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的衰敗,總是伴隨著諸多的原因。然而中國歷史上最強盛的王朝——唐朝的衰落卻是因為一場叛亂而衰落下去的,這就是安史之亂。它使得處在頂峯時期的唐朝,突然直轉而下,直至最後的滅亡。一場叛亂為什有這麼大的威力?何況在唐代宗時期,安史之亂已被平定了,為什麼會使整個唐朝衰落下去了呢?原因有以下三點:

1.失去了百姓的支持

安史之亂後,唐朝的整個北方地區成為了廢墟,百姓的房屋和皇宮等大部分都已毀壞,糧田也是寸草不生了,一片荒蕪,呈現出了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慘狀。百姓無家可歸,生活無著落,如何生存呢?百姓們只好南遷至長江一帶,但同時也失去了對唐朝統治的信心。杜甫《無家別》這首詩就是對安史之亂後的慘狀最真實的描述,也是有力的歷史證據。安史之亂之所以使唐朝由盛轉衰都是唐玄宗的錯安祿山攻佔洛陽。

2.藩鎮權力增大,形成割據局面

唐玄宗為了加強邊防,在邊境設置了藩鎮,長官叫節度使。唐玄宗的初衷是好的,然而事與願違,這些節度使由於權力過大,不聽朝廷的命令,自成一派。安祿山和史思明就是其中的一員,安祿山利用唐玄宗對他的寵信突然發動叛亂,打了唐玄宗一個措手不及,使得北方再次陷入混亂。安史之亂之所以使唐朝由盛轉衰都是唐玄宗的錯馬嵬驛之變雖說在唐代宗時期,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亂,但朝廷卻無力控制節度使的權力了,因為唐朝經過戰亂後,財力、人力、物力都損耗了,百廢待興,無暇顧及邊境問題,這樣各地的節度使就自己圈地盤,擴大軍隊,形成了割據局面。這些節度使們不聽朝廷使喚,也不向朝廷納稅,自己任免官吏,而且節度使的職位採用了世襲制,皇帝還干涉不了,他們形成了自己的小王朝與唐朝對抗。比如,田承嗣、張忠志、李懷仙、李正已、李靈曜、李希烈等節度使。

這種割據形勢一直持續到唐朝滅亡,比如朱溫就是唐末的宣武節度使,他最後篡唐,建立了後梁,拉開了五代十國的序幕。安史之亂之所以使唐朝由盛轉衰都是唐玄宗的錯唐軍與叛軍作戰3.對農民的剝削很嚴重由於戰亂使得安史之亂後的唐朝出現了人口不足,勞動力缺乏的現象,導致了國庫收入減少,王公貴族們就壓榨百姓來增加自己的收入。比如他們買賣土地,自己劃歸土地範圍,朝廷就無地分配給農民,因此均田制被破壞,租庸調製也無法實施了。後來唐朝採用了兩稅法,但地主們還是把賦稅分攤到農民身上,這樣階級矛盾沒解決反而加深了,使得農民們起義了反對唐朝的統治,比如唐末的黃巢起義。安史之亂之所以使唐朝由盛轉衰都是唐玄宗的錯黃巢起義唐玄宗晚年的昏聵讓安祿山、史思明這些心懷叵測之人乘機而入,發動叛亂,使得唐朝用100多年才開創的盛世毀於一旦。

之後的皇帝們也無力挽回頹勢,直至滅亡。安史之亂也告訴我們想把一件事做好很難,但是想破壞一件事卻很容易,這也可以理解為人間正道是滄桑。安史之亂之所以使唐朝由盛轉衰都是唐玄宗的錯叛軍逃跑俗話說打江山不易,守江山更難,李淵和李世民歷盡艱辛纔打下唐朝的江山,李氏子孫想要守住這江山需要更大的付出。然而唐玄宗晚年出現的種種問題,直接導致了整個唐朝的衰敗。一個人做出選擇之前要謹慎全面地考慮,要有預防風險的防範措施,稍有疏忽就可能功虧一簣,造成的損失是無法挽回的,甚至是終生的悔恨。


恩,什麼意思?我沒明白。安史之亂後唐朝對什麼沒有辦法?

安史之亂是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向唐朝發動的戰爭,是爭奪統治權的內戰。安史之亂從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至763年結束,歷時八年;唐朝滅亡於公元907年,朱溫代唐建立後梁。安史之亂後唐朝存在了144年。

題主是說這144年唐朝為什麼沒有再次繁榮嗎?

要說清這個問題,必須要論述一下安史之亂的影響。

安史之亂使大唐從極度繁榮轉入每況愈下的狀態。

安史之亂前,唐朝威服四海,萬國來朝,中央治下突厥、回紇、沙陀、契丹、吐谷【yu】渾等各族和平相處、安居樂業,各藩鎮、都護府也唯朝廷馬首是瞻。

但是,安史之亂之後,這些全變了,這些變化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社會動蕩

戰爭,必定伴隨破壞,任何戰爭都是人類浩劫,何況肆虐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亂。

南宋以前,長江以北是中國的經濟中心,尤其是黃河流域,更是中國的核心地域,安史之亂恰好發生在此地。

《舊唐書·郭子儀傳》記載:「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楱荊(楱應改為榛),豺狼所號。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為人煙斷絕,千里蕭條」。

安史之亂之後,中原大地一片蕭條,百姓流離失所,國家根本農業生產幾乎陷入停滯。

杜甫在《無家別》中寫到:

寂寞天寶後,園廬但蒿藜。我裏百餘家,世亂各東西。 存者無消息,死者為塵泥。賤子因陣敗,歸來尋舊蹊。 久行見空巷,日瘦氣慘悽,但對狐與狸,豎毛怒我啼。 四鄰何所有,一二老寡妻。宿鳥戀本枝,安辭且窮棲。 方春獨荷鋤,日暮還灌畦。縣吏知我至,召令習鼓鞞。 雖從本州役,內顧無所攜。近行止一身,遠去終轉迷。 家鄉既盪盡,遠近理亦齊。永痛長病母,五年委溝溪。 生我不得力,終身兩酸嘶。人生無家別,何以為蒸黎。

百姓流離,無心生產,國家怎可復興?

二、藩鎮割據

從太宗李世民開始,到玄宗李隆基之前,唐朝面對遊牧民族一直採取進攻態勢,吊打各少數民族。持續的軍事高壓之下,各遊牧民族或歸附,或遠遁,唐朝再也沒有戰略對手。不過邊境地區仍然有小股軍事騷擾,面對這疥癬之疾,發動大規模戰爭肯定得不償失。同時為了安置因均田制破壞而產生的大量流民,從唐睿宗李旦(李隆基之父)開始,唐朝設置節度使。

節度使是轄區最高軍事長官,有私自募兵、發動戰爭的權力,這給後來安史之亂和藩鎮割據埋下了隱患。

安祿山、史思明皆是以節度使身份反叛。安史之亂中,中央軍不堪一擊,朝廷只能依仗各地節度使勤王。戰後,中央集權減弱,各節度使實力則得到了加強。尤其是安祿山史思明的根據地河北(大致相當於今天河北),出現了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成德(今河北中部)、幽州(今河北北部)三鎮節度使。這就是所謂「河北三鎮「。三鎮逐漸把地方軍事、政治、經濟大權皆集於一身。

其他地方節度使的權力也得到提高,甚至高於當初的都護府地位。

藩鎮割據的隱患終於在唐末黃巢之亂中得到了爆發。朱溫篡唐之前即是宣武軍節度使。

三、苛捐雜稅加重

上面說了,由於戰爭,百姓流離失所,十不存一,造成勞動力嚴重不足,統治階級不得不增加稅收。因而促使農民和地方階級的矛盾日益尖銳化,最後迫使農民不得不舉兵反叛,形成唐中葉農民叛亂的高潮。

廣德元年(763年),永州農民起義;

建中二年(781年),四鎮之亂;

建中四年(783年),涇原兵變;

貞元四年(公元788年),江淮地區抗租農民起義;

元和元年(806年),西川節度使劉闢叛亂;

元和九年(814年),彰義(淮西)節度使吳少陽死,其子吳元濟叛亂;

元和十三年(818年)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叛亂……

可以說安史之亂後,全國各地的農民起義和叛亂此起彼伏,每個皇帝不經歷幾次都不好意思說自己當過皇帝。好在這些叛亂都沒有形成力量,沒有動搖唐朝根基。不久,更大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浙江裘甫領導的農民起義建立了政權,歷時八個月之久。

唐懿宗鹹通九年(868年)7月 ,許佶、龐勛發動桂林戍兵軍隊起義。短時間內,起義軍擴充到二十萬人,遍及廣西、湖南、安徽、江蘇、河南、山東數省。起義被鎮壓後又發生了全國範圍自然災害嚴重,使得糧食產量銳減。

這次起義動搖了唐朝統治根基,《新唐書》總結教訓:「唐亡於黃巢,而禍基於桂林。」

唐僖宗乾符二年(875年)5月王仙芝在河南長垣領導起義,6月黃巢在冤句(今屬山東曹縣)率眾響應起義,由此爆發了唐末最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並導致了唐朝的滅亡。

四、邊疆不穩

經過安史之亂,唐王朝也失去了對周邊地區少數民族的控制。

安祿山亂兵一起,唐王朝將隴右、河西、朔方一帶重兵皆調遣內地,造成邊防空虛,西邊吐蕃人乘機而入,盡得隴右、河西走廊。數十年後,約公元790年,唐朝失去西域、安西、北庭。唐王朝從此內憂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以上就是安史之亂後唐朝面對的困境,如此危如累卵之際,唐朝如何翻身?面對這千瘡百孔的江山,修補尚且乏力,談何復興?大廈將傾,獨木難支!


由安祿山、史思明等人掀起的安史之亂,對唐朝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折點。從那以後,開元盛世的輝煌就此結束,唐朝正式走向衰亡。其實在安史之亂以前,唐朝的實力就曾經歷過一次衰退。那是在武則天統治時期,當時唐朝在漠北的疆域,曾被突厥人奪取,國內也一度不太平過。不過,好在武則天順利度過了這次危機。並且在唐玄宗時期,重新恢復盛世,國力再上一個臺階。那麼,在安史之亂後,為什麼唐朝沒能重新崛起?

對於唐帝國來說,在安史之亂以前,雖然經歷過不少戰爭,但基本都跟開拓疆域有關,戰爭的地點,也大多集中在邊疆,或者其他國家。即使發生內亂,也基本停留在宮廷政變的層次上,不會造成較大範圍內的波動。這樣一來,國內的大部分地區,就不會受到戰爭的影響,可以專門搞建設,積累財富。

但安史之亂不同,這是一場內戰,戰爭的地點,基本集中在當時最重要、最富庶的地區。因為任何一方都清楚,想要謀取天下,那些重要的戰略要地,都是必須爭奪的。雙方在這些地方展開反覆的爭奪,陷入一種拉鋸戰的場面。這樣一來,那些曾經富庶的地區,就可能被哄搶,可能被毀壞。而戰爭是最消耗金錢的事情。安史之亂前後經歷了八年,對整個國家的破壞,實在太過嚴重。

而且,在安史之亂前後,整個唐朝後期,有一個問題一直貫徹始終,那就是流民問題。開元盛世雖然被後世讚頌,但土地兼併也非常嚴重。有錢、有權的大戶手上集中著大部分土地,他們依靠這些土地,滿足自己奢侈的生活。在這些奢侈生活的背後,卻有更多的人沒有地種,沒有飯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說的就是當時的景象。這也是為什麼黃巢起義時振臂一呼,天下紛紛響應的原因。

除了流民問題,對於唐帝國而言,更大的矛盾在於中央跟藩鎮節度使的問題。這個問題讓唐帝國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的板塊,最後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對於藩鎮問題,當年唐玄宗曾經定下過:「不久任、不兼統、不遙領」的政策方針。不過,隨著安史之亂的爆發,讓各地藩鎮的節度使看到了自由活動的空間,紛紛動起了小心思。他們對當年唐玄宗定下的,早就丟到爪窪國去了。

因為安祿山的叛亂讓這些節度使們發現,原來唐帝國其實也不過如此。自己也可以很拽的跟皇帝說話。而且當年跟著安祿山叛亂的節度使不僅沒有受到懲罰,反而個個都當上節度使。於是,這些節度使都開始搞起了小動作。為了方便自己在藩鎮裏經營,這些節度使開始搞起了世襲。自己死後,由兒子,或某個指定繼承人接替節度使的職位。而手底下的部將,幕僚,也不再由中央派遣,而是節度使們的家臣擔任。

節度使世襲,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事情。這就意味著藩鎮跟唐帝國之間,基本處於獨立階段。其實後來的唐朝皇帝曾經下過廢除藩鎮世襲的詔令。只是這道詔令下達後,很快遭到各地藩鎮的反抗。這些藩鎮紛紛起兵圍毆皇帝。最後皇帝抵擋不住,被迫廢除自己發布的命令,甚至還當著天下人的面,給自己下了一道罪己詔。這等於皇帝直接承認了節度使世襲的合法性。從那以後,藩鎮就成了一個個小王國。唐帝國的衰亡,拉也不拉回來。


是的。安史之亂之後,唐代所有的問題都慢慢開始集中爆發。

安史之亂,導致社會動蕩人口銳減。這個影響是最壞的。社會動蕩,百姓就無法安心生產。人口銳減,導致從事生產的勞動力嚴重不足。人口少了,又沒法好好耕種,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唐朝國家稅收嚴重下滑。但是這個時候的唐朝,哪哪都需要用錢,怎麼辦?加稅。國家一加稅,百姓負擔更重,負擔一重,生產積極性就更低,從長遠角度來看,財政收入會更加困難,這就形成了惡性循環

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的軍事策略一直都是外重內輕的。不論是中外的文化交流還是保持商道的暢通,都需要對西北少數民族保持一定的軍事壓力。但是為了平叛,大量的邊防軍隊撤防進入內地,直接結果就是唐王朝失去了對少數民族的軍事威懾,導致其開始擴張。

在平叛之中,啟用了大量的胡將和頻繁向少數民族政權借兵,這些都是以犧牲唐王朝核心利益為代價的,造成了深遠的負面影響。

安祿山本來就已經算是一方軍閥割據了,為了平叛,唐王朝不得不倚重更多的地方勢力,使得地方勢力越發的強大,最終形成了唐朝中晚期地方勢力事實割據的局面。中央集權被嚴重破壞。政令不通,財政稅收被地方截留,兵源勞力無法直接徵用,唐朝中央面臨的局面可以說是岌岌可危。

安史之亂的爆發,使得唐朝高層對武將大臣開始不信任。同時,唐朝高層的派系鬥爭越發激烈,這個時候,皇帝們開始更加倚重宦官集團,以平衡節制朝局。宦官的權力開始越來越大,甚至到了中晚期已經無法控制,到了能夠廢立皇帝的程度。

僅僅以上這些問題的任何一個,都是唐王朝隨隨便便就能解決的。而當這些問題同時爆發的時候,以當時唐朝的國力和統治者的能力來看,唐王朝是真的一點辦法都沒有,永遠都是顧此失彼,滅亡的種子已經種下。

朝史暮想,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安史之亂後,唐朝生產力再無盛時之高,人口銳減,流民四起並演變成起義軍,百姓生活因這天災人禍越來越差,各地節度使等大肆割據,唐朝由盛轉衰。

在政治上,那些地方的勢力開始蠢蠢欲動,不再對於唐朝中央機構的命令言聽計從。當中央下達命令時,陽奉陰違,並不會好好地、完整地執行命令。更多的情況下,是把聖旨當做一張廢紙。這就看出,中央對地方的統治力在下降,甚至可以說是下降到了一個從未有過的低點。

從經濟上看,這次平定叛亂花了不少的物力,中央的財務狀況有點被掏空的感覺。而且因為在打戰,人們也無法安心地耕作。中國一向是一個農業大國,沒有了安心耕作的環境,人們的生活會受到很大的衝擊。據很多史料記載,在這次的安史之亂結束後,民間是有了一場大饑荒。這就可以證明,這次戰爭對於經濟的打擊是多麼的大。

邊疆不穩定也是安史之亂的影響。唐王朝經歷安史之亂後,根本無暇顧及邊疆事務。唐玄宗為了鎮壓安祿山叛亂,召回了鎮守在邊疆的士兵,造成了邊防空虛的狀態。

西邊吐蕃人見唐朝正在內亂,根本無無暇顧及邊疆事務,於是他們和安祿山亂兵一起,奪去了河西走廊、隴右。公元790左右,唐朝陸續失去安西北庭,這讓岌岌可危的唐朝政權逐漸危在旦夕。除此之外,唐末藩鎮割據額局面,也是由安史之亂引發的。以及經濟中心南移,百姓賦稅加重都是安史之亂的影響。

也許有很多人認為安史之亂以後,唐朝就已經奄奄一息,其實遠遠不是,唐朝後期的皇帝有好幾位都做過恢復大唐帝國昔日風采的努力,但是最終沒有能挽救這個帝國。不過經過他們的努力,唐朝又堅持了一個半世紀,所以像教科書中那樣安史之亂以後就是五代十國,這對唐朝是很不公平的。

唐朝的節度使權利太大一直是唐朝中央政權一個很大的外部威脅,從府兵制改為募兵制以後,唐朝軍隊的戰鬥力在不斷地提高,但是國防投入也大得多。不過此時唐朝中央政權的財力十分有限,沒有足夠的力量重新建立龐大的軍團。在平定的安史之亂以後,那些新崛起的藩鎮勢力發現唐朝中央政權還有一定的勢力,而僅僅依靠一兩個藩鎮實在搬不動中央政權。不過中央政權也同樣沒有足夠的力量完全搞定他們。於是雙方回到了一個很默契的狀態,說的簡單了就是誰挑頭,唐朝中央政權就打誰。至於那些沉默者,唐朝只能默認他們半獨立的事實。

唐朝中央政權也想恢復昔日的風采,他們建立了神策軍這支強大的武裝,這支武裝曾經打敗了吐蕃和南詔的聯軍,挽救了唐朝的統治。唐德宗上臺以後就想削藩,但是他的動靜搞得太大了,藩鎮勢力又不傻。結果出現了五大藩鎮聯合叛亂的局面,唐德宗狼狽逃往漢中。

到了唐憲宗時期,唐朝可算是翻盤了,財政打理的井井有條,軍事上又有名將支撐,首先滅了越來越放肆的淮西藩鎮,保證了唐朝江南水運的通暢。

從全國來看,基本上實現了對藩鎮勢力的全面控制,如果有更多的時間,唐朝可以做得更好。但是隨著唐憲宗被謀害身亡,一切的努力都付之東流,藩鎮重新抬頭,再次以後唐朝再也沒有對它們進行過有效的控制。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唐朝的滅亡。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