鎬京是在鎬水邊上,今天這個水好像沒了,據說是在今天西安市南郊,在灃河旁邊不遠。

秦的鹹陽今天那地方也叫鹹陽,在西安西邊。

漢長安城我不知道具體在哪,不知道跟秦的鹹陽是不是一個地方,但跟隋大興不是一起。

隋大興是因為長安毀壞,往附近多了不遠(方向我忘了)重修的。

唐長安我倒是沒查過,但估摸就是隋大興吧,不至於那麼無聊到拋棄一個剛修好三十年的大城另建吧。

今天的西安應該是唐長安留下的吧,我沒去過拿不準。但據說唐完蛋之後這個城就廢棄了,成廢墟了。


都在今西安市,但有不同,唐長安城明顯大於隋大興城。唐朝大明宮、興慶宮等宏偉的皇家建築在隋朝不存在,都是在唐朝前期、中期國力鼎盛時期建造的。可惜因唐末戰亂,軍閥混戰,輝煌的長安城遭到了多次毀滅性劫掠、攻擊。

隋朝首都大興城位於西漢長安城東南、龍首原以南的一片開闊平原上。由於楊堅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新國都就被命名為「大興」(唐朝改名為「長安」)。

大興城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9721米,南北寬8652米,周長36.7公里。城牆寬12米左右,高5米多。城市由宮城、皇城、外郭城三部分組成,完全採用東西對稱佈局。下圖

宮城位於城市最北面的六道高坡之上,這裡是皇帝的居住地和辦公場所。宮內由南向北分為前朝、後寢和苑囿三塊區域。前朝的正殿為大興殿(唐朝改稱太極殿)。後寢的主殿是中華殿(唐朝改稱兩儀殿),周邊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殿堂。苑囿位於宮城最後,有亭臺池沼等,其北的宮牆上有玄武門,著名的「玄武門之變」就發生在此。

在宮城以南是皇城,這裡是分佈著朝廷的各個官署衙門。城內主要建築有太廟、太社和六省、九寺、十八衛等宮署,其中太廟與太社各在東南與西南,以符「左祖右社」之制。

宮城、皇城以外,城牆以內就是外郭城,這裡是百姓生產生活的地方。全城有南北走向大街十一條,東西走向大街十四條,其中貫穿於城門間的幹道各三條,號稱六街。街面寬廣,兩側均有整齊水溝,將全城分為一百零八個裏(唐稱坊,大明宮、興慶宮建後為一百零九坊)及兩個市場,形成棋盤式格局。

大興城中的一百零八坊對應著108位神靈(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東西四坊,象徵著一年四季;南北九坊,象徵著風水學中所謂的「五城九逵」。

從隋朝建造大興城開始,這座城市在之後的一千多年時間裡,一直都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城。它的規模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大7倍,古羅馬城面積也只有它的五分之一。直到人類歷史進入工業化時代後,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長安(大興城)作為天下第一城的位置才逐漸被後來者所取代。

唐長安城,曾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繁華、最文明的城市,其人口之眾多、城垣之宏大、規劃之整齊、經濟文化之繁榮、後世影響之深遠,在古代沒有任何城市能與之相媲美。

當時的長安城,有宮城、皇城、外郭城、東西市等。外郭城以朱雀大街為界,形成了一個中軸對稱、均衡分佈的佈局。以25條縱橫交錯的大街將全城劃分為109坊和東、西兩市。這種方格網式的規劃,使整個城市的平面如同棋盤。

詩人白居易曾經用詩句「百千家似圍棋局,十二街如種菜畦」形象地描繪了唐長安城的佈局特徵。

那麼當時的長安城到底有多大呢?

我們按照唐長安城外郭城的遺址,可以計算出唐長安城的面積。當時的外郭城最北端是今天的大明宮,最南端則是今天的曲江池遺址,西段是今天的唐延路,東段大致與今天的金花路相平行。東西總長9.7公里,南北長8.6公里,面積達84平方公里。

從下面這張圖上,我們可以對比唐長安外郭城和現代西安的空間關係。大家可以發現,唐長安城基本上就是被今天的西安主城區所覆蓋。

84平方公里,這個數字聽上去可能並沒有很震撼,但如果和歷史上其他都城相比,就相當可觀了。

漢長安城面積36平方公里,唐長安城面積是漢長安城的2.4倍。

明清北京城面積是60平方公里,唐長安城是明清北京城的1.4倍。

即使和國外的幾個千年古城相比,唐長安城也佔據絕對優勢。據計算,唐長安大約是古羅馬的5倍,同時期君士坦丁堡的7倍

如果你要體驗唐長安城有多大,可以和今天的明代西安城牆做個對比。今天的西安明城牆範圍,大約只有唐長安城的七分之一。

所在在現代城市出現以前,唐長安城一直是人類建造的最大都城,也是第一個容納人口超過100萬的大都市。

從這張圖,大家可以看到唐長安城和漢長安城,明西安城的關係。漢代和唐代,雖然都以長安為國都,但空間上並不重疊。

可惜,公元904年的一場戰亂,唐長安城淪為廢墟。後來又經過1000多年的自然和人為破壞,到今天唐長安城作為整體已經不存在了,只留下一些遺址遺跡。包括宮城遺址、皇城遺址、外郭城遺址、商業貿易遺址、宗教文化遺址以及休閒遊憩遺址六類。


感謝邀請,我是隨緣,很開心回答這個問題。

由於原屬於漢長安城的歷經三國,五胡亂華,南北朝等戰亂頻繁的亂世,使得長安城到了隋朝,已經破敗不堪,不能作為首都,於是,隋於漢長安城東南筑新城,名大興城,(更名為大興城是因為楊堅原來被封為大興公,開創隋朝後希望自己的朝代永遠大興,於是將新建的都城命名為大興城),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即唐長安城。

隋朝大興城(唐被改名為長安城)隋朝開國之初,隋朝高熲提出修建大興城,被隋文帝楊堅採納,於是隋開皇二年,隋文帝楊堅下令建造大興城,建造的總設計師是宇文鎧,他是隋朝著名的城市規劃和建築工程專家,他參照北魏洛陽和北齊都城鄴都南城,把龍首原以南的6條高坡作為隋重要城市大興城的核心,大興城在開皇二年開工,於翌年三月竣工年竣工,整個大興城包括宮城,皇城,外郭城,呈現東西對稱的佈局形式,其中,外郭城的面積是最大的,外郭城居住著大量的大量的達官貴人,和財富比較富足的百姓,類似於現在北京城的四環之內。

大興城是隋朝統治者建造的,但是,讓大興城(長安城)真正變得最繁榮的是唐朝。然而,唐末以後,頻繁戰亂又起,繁榮的長安城變得不再如唐初那般,後世的朝代也不以長安城作為首都。可以說,大唐是長安最後的榮耀。它的繁榮興衰,也見證了一個朝代的興衰。

如果覺得我的回答還可以的話,希望可以點個關注支持一下哦。


第一,先說長安城。

唐時期的長安城是當時規模最大、最為繁華的國際都市。事實上,隋唐時期的長安城與兩漢時期的長安城並不是一回事。

在隋之前,從秦漢一直到南北朝,長安城的城市格局,沒有章法,沒有佈局,皇宮、官署、民居,交錯相處,十分雜亂。新的都城則以均衡對稱的格局,界線分明,既安全,又實用。形成了方正佈局,皇宮、皇城、民居三個部分相對分開,全城以對準宮城、皇城及外郭城正南門的大街為中軸線。在外郭城範圍內,以25條縱橫交錯的大街將全城劃分為坊和東、西兩市。這種方格網式的規劃,使整個城的平面如同棋盤。坊之四周築有坊牆,開四門,坊內設十字街,十字街和更小的十字巷將全坊劃分為16區。坊內實行督察制度,管理嚴格。商業交易活動則被限制於同樣呈封閉狀態的東、西兩市之內。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是,在經歷了數百年的戰爭破壞之後,當時的長安已經破敗狹小,生活污水污染嚴重,於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新的皇城開始營建。

第二,再說大興城。

隋於漢長安城東南筑新城,因為隋文帝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新城名為大興城,在今西安城及城東、城南、城西一帶,到唐朝時擴建並改名為長安城,成為世界級的大都市。大興城規劃之完整、嚴謹,規模之宏大,建設之快,在當時世界上是無與倫比的,在我國建築歷史上也是令人注目的里程碑式建築,顯示了宇文愷的卓越設計才能和非凡建築技能。

開皇二年(582)正月,宇文愷負責設計建造新城——大興城,翌年三月竣工。宇文愷參照北魏洛陽城和東魏、北齊鄴都南城,把龍首原以南的6條高坡視為核心,作為長安城總體規劃的地理基礎。皇宮、政權機關和寺廟都高高在上,與一般居民區形成鮮明對照。岡原之間的低地,除居民區外,則開渠引水,挖掘湖泊,增大了城市的水域。大興城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增大了立體空間,顯得更加雄偉壯觀。外郭城面積約佔全城總面積的88.8%,居民住宅區的大幅度擴大是大興城建築總體設計的一大特點。大興城在當時的世界上是最為巨大的城市,是漢長安城的2.4倍,明清北京城的1.4倍。比同時期的拜占庭王國都城大7倍,較公元800年所建的巴格達城大6.2倍。

總結:隋朝的大興城就是唐朝的長安城。

唐代長安城,初名大興城,始建於隋朝開皇元年,唐朝建立後,易名為長安城,屬京兆府長安縣、萬年縣,是隋唐兩朝的首都,亦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城市。外國文獻上稱為胡姆丹。

隋代的大興城人口在隋文帝開皇之治時為25萬人(一說60萬人),到了武則天時期達到100萬左右。城市由外郭城、宮城和皇城三部分組成,面積達83.1平方公里。城內百業興旺,最多時人口在市轄區為200萬人,而市區則超過100萬人。唐朝末年這裡被拆毀,其遺址位於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大片地帶。

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大興、長安城的輝煌歷史:

長安作為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達千餘年,先後有21個王朝和政權建都於此,是十三朝古都。在建都長安的諸多朝代中,周、秦、漢朝、隋朝和唐朝都是中國歷史上的強盛時代,當時的長安已成為國際性大都市。長安在公元前195年-公元25年、公元580年-公元904年的兩段時間裡是世界上最大的都市。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長安在其發展的極盛階段一直充當著世界中心的地位,吸引了大批的外國使節與朝拜者的到來。

著名的絲綢之路西漢時期就是以長安為起點。唐代長安城下屬有萬年縣和長安縣取萬年長安之意。長安為中國四大古都之首,同時也是與雅典、羅馬和開羅齊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


隋朝大興城和唐長安城是一個地方。

隋朝建立之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是因為當時的長安城狹小、破敗、污染嚴重,於是決定在原長安城的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坡另外建一座新城。隋高祖開皇二年,宇文愷設計了大興城,且僅用9個月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到了隋煬帝大業九年,開始建造部分城垣。開皇三年,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已「大興」命名此城。

唐朝建立時,繼續定都在大興城,並更名為長安城,改大興宮為太極宮。因太極宮地勢較低,而長安城盛夏氣溫很高,異常燠熱,使得住在太極宮有「湫濕」,唐太宗李世民決定在長安城北禁苑中的龍首原高地,為其父李淵修建避暑行宮,最初叫做永安宮。不久太上皇李淵就溘然長逝,永安宮的建造隨之中斷。後來唐高宗又以未完成的永安宮為基礎,進行大規模的再建工程,並改名大明宮。

長安城是大唐朝和大隋朝共同的都城,是同期世界上面積最大的都城,城內百業興旺、宮殿參差毗鄰,最多時人口近100萬,顯示出古代中國民居建築規劃設計的高超水平。唐朝末年這裡被後梁太祖朱溫下令拆毀,其遺址位於今陝西省西安市的城區、東郊、南郊(大部分)和西郊(小部分)等大片地帶。1996年,隋大興唐長安城遺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2a9f50006e05ce7770595", "vname": "", "vid": "v02016c50000bkmksq2iv57eqg6j3aa0", "thumb_width": 640, "src_thumb_uri": "2a9f50006e05ce7770595", "sp": "toutiao", "update_thumb_type": 1,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a9f50006e05ce7770595", "video_size": {"high": {"duration": 298.868, "h": 480, "subjective_score": 0, "w": 854, "file_size": 12831961}, "ultra": {"duration": 298.868, "h": 640, "subjective_score": 0, "w": 1138, "file_size": 22576232}, "normal": {"duration": 298.868, "h": 360, "subjective_score": 0, "w": 640, "file_size": 8731110}}, "md5": "be2a84dc05b2874f9a93946bbb0c278e", "duration": 298.868, "file_sign": "be2a84dc05b2874f9a93946bbb0c278e", "thumb_uri": "2a9f50006e05ce7770595", "vu": "v02016c50000bkmksq2iv57eqg6j3aa0"} --}


公元581年2月,楊堅廢北周靜帝,自立為帝,建立了隋朝。由於楊堅是以北周舊臣取而代之建立的新王朝,故隋初仍以漢長安城為都。然而這只是權宜之計,這座自漢興以來已歷780年之久的舊都城已不再適合新的大一統王朝的需要。首先,漢長安城歷時已久,城中宮宇朽蠹,供水、排水嚴重不暢,污水往往聚而不泄,以至生活用水多受污染,水質鹹鹵,難以飲用。其次,漢長安城北臨渭水,由於渭河不時南北擺動,都城有被水淹的危險。據《隋唐嘉話》記載:「隋文帝夢洪水沒城,意惡之,乃移都大興。」出於以上考慮,隋文帝決定另遷新都。

新的城址選在哪裡?當時文帝君臣並不想離開關中,另建新都只是出於對漢長安城本身的不滿,與它所處的整體環境沒有任何關係,灞河以西、渭河南岸這一區域在交通、軍事、經濟等方面,仍然是關中建都的最佳位置。對於新都的選址,經過一番認真的調查之後,文帝選在了漢長安城東南二十里的龍首原之南。龍首原的南部原區與之以北漢長安城所徵地本是相連一體的一塊原區。從地形條件來分析,由於秦嶺山脈在西安城南折向東北,造成西安地區的地形東南高而西北低。發源於秦嶺山地的灞河、滻河和潏河等,均受到這種地形特點的制約,縱貫今西安東南地區,趨向西北入渭。這些河流切割了西安市區的平原,使其成為東南、西北向的長條形。相對而言,只有灞、滻、潏河之間的這塊平原最為開闊,東西寬約17公里,南北長約40公里,以龍首原為分界線,形成南北兩個不同的地形單元。

唐長安城 佈局漢長安城選取了龍首原北地勢最平坦的一塊,建立起了一代帝都。隋文帝準備放棄漢都,另擇新址,龍首原南區就成了首選之地。龍首原南這塊平原就是西安城及其郊區所在地,它相對於北區來說,地勢相對起伏較大,愈向東南,地勢愈高。但是原面開闊,面積更廣。選作都城更有迴旋的餘地。而且更便於從東西兩面引水入城,解決城市用水的問題。同時原南依靠山原,將都城與渭河遠遠隔開,再無洪水沒都的危險。就當時的情況來說,以隋朝幅員之大,地域之廣,隋文帝把新都定在此地,的確是經過了縝密考慮的。隋大興城較漢長安城面積大一倍以上,這和龍首原南開闊的地形環境有很大的關係西安城址就是在唐代皇城的基礎上延續發展而來,由此也可證明隋唐長安城在城址選擇上的正確性。

隋文帝楊堅於開皇二年(582年)六月丙申正式頒詔,任命左僕射高熲為營建新都大監,太子左庶子宇文愷為副監,太府少卿張煲為監丞,開始營建新都。第二年三月即已基本建成宮室。同月,隋文帝遷入新都。自決策建都到遷都,只用了10個月的時間。當時除外郭城垣還來不及建成外,其他如宮城、皇城、宮殿、官署、坊裏、住宅、兩市、寺觀及龍首、清明、永安等城市引水渠道多已建成,修建速度相當快捷。這一方面由於新都規劃完善,組織施工有方;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新都不少宮殿、官署是從漢長安故城遷建的。如唐玄宗開元初年,長安太廟坍毀,大臣報告說:因為它原是前秦苻堅的太廟,隋文帝遷建於此,故年久朽毀。不管怎樣,如此龐大的鴻篇巨製能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完成,仍然體現出設計者與施工者的天才神工了。

修繕與擴建

大明宮模型圖唐朝建立後,對城做了多方面的修葺工作。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唐王朝漸趨鼎盛。人們對生活的追求也不斷提高,當初隋朝這種過於理想化的都城平面佈局也逐漸被打破而改變。大的變更是伴隨著兩大宮殿的增修而產生的。

首先,太宗貞觀八年(634年),為了太上皇(即唐高祖)避暑,在太極宮東側郭城的北牆外修建大明宮。大明宮位於龍首原上,高爽清涼,可以彌補太極宮地勢比較低下的缺憾。高宗龍朔年間(661—663)再加擴充,規模與太極宮不相上下而氣魄之宏偉則超過之。高宗以後,唐朝帝王大多以大明宮為主要宮寢,只有在特殊的重大典禮時,纔到太極宮按照禮制行事。大明宮由於建在長安郭城以外,它的宮城正門丹鳳門就開在郭城北牆之上,南面恰對翊善坊,坊牆阻礙宮門。因此,為了開通丹風門街,於是分翊善和永昌兩坊,增置了光宅和來庭兩坊。四坊中間打通了一條直通皇城延喜門與郭城通化門之間的東西街道上的南北向大道,朱雀街東比原來多出了兩坊。

第二個重大改變仍然在唐長安的街東。那就是隨著興慶宮的修建而帶來的街東裏坊的變遷。興慶宮的位置本為隆慶坊所在,玄宗李隆基即位前與兄弟同居此坊。開元二年(714年),為避玄宗李隆基諱,改隆慶坊為興慶坊,並建興慶宮。開元十四年(726年)將興慶宮的規模又加以擴大,於是侵佔永水嘉坊半坊之地,西面的勝業坊的東牆也因興慶門外街道加寬而l司西退縮,使原來「畦分棋佈」的街坊面貌又有所改變。同時也因這些改動均集中於街東而使朱雀街兩側東西對稱的形制也相應發生了一些變化。

總之,從大興城到長安城經歷了隋初創建與唐代增修的兩個發展過程。經過這一歷程,長安城建築更加宏偉壯麗,城市規劃日臻完善,成為當時中國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建築上程之一。


是的,是同一位置區域;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塬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開皇三年(583年),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隋煬帝繼位後,開鑿運河連接大興和揚州。大業九年(613年),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隋朝滅亡後,唐朝繼續在此定都,並更名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無筆史官


隋朝大興城和唐朝長安城是同一個地方。

隋文帝楊堅建立隋朝後,最初定都在漢長安城。但當時的長安破敗狹小,水污染嚴重,於是便決定在東南方向的龍首原南坡另建一座新城。隋高祖開皇二年(582年)起,在宇文愷的主持下,僅用9個月左右的時間就建成了宮城和皇城。隋大興的總設計師宇文愷,他精心設計了大興城。開皇二年(公元582年)大興宮的修建拉開了大興城修建的序幕,隋煬帝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始築外郭城部分城垣。開皇三年(583年),隋王朝遷至新都,因為隋文帝早年曾被封為大興公 ,因此便以"大興"命名此城。隋煬帝繼位後,陸續開鑿南北大運河,以水路連接大興城。隋煬帝大業九年(613年),動用10餘萬人在宮城和皇城以外建造了外郭城,城市的總體格局至此基本形成。唐朝繼續在此定都,並更名為長安。此後進一步修建和完善,在唐太宗,唐高宗和唐玄宗年間先後增建了大明宮和興慶宮等宮殿。


一座城,唐朝時又修了大明宮,隋朝叫大興城,唐朝改名叫長安城。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