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石器時代,古人就能製造出粗陋的陶器,而後世的瓷器也正是陶器質量升級的產品。在我國的不少古蹟和遺址中,都曾發現過各種類型的陶器,可是您肯定不知道,在尉遲寺遺址曾經出土過一件最大的陶器,大到讓人瞠目結舌。它究竟是什麼?又有多大呢?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抽絲剝繭”地來爲您揭祕吧: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1989年時,安徽省蒙城縣許瞳鎮畢集村的村民們,總是能夠在當地的尉遲廟的廢墟上撿到一些陶片,這些陶片雖然破碎得不成樣子,但卻引起了當地文物部門的高度重視。

  當地考古部門經過考察論證,就派來一支專業考古隊,到尉遲廟進行了一次保護性發掘,在發掘過程中,還真的發現了唐代風格的佛蓮地杵,以及宋代銅錢,可是考古隊並沒有停止作業,反而繼續深挖。這道理簡單不復雜,因爲村民們發現的陶器,並非唐宋之物,而是新石器時代的陶器“老”物件。

  功夫不負有心人,隨着挖掘的深入,一條在地下蜿蜒曲折的“紅色長龍”露了出來,讓考古隊員們興奮的是,此次的“紅色長龍”幾乎與當年河南鄭州大河村紅燒土遺蹟極爲相似,而這些紅燒土,正是我們所說用來燒製“最大陶器”的原材料,“最大陶器”究竟是什麼呢?答案正是由這些紅燒土製成的“陶房子”。

  專家們在清理遺址完畢後,共清理出了73間“陶房子”,分成14排、18組,總建築面積約爲1200平方米,這些“陶房子”大小不等,有獨立式的,也有相互連接在一起的,看來這些房子如我們現代的客廳、臥室、雜物間一樣,也是有功能性區分的。

  專家們在研究過“陶房子”後,發現這些“陶房子”的牆壁十分堅硬,建築結構也極爲精巧,所採用的力學原理,也與如今的房子有着很大的不同。爲了弄清古人燒製“陶房子”的方法,專家們決定自己仿製一間“陶房子”。

  專家們先是用自己的預想方案,用當地的泥土糊成了一棟“泥房子”,接着又找來了數千斤的木材均勻的放置在“泥房子”中。在各種測量儀器都準備就緒的情況下,專家們對木材進行了點火,開始烤制心目中的“陶房子”。

  可不 試不知道,一試嚇一跳,本來造型精巧的“泥房子”,在烈焰和濃煙的燻烤之下,很快就出現了裂痕,隨着火勢越來越大,“泥房子”也轟然崩塌,實驗結果是徹底失敗。

  專家們努力了這麼久,面對失敗自然心有不甘,他們開始對實驗時的一系列數據進行分析,包括實驗時的“溼度”、“溫度”、“時間”、“泥土純淨度”等等因素。

  在得到了確切數據後,專家經過嚴格的縝密分析,開始了第二次燒製,可是令專家們失望的是,這次雖然已經燒製完成,可是“陶房子”的牆壁卻十分酥脆,根本就不符合居住的要求。

  不得已之下,專家決定第三次燒製,爲了能夠讓牆壁受熱均勻,專家們開始了對單獨一面牆的燒製。可他們還是失望的發現,牆壁居然在如此均勻的受熱下,再次開裂了。由此,專家們總結出古人的燒製方法確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用現代技術幾乎無法仿製。

  專家還透露,古人的燒製技術也並非一蹴而就,而是祖祖輩輩通過多次失敗,一點點總結出來的經驗。能夠燒製出如此多的“陶房子”,從而匯聚成一個小型村落,是需要多個小村的人員共同參與才能成功的,毫不誇張的說,這在當時絕對算得上是一項極爲偉大的工程。

  尉遲寺遺址的出土,不僅爲研究新石器時代文化找到了突破口,也彌補了不少歷史空白,因而被列爲“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值得慶幸的是,“陶房子”的發現,也讓人們再次見識到早在新石器時代,製陶工藝已經有了相當高超的水準,可見古代陶器的燒製技術,華夏民族絕對走在世界製陶工業的前列。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