏联的钢铁洪流下很快就溃败,抵抗力量从正面战场转移到了游击战,其中一支抵抗力量就是后来崛起的塔利班武装。

(阿富汗抵抗武装击落苏联直升机)

本·拉登出生于沙特吉拉的财阀家庭,其父经营著一家建筑公司,是典型的富二代。吉拉是穆斯林圣城麦加的门户,伊斯兰宗教文化非常兴盛,本·拉登在此环境下长大,耳濡目染成为了虔诚的伊斯兰教教徒。而本·拉登信仰的瓦哈比教派是众多伊斯兰教分支中比较传统和保守的,在伊斯兰基本教义派眼中,伊斯兰教徒有义务和责任驱赶入侵伊斯兰世界的敌人。出于伊斯兰兄弟的感情,本·拉登携家带口,来到了阿富汗的深山里参与了所谓的圣战,并与塔利班情投意合,很快地就融入了反苏斗争。

美国与本·拉登这时在对付苏联这一共同敌人,走在了一起,度过了短暂的蜜月期。从1979年到1989年,苏军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美国出于全球战略利益考虑,对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大力支持。美国出钱,出枪,出物资,美国的中央情报局(CIA)通过巴基斯坦的三军情报局的合作关系,在这里训练组织和装备阿富汗的抵抗力量。其中本·拉登就曾经扮演过很重要的角色,CIA在巴基斯坦境内设立一个专门的办公室,来负责组织训练阿富汗的抵抗游击队。这个办公室最早的三名负责人之一就是本·拉登。美国人万万没想到浓眉大眼的本·拉登「主任」,会成为其日后的头号敌人。

本·拉登的许多阴谋诡计和暴力手法,就是从CIA那里学来的,美军的高科技武器也在此时流入本·拉登的手里,其中包括对付直升机的毒刺导弹。CIA每年拿出5亿美元用于训练阿富汗的游击队员,本·拉登按葫芦画瓢,在1988年成立基地组织,起初是用于对付苏联军队。

本·拉登在支持阿富汗圣战的同时,也在经营著他的商业帝国。他在西方拥有数家公司,涉及制造,宝石,建筑,石油等诸多行业,个人财产估计多达数十亿美元,美军曾保守估计其财产至少5亿美元。而本·拉登生活极其俭朴,对于金钱的欲望只是用于支持他的事业,他曾经说过:「我的事业需要金钱,但我不需要。」他的雄厚资本成为了日后与美国抗衡的物资基础。

本·拉登与美国反目成仇的导火索是海湾战争的爆发。伊拉克入侵科威特,逼近沙特边境,意欲一举吞并其他海湾国家。面对兵临城下的伊拉克军队,本·拉登拉著自己的人马,向沙特国王提出军事援助计划,但是沙特国王并没对其抱太大的希望,转而向美国求援。

本·拉登对沙特王室允许主要由基督教所组成的多国部队,保卫伊斯兰教圣地非常的不满,双方矛盾逐渐深化。本·拉登无法接受50万美军踏上沙特土地的这一事实,这也成为了他生命转折点,后来他离开了沙特,辗转苏丹和阿富汗开始了他的反美旅程。

正是由于本·拉登对于伊斯兰理想的追求和固执,让其在苏联撤出阿富汗后与美国分道扬镳。本·拉登的最终理想不是仅限于赶跑苏联的侵略者,而是试图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国。而美国在踏入伊斯兰世界后,不断地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大肆宣扬民主制度,传播西方的价值理念。这无疑与本·拉登的价值理念背道而驰,在他看来美国的意识形态入侵,会阻碍其理想的实现,无异于十字军的东征。

而美军在海湾战争后,名利双收,合理合情合法地在中东驻扎,此前美国的势力范围从未真正触及伊斯兰世界,对于得之不易的成果是不会轻易放弃的。双方的矛盾不可能会解决,基地组织也就成为了本·拉登与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战斗的工具。

1992年12月基地组织针对驻索马利亚美军的叶门旅馆爆炸案,本·拉登开启了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从本·拉登对手无寸铁的平民下手的那一刻起,他已经离那个抗苏斗士的形象渐行渐远,成为了臭名昭著的恐怖大亨。


谢谢邀请:因为美国人过河就拆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