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朝代,削藩都是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從皇帝的角度看,它肯定是正確的。

然而,政治不是數學題,百分之百正確也拿不了滿分。

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是不講對錯的,一是感情,二是政治。

感情講究順其自然,政治講究順勢而為。簡單點說,好的感情必須是在正確的時間遇到正確的人,而高明的政治則必須在正確的時間做正確的事。

削藩,是一件正確的事,但不是在正確的時間去幹,就成了錯誤的。晁錯所提的削藩,就是在錯誤的時間做了一件正確的事。

為何說晁錯所選的時間是錯誤的呢?因為當時漢景帝剛剛即位兩年,羽翼尚未豐滿。此時,最應該做的事情是安撫四方,培養嫡系,締結盟友,以此來增強自己的力量。等到自己地位完全穩固後,再去削藩也不遲。

因為削藩是大事,要面對的不是一兩個敵人,而是一大堆敵人。大事,只能緩緩而圖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

晁錯太心急,於是引發了七國之亂。

做過類似事情的,還有明朝的建文帝朱允炆。他也是在繼位之初,便急慌慌地削藩,結果引發了靖難之變。藩沒削成,把自己的皇位給削掉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記第一點:越是大事,越不可心急。一蹴而就的,只能是小事。

晁錯因心急削藩引發叛亂後,漢景帝做了一件令人心寒的事情:殺死晁錯,停止削藩。

他以為,因此就能平息叛亂。可這樣做太天真了。巨石已經滾動,能停下來嗎?羽箭已經射出,能掉頭返回嗎?

叛亂並未停止,反而增強了叛軍的信心。因為他們看到了漢景帝內心的怯懦。

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記第二點:即便是錯的事情,也不可半途而廢,一定要堅持到底。半途而廢,對的也會變成錯的;堅持到底,錯的也會變成對的。

好在,漢景帝命好,這時候, 一位智慧的將軍挺身而出,他就是周勃之子周亞夫。

周亞夫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替漢景帝平息了叛亂。

可悲的是,周亞夫和之前的晁錯一樣,最終也被漢景帝給逼死了。

所以,大家一定要牢記第三點:像漢景帝這種刻薄寡恩的老闆,還是敬而遠之吧。


削藩無罪,操之過急

削藩的原因是諸侯權力過大直接影響中央的統治,因此削藩撤藩是必須的。文帝時不做這個事是時機不成熟,到了漢景帝時,景帝認為成熟了,而實際上我們會發現直到漢武帝時推行「推恩令」時,還是差點把自己給搞死,變革都是要付出巨大代價的,在歷史上沒有流血,沒有犧牲的變革少之又少。

晁錯給漢景帝提出了削藩的建議,在我看來這是一劑猛葯,晁錯自己可能也沒有預見到會有如此劇烈的反抗,「七國之亂」就是由此而來。在這一點上晁錯就沒有漢武帝時的丞相主父偃來的高明,主父偃的推行的推恩令從根本上解決了諸侯權力過大的問題,而且採用的是溫水煮青蛙的辦法,把矛盾轉移了。但沒有了晁錯的嘗試,就沒有了主父偃的改進,每一次試錯的過程都會付出巨大的代價,這是必然的。

謀國無我,禍及自身

晁錯的父親是有眼光的,他來到京城對晁錯說,兒啊,你推行削藩的目的是什麼?晁錯回答是為了鞏固天子的權力,削弱諸侯的勢力。晁錯的父親嘆了口氣,你鞏固了劉氏的天下,卻讓我們晁家陷入了危險的境地,我看你還是放棄吧。晁錯不聽父親的建議,老父親見晁錯一意孤行,就服毒自殺了。

殺晁錯是必須的,這裡體現了景帝的「斷」。面對這個危險的局面,漢景帝首先想到的是要讓七國出師無名,袁盎等人就建議殺了晁錯以謝天下。因此殺晁錯是必然的,至於用什麼方法殺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是殺了晁錯「七王之亂」的性質就從清君側殺奸臣變成了造反,名不正言不順,討伐就有了足夠的依據,出師有名。

丟卒保帥,爭取時間

同時誅殺晁錯還可以為漢景帝調兵遣將爭取時間,後來竇嬰和周亞夫出馬很快就平定了叛亂。可以說晁錯的死是有價值的,他沒有白死,他的死換來了「七王之亂」的出師無名,換來了「七王之亂」的終結。

背信棄義卸磨殺驢是一般人對漢景帝對待晁錯的看法,而我的看法是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就算沒有人建議漢景帝還是會殺晁錯。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大漢王朝成立之初,奉行的是郡縣和分封制並舉的政治體制,並且一直延續到漢景帝即位,但是分封制必然會導致中央政府的權力受損,而地方諸侯國的勢力不斷坐大,兩者之間的矛盾愈發的突出和激烈,御史大夫晁錯藉機向景帝進諫削藩,而景帝也下決心準備裁撤藩國,加強中央集權。

晁錯的建議無疑是正確的,畢竟國家只需要一個政府,如果允許國中之國的存在,最終的結果是國家陷入危機中,國將不國了。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景帝都削藩令一出,立刻激起了諸侯國的反對,很快吳王劉濞串通其他六個劉性諸侯王打著「清君側」的旗號,發動了歷史上著名的「七國之亂」。

漢景帝畢竟是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哪見過這樣嚴峻的形勢,也沒有見過如此的刀光劍影,兵亂一出,景帝就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手足無措了,此時手底下有個大臣叫袁盎給景帝出建議說,既然起兵的諸侯國要清君側,那就不如殺了晁錯平息諸侯王們的憤怒,也許就能讓他們退兵了,景帝雖然不想殺晁錯,但也責備晁錯的建議給自己捅了個大窟窿,於是也就順水推舟同意了,將晁錯腰斬於東市。

誰成想晁錯的死並沒有讓反叛的諸侯王退兵,反而愈演愈烈,景帝此刻才緩過神來,原來你們不是殺晁錯,而是奔著我的皇位來的,那就真刀真槍的幹吧,於是啟用了一批名將如周亞夫和竇嬰等帶領大軍前去平叛,經過一番徵討,終於平息了七國之亂,可惜晁錯雖然有功於景帝,但死的確有點冤,他的建議無疑很正確,削藩有助於維護中央政府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而且削藩必然也會引發叛亂,所謂的清君側不過是他們的藉口。晁錯作為臣子為國盡了忠,可惜漢景帝卻不是一個厚道的皇帝,叛亂來臨之際自己沒有挺身而出反而想用臣子的性命來平息叛亂,保全自己,實在是辜負了晁錯的忠心。


西漢景帝時期,經過文帝和景帝的勵精圖治,雖然國家經濟發展相當來說已經很好了,國家實力也已經可以了,已經遠超於大多數同姓諸侯之。但,好虎架不住羣狼。當時的西漢朝廷還不足以面對諸侯之間的聯盟。諸侯都威脅著朝廷。

而那時晁錯提出削藩,在某種意義上是可以的。但太過於激烈,以至於諸侯之間互相扶持。如果他使用武帝時的『推恩令』這樣比較柔和的手段,就不會那麼慘。所以,他是正確的。

至於為什麼會被腰斬,那就是方法錯了。但是,他的錯誤方法確讓諸侯感到了威脅,就清君側了。受到諸侯聯盟的景帝沒辦法就只能棄車保帥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