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时报【文╱朱汉仑】

近一个月,金管会主委顾立雄为了推动「民民金金并」,已数度找金控、银行董事长、总经理直接面对面,今日登场的会谈则是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一场,然而,金管会倾全力推动的「民民金金并」能否收效,仍有待考验。

金金并最大的问题是缺乏综效,因为这些金控业者旗下的据点都已达「饱和」状态,其中以银行最为显著。

银行家数太多,对金控业者而言等于「尾大不掉」,最起码分行一定得裁,但分行整并问题,就连同一家银行都很困难,更何况是并购整并?且不只是金管会,倘若劳动部等其他单位,不能跨部会配合支援金融整并的推动,只怕未来合并一方的金控会直接打起退堂鼓。

另一问题在于效益上的逻辑,举例来说,由两大私募基金主事的日盛金,金管会的确希望透过「民民金金并」来让日盛金及私募基金顺势退场,但问题在上述的据点整合及经营效益等问题下,日盛金现在最值钱的,业界人士异口同声的都会说是「金控牌照」,但现在金管会属意由金控作为合并主体,一方面等同排除其他金融业者的并购机会,另一方面金控有多少意愿,实在令人怀疑。

至于公股金控直接被排除在外,逻辑上也说不通,民民金金并的推动,壮大的是财团金控的实力,但公股金控却不能加入这场整并赛局,充其量只能进行综效有限的「公公并」,结果不要说被迫「原地踏步」,甚至还将导致公、私两大体系的金融机构势力此消彼长。

金管会要积极推动「民民金金并」之前,实在应该把上述问题考虑清楚。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