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問題一定有很多人會覺得這還用回答?一個只會做木工,任由閹黨肆意妄為的昏庸皇帝有什麼好說的,沒有他大明還能多存續幾年。歷史問題本就不能偏聽偏信,熹宗怎麼就成了木匠皇帝,那麼多記載就偏信這一點?

首先來看《明史》關於天啟皇帝的評價:

明自世宗而後,綱紀日以陵夷,神宗末年,廢壞極矣。雖有剛明英武之君,已難復振。而重以帝之庸懦,婦寺竊柄,濫賞淫刑,忠良慘禍,億兆離心,雖欲不亡,何可得哉。

婦寺:魏忠賢,客氏一黨。

忠良慘禍:指閹黨及投靠閹黨的楚浙黨團對東林黨人的打擊迫害。

說白了就是,熹宗當政大明天下籠罩在一片黑暗之中,魏忠賢,客印月一夥矇蔽皇帝濫施刑罰瘋狂迫害東林忠良,天下離心,雖然沒有亡國但也不遠了!

同樣是《明史》我們再看看《孫承宗傳》裏的一些記載:

「帝好察邊情,時令東廠遣人詣關門,具事狀奏報,名曰『較事』」

孫承宗是天啟皇帝的老師,他的說法也讓我們能看到一個不一樣的皇帝。這段話是說,『天啟皇帝比較關心邊境形勢,但他卻並不完全聽信官員們的一面之詞,而是時常命令東廠較事去邊境刺探軍情回報』。

這跟我們想像的似乎不一樣阿,一個只顧埋頭做木工的皇帝居然還有閑情『察邊情』?

在我們的印象中,天啟皇帝的文化知識水平連魏忠賢都不如(有史料記載九千歲的屬下編了一本將東林骨幹比作梁山好漢的《點將錄》,呈閱天啟皇帝後他居然連水滸一百單八將都不知道。),魏大人也總是趁他幹木工活最有興緻的時候把奏章呈上。可是我翻遍明史也沒發現關於天啟皇帝愛好做木工的記載,那就怪了?到底這個文盲木匠的名頭是怎麼來的?一番搜索才發現這個說法來自於清人王士禛的《池北偶談》:「有老宮監言:『明熹宗在宮中,好手製小樓閣,斧斤不去手,雕鏤精絕。魏忠賢每伺帝製作酣時,輒以諸部院章奏進,帝輒麾之曰:『汝好生看,勿欺我。故閹權日重,而帝卒不之悟。』」而這本書又是出自於崇禎初年平定閹黨後於獄中的劉若愚所寫的自白書——《酌中志》

「先帝好馳馬,好看武戲,又極好作水戲,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鑿孔削機啟閉灌輸,或湧瀉如噴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機於下,借水力沖擁圓木球,如核桃大者,於水湧之大小般旋宛轉,隨高隨下,久而不墜,視為戲笑,皆出人意表。逆賢客氏喝采讚美之,天縱聰明非人力也。聖性又好蓋房,凡自操斧鋸鑿削,即巧工不能及也。」

就是說熹宗心靈手巧,善於機械設計,精於建築傢具的製造,具有這方面的天才。

劉若愚被崇禎收監後急於撇清跟閹黨的關係並急切想討好崇禎皇帝而寫下了這本書,裡邊到底有多少是真實可信的?

下邊再來看一些《熹宗實錄》中的記載:

天啟朝內閣首輔葉向高曾經上疏說: 「我皇聰明天縱,朝講時臨,真可謂勤政好學之主矣。」,『勤政好學』?我越來越懵了,這還是那個不務正業的熹宗?接著往下看,「而日講開陳,時刻有限,亦恐不能洞悉於義理之精微,古今政治之得失。」 這就是說天啟很勤奮,經常上朝,也經常聽講。很難想像一個文盲還能『日講開陳』。

天啟皇帝給這位首輔的回復是: 「朕在宮中,每日披閱文書,覽誦經史及祖宗訓錄,兼時事憂勞,何有多暇?」

就是說我在宮裡,每天都在批閱文件,都在閱讀經史著作,再加上操心時事,並沒有太多空閑的時間。

天啟二年二月的時候,明熹宗實錄裏有這樣的記錄:

「上諭吏部都察院:朕覽科道官,屢疏紛囂,全無正論。

當時遼東剛剛潰敗,全遼喪失,而那些官員們還在不停的爭吵,不務正業,對於解決實際問題沒一點用處!

這還是我們熟悉的那個文盲木工皇帝忙,這分明是勤政有主見,聰明好學,憂心國事的明主假以時日必成一代雄主。


看完這些截然不同的史料,我也不知道該信哪個?《明史》的確是正史,按說我們應該相信。可就是這個《明史》前後歷經順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歷時九十餘年,前後數易其稿,後來發現的初版(萬斯同《明史稿》部分)對於天啟皇帝的評價是惋惜和不吝讚歎的。

關於如何評價這位熹宗皇帝,本來的我跟大家一樣清楚明白。就是我聽到看到的文盲木工的固有印象,可是看了這互相矛盾的史料我迷茫了,他到底是怎樣的?『庸懦』以致『婦寺竊柄,忠良慘禍』還是『勤政好學,好察邊情,痛恨那些朝堂爭吵脣槍舌劍,定國安民卻無一策,只知黨同伐異派系官僚們』。

剝開歷史的層層迷霧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天啟皇帝,看到了雖然只有16歲但卻憂心忡忡接掌這個龐大帝國的少年天子。從小的耳濡目染,至少他是清楚為什麼他的祖父自萬曆十五年後就不怎麼上朝了,他更清楚即使天下『苦之,怨之』也要頂著壓力派出礦監、稅監(徵收礦稅和商稅,理清鹽稅)的萬曆皇帝的良苦用心。他明白他和他的帝國真正的敵人不在關外而在他的朝堂之內。他明白這個龐大的官僚體系以及他們背後的各種利益集團不是自己這個16歲初掌帝國的皇帝所能節制的。所以他給自己找了個幫手(魏忠賢),儘管他也不想(雖然魏忠賢對東林黨的打擊也起到了維護鞏固皇權的效果,可是這樣做也讓皇帝喪失了士人的心,實屬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明朝的閹宦當政跟東漢,晚唐有本質區別)。出此下策至少反應出他有自知之明——比不過嘉靖和萬曆皇帝(能不依靠宦官對抗文官集團)。

我想可以寫出我的評價了:首先他也是人(皇帝就只能整天到晚處理政務?),他有自己的優缺點,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他很清楚自己的能力比不了嘉靖,萬曆,但他能看清帝國所面臨的問題;他也好學,憂心國事,對於帝國所面臨的種種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並能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有些自己的小愛好——可能是研究木械工藝品。

他不是文盲,更不是隻會做木工;他遠遜於本朝太祖,成祖,甚至比不了嘉靖,萬曆,但他有自知之明,不偏聽偏信,能綜合各方因素做出自己的決斷。他雖沒有什麼雄才大略,但也當的起——守成之主。


朱由校,一個木匠皇帝!中國可以有千千萬萬個木匠,但是隻能有一個皇帝!木匠做皇帝只能抓瞎!靠著客氏弄得後宮烏煙瘴氣,皇帝大人連個兒女都沒有!前面魏忠賢大權獨攬,造祠堂結黨,連朱皇帝旁邊都修祠堂,氣的朱元璋差點棺材板都啃破了!大明王朝不走下坡路纔怪!外加後金拚命的往關內打!好了!滅亡之路開始!一個最不應該成為皇帝的皇帝!


他是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低級趣味的人,一個偉大的領袖人物,他平凡的一生有著不平凡的傳奇故事。他任用忠良,打擊大封建地主和資本主義敵人,對內改革,對外開放。主政期間,國內四海昇平之世,國外水深火熱之中,大明鐵騎攻無不克、戰無不勝。可惜,公元1627年,年僅23歲的、深受人民愛戴的皇帝朱由校同志因病逝世,按照其遺願,安葬於明德陵。


朱由校,雖然後世對他的評價很低,但他在位時,明朝相對來說的平穩的,合適的人在合適的位置上。

朱由校在位期間,最大的錯誤就是讓魏忠賢禍害朝廷多年,讓本來不好過的明朝雪上加霜


這是一個歷史問題,也是一個現實問題,核心是用人機制問題,也就是搞家族式經營呢?還是聘用式經營呢?從古代王朝的末落到現代企業的破產,很多人都沒有看明白,想明白。老朱同志只是家族的犧牲品,在自身柔軟,外有強手的情況下,該同志自我封閉,被迫用了身也的非正常人,多少可以理解。但他不幹不行,可以說一個匠人,也就是技術員,你非要讓他當董事長,這不是趕鴨子上架嗎?

通過這件事我們可以懂得,家長們千萬不要逼著孩子幹他不願乾的事,反之,後果很可怕啊!


能容忍一個太監全國各地都有生祠,肚量真大,這一點比小肚雞腸的崇禎皇帝起來,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