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能拿CTCC冠军的车厂工程师,

沃尔夫斯堡钦定认可的底盘操稳调教工程师,

中国工程师界的偶像派,更是实力派

底盘性能的大师。

微博ID: 安宁

Sina Visitor System?

weibo.com

人称「三叔」的vehicle dynamic tuning engineer

以上头衔,都是我强加的,以表示尊重。文章比较硬核,配和真车食用更佳,你就会发现,原来开起来「爽」还有那么多门道,工程风格行为可能未必适用所有人,喜欢看的人,赞一下,关注一下就好。


老司机应该已经猜出来了。没错,就是她 - 「人开人爱」的阿尔法罗密欧 - 朱丽叶(Giulia),一个让每个爱驾者都能享受激情的贴心情人。

转向/ 响应+手感

说到她对驾驶者的贴心,从上车后转动方向盘的第一刻,你就可以感受到了:真是满满的惊喜,「WTF, 这转向太跟手了吧」。她的转向响应真的是出奇的快,只要给了方向盘输入,这瞬间就能同时感觉到车头在响应。

我们评价车辆在方向中间点附近的转向响应的时候,一般并不会紧紧的抓住、握住方向盘,而是用轻轻的摊开手掌,将手掌压在方向盘三九点位置,然后借助手掌和方向盘之间的摩擦力轻轻的去推方向盘,这样可以更灵敏的来感觉和评价转向的响应。那么在Giulia上的感觉就是,只要手掌轻轻开始用力,甚至感觉方向盘还没开始转(当然是假象),就能感觉到车辆已经有了侧向加速度,感觉就像她读懂了你的心思,真的是爽快到了极点。这根那些给出方向输入后过一会会儿才做出响应的车子完全不是一个境界。

同样令人满意的是,当方向离开中间点,开始到了较大的转角之后,这种跟手的感觉依然还在,而且整个转向的横摆响应非常的线性,一点都不突兀,不会给你各种」先快后慢「或者」先慢后快「等各种「惊喜」,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又快又稳(横摆速度),是非常难得的。她就一直的在那里响应著你的召唤,快而不慌,灵而不燥。

熟悉三叔的朋友都知道,评价一台车操控好不好,关键就是行驶系统的各种性能表现是不是「线性可期「。这是民用车调教评价的一个永恒不变的基准。三叔第一定律

这台车的转向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又快又线性,转向的力矩曲线(手力,手感)也调的得非常的好,力矩的上升也是随著转角的增大有著非常线性、和谐的增加。你可以通过手力的大小,就可以判断转了多少角度,不经意间就可以让你感受到心手合一。 一个很高的境界。

好的转向响应需要舍得在悬架结构、转向系统上下成本;好的手感需要有高水平的转向力矩调教。两者都具备的,才真正够格成为」驾驶者之车「。

福特车子的响应也很快,但是力矩的匹配不够好,尤其是自动回正缺乏足够的阻尼感,回正力太大,速度太快,让人感觉」很贼「;大众的转向力矩匹配的很好很和谐,但是在转向响应方面是偏」舒适「的普世友好设定。而Guilia在这响应和手感两方面显然更适合」爱驾者「的需求。

这么快的转向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你的一点点手力都能让车子开始转向,那么如果转向中间点的启动力矩设置偏小的话,你就可能需要不停的修正方向,会很紧张和疲劳,尤其是在长距离驾驶的时候。

再或者如果一旦在使用过程中车子的四轮定位有了问题,导致车子的直行性能不够好的时候,这样如此灵敏的转向就需要你频繁的进行调整,时间长了会让你感觉比较疲惫。

因此应该也是为了弥补这一点吧,Giulia的转向中间点附近的」启动「力矩的设置稍稍大了一点点,这样平时开车时手搭在方向盘上时候,手力的波动就不会过多的影响直线行驶,起到了一个」高通滤波「的效果。

这也带出了我的一点点吹毛求疵的抱怨:稍大的启动力矩,使得中间点很清晰,很好,但是这个启动力矩有一点点点点的偏大。尤其是在运动模式下,中间点位置的启动力矩有些大, 导致小的角度输入(比如更换车道)时要略微大力一点点才行;然而在慢速回中的过程中, 又需要费一些精力hold住方向盘使其不要回中的太快。而假设这时候你又需要往另一个方向继续转动, 那么在经过方向中间点的时候, 除了会遇到刚刚说的需要费心hold住的问题,还会有往另一个方向转动时再次加力的情况。在这个过程中,一hold一推, 要稍微费点儿神,会让敏感的人觉察到那么一点点的不那么自然(说的好像有点绕)。

三叔第二定律能让你觉察到的不太自然的都是不好的。有些媒体老师的文稿里抄道,哦不,是写道:」随著车速的增加,能明显感受到转向助力在变大,给你高速行驶的稳定感。「 这恰恰说明它的转向手感调校太廉价了。好的调校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让你感觉很和谐的同时,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好在在相对大角度转向的时候,这些问题就都不存在了。力矩大小蛮合适的,转向角度也不需要很大,山路上的大多数发卡弯都不需要换手,双手握住3/9点交叉一下就可以了。 而且在三种驾驶模式下(D/N/A,分别对应动感/正常/舒适),中间点位置的力矩的大小区别还是比较明显。在舒适模式下就几乎感觉不到前面提到的动感模式下的中间点力矩不自然的问题了。

整体来说,这是一套非常非常让人喜欢的转向和悬架(好的转向离不开好的悬架)系统。说她是我所开到过的最好的也不为过。动感模式下中间点处的力矩便大偏陡的问题,瑕不掩瑜,也不会引起普通用户的抱怨。

在转向上的赞美太多了花了太多功夫了,下面的内容要稍微精简一下了。


动力响应

前面说过,Giulia是又跟手又跟脚。跟脚说的就是她的油门响应。尤其是在运动模式下,响应非常好,脚底微微一压,就能感受到动力在推进。也如转向般能心神领会。而且,仔细品一下就会发现这也不仅仅是靠著推迟升档转速来营造的运动感。不同的模式下,油门的map也会选择不同,运动模式喷油更激进。也就是说,档位不变,油门深度不变,不同驾驶模式选择下,车子的加速度也不会一样,这才是运动模式应有的样子。

我开的是200HP的版本,因此地板油的时候能感受到的绝对的爆发力并没有多强,但是车子在行驶中,压踏油门踏板时的动力的响应性,真的是非常的跟脚。可以理解为,size不是很大,但是线条非常好。跟脚的动力可以让你在长三角繁忙的高速上自由穿梭风骚走位,很容易做到即高效流畅,又不惊扰他人。

转向和油门的响应,是这台车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两点。仅仅这两点的优异表现,就足以称之为驾驶者之车了。


悬架/ 舒适性

作为一台运动型定位的车子,她的悬架的舒适性还是很不错的。快速通过高速公路的那些缓和的起伏时,车身的控制比较紧致但是动作很柔顺,没有突兀的上顶/下拉的感觉,完全没有所谓的一些」运动型车「的那种硬桥硬马的感觉,行驶品质感很好;

当然了这也不是一台适合长途舒适旅行的」巡航者「,定位本就不在于此。在路面质量不太好的高速公路上行驶时,由于路面的不平整带来的车身的小幅度的快速动作还是有一些的,口语化的说法就是这种情况下车身有些些「小跳动」,长距离行驶难免会有些疲劳。这在一些质量更普通的地面道路上感受会更明显:「紧致「的车身控制带来了比较」busy「的车身运动。

不过,对于喜欢驾驶的人尤其是经历旺盛的年轻人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都会说这台车很舒适的。

稍微往深里说一点,减振器的低速阻尼力控制还是设置的比较强的,而中高速阻尼力设置比较合理,这使得在带来较紧致的车身控制(」稳「)的同时,在坏路面上又不会过分的硬(冲击)。其实这是一种很明显的」德式「悬架调教风格。这种调教在欧洲的路面上开起来会更合适:因为路面质量比较好,较高的低速阻尼带来的车身紧致不会导致车身有过多的拉扯感,而且还有利于灵敏的转向,很适合欧洲的那些七扭八弯。

另外,在乘坐舒适性方面,前后的座椅给人的感觉很分裂。

前座椅很软,前头枕也很软,很亚洲,很舒服;

后座椅很硬,后头枕也很硬,很欧洲,而且头枕前倾的角度很大,头靠上去之后,没有贴合在头枕上,而是」线接触「,很不舒服;


制动/脚感

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这是一个配备了电子助力器的车型。考虑到这一点,她的刹车脚感算是非常好了。在开这台车的时候,我并没有意识到她配备了电子助力器,只是后来在写驾驶感受的时候,才想起来了这一点。

唯一的一点点抱怨就是,这车在轻踩刹车的时候会觉得踏板初始时候有一点硬,有一点点堵脚,」跳升点「偏高一点,但是踏板踩下去之后就没有问题了。 稍微挑剔一点点的用户会觉得上面说的问题,但是作为一个电子助力器,这个脚感真的已经很可以了。

还有好玩的

这车还有一个好玩的,那就是雨刮喷水。堪称最」跟手「的雨刮喷水系统。她喷水的速度超级快,就像转向的响应,就像运动模式下的油门响应。水儿一按就喷,量还挺大,一下喷满前风窗的那种。就像淋浴的时候,不是侧出的小花撒,而是头顶大蓬头倾倒而下那种。一般的车子,按下喷水杆之后,先听到嗡嗡的电机声,然后洗窗液把水壶和喷嘴之间的管路填满,间隔大概半秒一秒,水才会再喷出来。而对于Guilia,感觉洗窗液平时就填满等候在喷水口了,喷水杆一按她就喷,一按就喷,玩起来爱不释手。

最后吐槽的

胎压信息:绕车找了好多圈,都没找到胎压标牌,油箱盖,B柱前后等等都看过好几遍。欧洲厂商都知道胎压对行驶性能的重要性,经常推荐很复杂的胎压矩阵,怎么可能没有胎压标签?难道哪位手贱把胎压标牌撕掉了(这是一台租赁车)? 这让我很纠结,不知道厂家推荐的胎压是多少,还怎么评价行驶性能啊。无奈咨询了知乎著名Guilia车主 @王晓鹏,说是在说明书上有。

只好网上搜索下载了Giulia说明书。这里信息放一下,万一还有朋友需要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