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於悉達多的慈言善語(十一)ˍ苦的生滅與緣起

2018-09-06_15.50.25.jpg

               

2018/09/06攝於龍門石窟

 

 

                  若人壽百歲,不見生滅法。

    不如生一日,得見生滅法。

    若人壽百歲,不見不死道。

    不如生一日,得見不死道。

                ˍ南傳《法句經》第八「千品」

                (如果一個人能活上百歲,但是卻不明白生命之苦因何而生、如何得滅。

                那他生命的價值,還不如那些明瞭苦的緣起與緣滅的智者活上一天。

                如果一個人能活上百歲,但是卻不明白如何抵達永不生滅的無苦彼岸。

                那他生命的價值,不如那些了解寂靜涅槃的智者活上一天)

2018-09-06_15.55.46.jpg

2018/09/06攝於龍門石窟

 

               根據《初轉法輪經》的紀載,佛陀於菩提樹下覺悟之後,生平第一次的說法就是在「鹿野苑」,對象是僑陳如等五比丘,而內容則為「四聖諦」ˍ苦、集、滅、道。

                所謂的「聖諦」是指神聖、無誤的真理。佛陀藉此告訴五位修行者;人生的本質是苦的(苦),以及形成苦的原因(集),另外還有消除苦的方法(滅)和達到法喜、涅槃的途徑(道)。

                再加上佛陀曾經說過:「苦生與苦滅是我一生說法的主題,離開這個主題就不是我說的法。」由此可知佛陀一生四十五年的說法,目的只有一個ˍ教人如何離苦得樂。

2018-09-06_15.50.44.jpg

2018/09/06攝於龍門石窟

 

                只是在這個五光十色的現代社會,到處充斥著各種廉價且短暫的感官刺激,所以如果要跟各位描述「苦才是人生」這樣的話題,大概馬上就是會被人嗤之以鼻。雖然我們有幸不必生活在2500年前的佛陀年代;那個為戰爭、瘟疫、種族壓迫與其他各種存活壓力所苦的年代。但是生活是苦這個本質,卻也化為各種壓力與煩惱,伴隨在我們當今每個人身上。所以「苦」這個議題,依舊值得我們探討。因為唯有了解苦是如何生起,才能有助於我們脫離這種壓力與煩惱的生活。而所謂的彼岸、涅槃、覺悟、解脫,就是指從這種充滿壓力與煩惱而不自覺的生活中覺醒並脫身出來。

                綜觀佛陀的說法可以得知,心靈上的「苦」在我們身上有兩個停靠碼頭。一個是「無明」,而另一個就是「我執」。雖然這兩個苦因,在我們這一系列文章的不同篇章裡都曾提過。但因為它們是讓我們承受壓力與煩惱的最主要來源,所以值得我們更進一步去深入了解它們,因此我們再次整理並補充說明。

2018-09-06_15.51.19.jpg

2018/09/06攝於龍門石窟

 

                所謂的「無明」就是一種被貪、嗔、癡、慢、疑、忌等負面情緒所蒙蔽,而看不清事物實相的狀況。它形成苦的過程為「無明ˍ起惑ˍ造業ˍ受苦」。

打個比方來說;當我們面對一筆財富或利益時,一般人都會起心動念想要擁有它。雖然目前還只是貪欲之心剛起而已,但這已經讓我們混淆了廉潔、正直、誠信等等的生命正面價值。而這就是一種「無明」狀態。 當一個人處在這種「無明」狀態,而又有不義而取的機會時,就會受到眼前利益的誘惑(起惑),而做出錯誤的行動(造業)。接著就是自受其果(受苦)。

2018-09-06_15.53.49.jpg

2018/09/06攝於龍門石窟

 

              再舉個嗔怒的例子來說;某一天當我們悠悠閒閒開著車,在郊外一邊看著風景一邊緩慢前進時。突然旁邊車道有人搖下車窗對我們比起拇指,雖然不知道對方為何突然「按讚」,但這總是讓人心頭一陣喜悅。我們甚至還會以點頭、微笑回應。

                假設這時對方突然把拇指換成中指,這種情況之下我們一定會是一陣錯愕,而陷入「無明」狀態。我們看不清拇指與中指的差別,只不過是相隔不到十公分的兩截偏遠肢體末梢,而陷入了自以為它們所代表的龐大意涵(起惑)中。接著我們可能也會對對方比起中指,甚至是狂踩油門把對方攔下,然後責難對方(造業)。最後雙方免不了一陣衝突(受苦)。

2018-09-06_15.39.41.jpg

2018/09/06攝於龍門石窟

 

                佛教所謂「明心見性」的修行者,他們了解我是我、情緒是情緒,更不會被自以為是的複雜意涵所迷惑。他們外不受各色情景所惑,內不受各類情緒所亂。因為他們深知情緒起伏時,正是修行解脫處,因此內心沉靜不亂。所以也就不會讓自己陷於貪、嗔、癡、慢、疑、忌等「無明」狀態,當然接下來的「起惑ˍ造業ˍ受苦」也就不存在了。

                除了「無明」之外苦痛在人們身上還有一個停靠處所,那就是「我執」。所謂的《我執》就是執著於生命中有一個恆常不變的我存在,而這個我就是自己生命的主宰。執著於這個念頭的人,就會生起無數的煩惱。事實上我們每一個個體,並不是像常人所認識地那般存在,而是一段內心與外在都在持續、不斷變化的過程。我們就像燭火一般,是一個必須不斷與周遭環境不時互換能量、互相依存才能存在的變化過程。不管我們呼吸、吃飯、排泄、流汗都是在與環境互換能量。事實上不只是我如此,連他人、他事、他物也都是處在持續不斷變化的過程中,這就是佛說「三法印」裡的「諸行無常」。

                而《我執》就是渴求那些本質無常的事物為我所有。當我們執著那些變幻無常,而且是由許多複雜的因,結合而成的果時。痛苦便會產生,而且是必然產生,無人能避免。

 

                想想看!當我們執著於這是我的妻子(伴侶)、我的孩子、我的位子、我的房子、我的銀子、我的事業、我的………時,有哪一樣跟你的關係不是處在持續變化中?

                ………………

             ………

 

                人們之所以會感到傷痛,都是來自於心中對這些「無常住」事物的渴求、執著與情感的連結。如果沒有這些渴求與執著,那麼便不會有痛苦。這就是佛陀告訴我們「去我執則苦離」的原因!

2018-09-06_15.12.20.jpg

2018/09/06攝於龍門石窟

 

                另外原始佛教裡面還有一套對於苦的輪迴說法,稱之「緣起法」或稱「因緣法」、「十二因緣法」。這是佛陀說法中比較讓人難以了解的部分,因為它把痛苦的輪迴與生命的輪迴混在一起說明了。所以這十二個階段的形成,包含前世、今世與來世三個階段。佛陀還曾經一度認為「緣起甚深」而不願對大眾開示,後經梵天三次勸請,佛陀才對眾生說法。

                根據《雜阿含經》中紀載;所謂「緣無明行,緣行識,緣識名色 ,緣名色六入處,緣六入處觸,緣觸受,緣受愛,緣愛取,緣取有,緣有生,緣生、老、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

 

                光是看到這樣的詞句,真的是讓迷惑的眾生更加地迷惑了。老規矩!讓我們嘗試用現代的語言來演說佛陀的法,因為唯有如此,這些法才能跟我們的生命產生連結,否則只是一段寫得清清楚楚,卻讓人看得迷迷糊糊的古文。

2018-09-06_15.51.54.jpg

2018/09/06攝於龍門石窟

                「十二因緣法」依照先後發生順序的排列為;無明_行_識_名色_六入_觸_受_愛_取_有_生_老死共十二個階段。其中最先開始 的「無明」與「行」是在說明一個人上一輩子製造出來的前世因。它訴說的是任何一個未經修煉的心極其容易被貪、嗔、癡、慢、疑、忌所蒙蔽,這種被蒙蔽的狀況就是「無明」(這是十二因緣的第一個,以1記之,以下依序。)。當無明的心有任何舉止時就是在「行」業(2),就是在製造業力。業力雖有善、惡之分,但因為這是在談論「苦」的輪迴,所以這裡尤其是指惡業。也因這些前世惡業,才會有這輩子的苦果。所以這些前世業力決定我們死後能量的形態,伴隨我們進入這輩子。到目前為止這兩樣「無明」與「行」說的是前世被行使出來的因,接下來是由這些「前世因」而產生的「現世果」。

                有了過去世的「無明」與「行」產生的業力,開始了這一輩子的母胎受孕ˍ「識」(3),然後由單細胞開始分裂形成身心、雛形ˍ「名色」(4)。接著胎兒的眼、耳、鼻、舌、身、意這六根逐漸形成,因此稱之「六入」(5)。接著胎兒出生了,開始透過各種感官來與這個世界接觸ˍ「觸」(6)。嬰兒再大一點了,就對這個世界有所感受與思考ˍ「受」(7)。

                這五樣「識_名色_六入_觸_受」說的是我們成長之前所發生的事,所以佛陀把它們歸納為前世業因,而形成的今世果。而接下來的三樣「愛_取_有」就是我們今世所做所為的業因,同樣地最後會形成來世的果。

                等到這個嬰兒長大成人了,開始迷戀於金錢、財產、名聲、地位或異性關係,這就是「愛」(8)。因為這些貪愛、執著所以開始想盡辦法,甚至無所不用其極地去追求、取得乃至於掠奪,這就是「取」(9)。接著讓人執迷於佔有、執著於自我,而這種執著就是讓人不易掙脫的束缚ˍ「有」(10)。到最後迷惑的生命;來世依舊是迷惑地在愛、取、有中生、老、病、死,所以依然在憂、悲、惱、苦、愁、哭中過一生,這就是痛苦來世的「生、老死」(11、12)階段。

2018-09-06_15.04.28.jpg

2018/09/06攝於龍門石窟

                佛陀的「緣起法」訴說的是痛苦的輪迴。它沒有起始也沒有終點,說的是循環不斷的痛苦輪迴。就如中觀論裡所說「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所以在這輪迴中只要有一處被切斷,痛苦就不會被繼續循環下去。

                因為前世的因(無明與行),還有今世的果(識、名色、六入、觸、受),這都已經是早已形成的事物,我們無法去改變。當然來世業果(生、老死)尚未發生,同樣我們無法異動。所以整個十二因緣中只有今世的因 ,那就是「愛、取、有」這三者, 讓我們有機會來中斷苦的輪迴。也就是說當我們對於金錢、財產、名聲、地位或異性關係等等的貪「愛」、求「取」、佔「有」,這三個過程能從中徹底放下一樣,就能由世世代代痛苦的輪迴中解脫。

                佛陀的「緣起法」說的就是這個苦生與苦滅的輪迴,這就是佛陀一生說法的主題!也是祂老人家一生說法的精華ˍ教人知苦、離苦!

 

2018-09-06_15.49.51.jpg

2018/09/06攝於龍門石窟

                 勇於斷除於欲流,汝當棄欲婆羅門。

      若知於諸行滅盡,汝便知無作涅槃。

      若常住於二法,婆羅門達彼岸。

      所有一切繫縛,從彼智者而滅。

      無此岸彼岸,兩岸悉皆無。

      離苦無繫縛,是為婆羅門。

                          ˍ南傳《法句經》第廿六 「婆羅門品」

 

                (勇於斷除欲望,你便是一位捨離欲求的醒悟者。

                 滅去心中的貪嗔癡,你就能夠了解無作為的勝境。

                止息妄念、體會真理,便是覺醒的不二法門。

                生命中所有一切的束縛,將從智者身上脫落。

                也別執著於此岸、彼岸的分別,

                就是離苦、不被束縛的絕醒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