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六祖講《壇經》

------《六祖慧能大師法寶壇經》學習心要概述

自2012年秋東莞黃旗山觀音古寺圖書館第一次偶遇《壇經》,至今已整六年。期間2014年12月22日因緣具足,於韶關南華禪寺法祇師座下皈依。在師父的開示指引下,以北大樓宇烈教授《宗教研究方法講記》為基本方法,讀經、抄經、聽經、釋經,後又反覆聆聽法祇吾師與南通普賢禪寺能忍法師的講經課程,並延伸閱讀其他經典,逐步梳理了六祖禪法的基本脈絡,解開了一些困擾已久的謎團,形成了自己修習的方向。六祖禪法圓融萬法,直達本義,學至濃時每每有親聆六祖開示的殊勝體驗。但資質愚鈍,終無法深解經中之妙義。特此小記,作為親近《壇經》以來的一次思想總結,也樂為師長同修批評指正。

一,六祖禪法的思想核心

學習《壇經》,經歷了點、面、線、空的認知過程。點是指從契合自身實際又興趣濃厚的觀點切入;面是指逐步擴展深入到整部《壇經》的學習;線是指摸清貫穿全經的核心脈絡;空是指法空,「於第一義而不動」的方向。個人認為理清《壇經》的核心主線,對於全面理解全經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將《壇經》主線概括為四個方面。

佛性本具足,人人可作佛。六祖開宗明義「菩提自性,本自清靜,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告訴大家成佛並不遙遠,亦非妄想,人人皆有可能,「悟了,眾生是佛;不悟,佛是眾生」。六祖進而又說「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法即無頓漸,迷悟有遲疾」,「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沒意智」,開示大家在成佛這件事上,人人平等,無二無別,無非是個遲緩的問題。這是六祖慈悲為眾生安就的一顆心,一顆成佛作祖的信心。

菩提向心覓,見性即成佛。既然人人皆有佛性,明心見性即可成佛,那麼佛性是什麼?六祖指出「本性是佛,離性無別佛」。那麼本性又是什麼?六祖又說「世人妙性本空」。原來,佛性即是空性。理解了空性,就明白了佛的境界。什麼是空?空不是沒有,不是無記空!空有三重義:一是能容一切,猶如虛空,無有邊畔;二是能生一切,隨緣任用,妙義無窮;三是不染一切,不去不捨,不生不滅。但必須明白的是,這是六祖為眾生指出的權宜認知方向,於第一義而言,無論是空和空的三重義,也是假名安立,當佛性現前,亦不可執取。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明瞭了心性,那麼怎麼去覺照修習?六祖在《般若品》與《疑問品》中開示的兩首無相偈,直接給出了答案,並言「依偈修行,見取自性,直成佛道」。在這兩首偈頌中,六祖既要求修行要立足行住坐臥的每一個日常當下,更明確開示了恩義讓忍等具體踐行方法。我概括為「心平行直」四個字。心平即去除分別心,內調心性,外敬他人;行直即真如起妙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這是六祖為世人開具的方法論。

口唸心要行,悟後當起修。方法有了,應該秉持什麼原則?六祖言「此須心行,不在口唸」,「口唸心行,心口相應」。這有點類似陽明心學的「知行合一」論,強調「心中求,事上修,致良知」。而我認為更準確的理解是法祇師開示的「見了就做,做了就放,心不染著」。有的同修誤認為空即為斷滅,又以為「不思善不思惡」就是不辨善惡,無所作為,此兩者在六祖看來皆為邪見。「迷人口說,智者心行」,於一切境,真如起正念,入正行,不增不減,不偏不倚方為正道。

二,六祖禪法的主要特點

《壇經》石破天驚地指出:人即佛,佛即人,迷是眾生,悟即是佛,完成了佛與人的根本統一。但六祖又反覆強調,法雖無頓漸,然人有南北,根有利鈍,迷有深淺,悟有遲疾。因此,從《機緣品》機鋒對語五祖說佛性、《般若品》開示大眾道迷智、到《定慧品》直言不諱話利鈍,六祖隨機說法,方便善巧。初學者若不掌握六祖說法的特點與核心,會誤以為六祖前後顛倒,心有分別。或因不明中道而陷入斷常二見,或因一知半解而流於口頭禪,這都是十分危險的。六祖禪法自在、直接、圓融,實現了三個最重要的轉變,掌握這幾個特點,能比較容易地契入《壇經》的妙趣世界。

不依文字,摒棄教條,出入自在。六祖不識字,聞弘忍大師傳授《金剛經》心法至「應無所住生其心」處大悟,這是六祖累世修行的心性契悟,也是禪宗「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印證。自無盡藏比丘尼以《大涅槃經》示問,六祖言「字卻不識,義即請問」,又言「諸佛妙理,非關文字」,這一特點貫穿《壇經》始終。《壇經》全文出現佛典九部,皆為學人請益,而六祖隨緣解說,不僵於經典,又句句經典。六祖用自己的語言成就了佛教史上唯一一部非佛所說能稱之為經的著作。六祖禪法實現了由繁至簡的轉變。

不攀外緣,無相起用,直指人心。禪宗以「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三者實為一體。六祖會三歸一,獨取無相起用,在所有偈頌前加註「無相」二字,這既是凸顯「諸法實相」的佛教第一義,也是要求弟子修行最本質的兩個回歸。一是由外求向內取的回歸。六祖強調「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於念念中,自具本性,自修,自行,自成佛道」,摒絕外緣,不假外求。二是由形式向內容的回歸。「般若無形相,智慧心既是」,一切修行方式皆應落實到心行,念經如此,打坐亦如此。「凡所有相皆虛妄」,修行就是要破除一切有形之相,回到明心見性的根本。六祖禪法實現了由外而內的轉變。

不落邊見,直取中道,圓融無礙。不二之性即佛性,不二之法即佛法。《壇經》至始至終貫徹了這一根本思想。六祖開示「定慧」,言「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定慧一體,無有內外;開示「禪定」,言「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禪內定,無有空著;開示「懺悔」,言「懺其前愆,悔其後過」,悉皆永斷,無有先後;開示「涅槃」,言「剎那無有生相,剎那無有滅相」,涅槃真樂,無有生滅,,,,,直至臨終咐法,六祖動用三十六對,明示「二道相因,生中道義」。六祖禪法實現了由分別到同一的轉變。

三,六祖禪法的現實意義

對《壇經》的深入學習,更堅定了我對於佛法的三種基本認知。即:佛法是正信的,不是迷信的;佛法是積極的,不是消極的;佛法是入世的,不是棄世的。六祖禪法時而生動活潑,時而剛直勇猛,時而圓融通達。直指心源,又不離生活。了達本義,又事事可究,對在家居士樹立正知正見,指導世間修行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關於皈依。六祖將三皈依進一步明確定義為:皈依覺、皈依正、皈依凈。連佛、法、僧的名相也空掉,回到自性皈依的正法核心。於六祖禪法前,現世那些宣傳個人神通,四處為人加持,甚至提出所謂「四皈依」的做法,就優劣可分,不攻自破了。

關於坐禪。常人往往以為結跏趺坐就是坐禪。六祖打破形相,言「心念不起是坐,內見自性是禪」,要求在一切外境上不攀緣、不著相、不思量分別,將禪定融入到行住坐臥的時時處處,而不侷限為打坐一門形式功夫。

關於誦經。學佛當然要誦經。但六祖言「心迷法華轉,心悟轉法華」,誦經不是死記硬背,不是貪多厭少,更不能死於文字。「一切經書因人說有」,誦經的根本意義在於啟發心智,用於心行,「誦經三千部,曹溪一句亡」,「一真一切真」了。

關於敬香。心香一瓣,禮敬佛陀。世人心迷,將敬香漸漸演變成了燒高香比長短、燒頭香比早晚、燒貴香比貧富的攀比行為,這就徹底偏離了敬香的本來意義。六祖提出「自性五分法身香」,這纔是燒真香,真燒香。

關於凈土。世人皆念阿彌陀佛,人人祈願往生凈土。六祖告訴大家,彌陀雖有願力,然凈土實在自性。佛言「隨其心凈即佛土凈」,真正的修行應先去十惡,再除八邪,則「見西方只在剎那」,「天堂只在眼前」。

關於功德。梁武帝以為建寺佈施是功德,遭達摩祖師斷然否定。千年後的眾生仍舊癡迷,以為捐款放生即是功德。六祖直言「功德在法身,不在修福」。真正的佈施放生是三輪體空,隨心而為,意無所求,性無所著。

依此種種,《壇經》實在是一部在家修行指南。太虛大師曾說「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現實」。六祖真真切切地告訴我們,修行無非是在日常生活裏凈化自己的人格。禪法並不神祕,也不虛幻,它不是教條,甚至不是宗教。它只是告訴我們反觀自照,體悟自性,身體力行,做一個更好的自己。

印證

2018.8.18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