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格來說,伯邑考並非是名字,而是一種古人對其的一個稱謂。司馬遷的《史記》中記載: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厓季載。故稱其為伯邑考。

伯,本意為「沒有兄長的男子」,也就是老大的意思,伯邑考為周文王嫡長子,所以用伯字,因為我國古代兄弟之間起名一般都按照伯仲叔季的順序,比如我們熟悉的孔子,就字仲尼。而關於邑的由來,大概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邑是一個官職,而伯邑考就做過這個官,所以稱呼中有個邑。還有一種說法認為邑為邑子的意思,邑子也就是世子,正好符合其嫡長子的身份。而「考」字呢,就是他的名字,姓姬,名考,也就是說伯邑考的名字其實是姬考。

我是小明嘮史,嘮歷史,嘮嘮古人那些事,喜歡可以關注哦!


姬發是後來的叫法,在武王伐紂的時候,姬發(暫且這麼稱呼吧)自稱太子發,以此來表示自己是文王之子,將會繼續沿用文王對待諸侯的政策。以此來拉攏歸心於自己父親的諸侯。

三子也不會叫姬鮮,而是叔鮮。後來叔鮮受封於管,於是又稱為管叔鮮。類似的還有蔡叔度、霍叔處一樣。

伯邑考的伯,來自於伯仲叔季的伯,代表這諸兄弟之中的老大,仲就是老二,季代表著老小。老二與老幺之間的統帶為叔。若伯邑考沒死,那麼姬發可以叫仲發。好比孔聖人又叫仲尼,這個仲代表孔聖人在兄弟排行老二。

那麼上文提到的蔡,管,霍是什麼意思?

這就跟周朝的制度有關了。周朝實行封建制。姬把自己的孩子兄弟都分封出去,到了封地之後就被稱為諸侯,諸侯一般便會以封地的名字為氏。這就是常常聽到的姬姓魯氏,姜姓呂氏等等。

上文的叔鮮封於管地,因此便叫他管叔鮮,同理的就是蔡叔度、霍叔處,一個封於蔡,一個封於霍。

隨著時間的推移,姓漸漸不用了,都以氏代替,後來姓氏就變成一個意思了。

關於姓氏的詳細解析,我的頭條號裏有。有興趣了可以去看看。


伯邑考,本姓為姬,同父姬昌姓,名考。周文王長子,周武王之兄。『伯』為其排行,古人常用『伯,仲,叔,季』表示兄弟排位;『邑』有人認為表示他被封為『邑』這個官職(表示贊同),也有人認為這是表明他太子(世子)的身份。

那麼至於他為什麼叫伯邑考,與其他文王之子不同,我認為有以下理由:

首先,其實古人(尤其先秦)對男子常以尊稱而不稱全姓全名(就是連名帶姓),如先秦文獻中周文王的幾個兒子的名字中都沒帶「姬」姓,而《史記》中也可見:記文王「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而姬昌、姬發等稱呼在先秦是不存在的,是後人為了標記而添上的。

其次,先秦時期對男子(尤其是有身份)的稱呼常以其封地(居多)、官職(居多)、籍貫等開頭,以此表示其身份,如武王發,「武王」表示其帝王身份,「發」是他的名字;管叔鮮,「管」是他的封地代稱,「叔」表示他排行老三,「鮮」是他的名字,〔武王后滅商稱王應該去掉了他名字中的「仲」(老二)〕。

最後,伯邑考有《史記》載:……伯邑考既已前卒矣。即伯邑考死在滅商之前無封地封號,我認為他死後直接就將「邑」表示對他的尊稱,「考」表示他的私名進行稱呼,後來滅商也未對他加封上封號,故仍稱伯邑考,但我想他如果後來當上了周朝帝王或是活到滅商後應該就一定不是這樣的稱呼。


伯邑考:姬姓,名考。周文王長子,周武王之兄。「伯」為其排行,「邑」一說是表明其世子身份,一說是被封為「邑」這個官職(柏楊《帝王之死》),故稱「伯邑考」。在文王之前去世,死因不詳。


伯就是老大的意思,伯仲叔季,文王姬姓其它兒子當然姓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