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80年底(明憲宗成化十六年),俄羅斯人推翻了蒙古在莫斯科的統治,建立莫斯科公國;在經過不斷對外擴張後,1547年,伊凡四世大公自稱沙皇,更名俄羅斯沙皇國;(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

1689年9月7日(康熙二十八年),俄羅斯沙皇國與清帝國簽訂《尼布楚條約》;

(注1:沙皇是凱撒的斯拉夫用語;中文涵義為「終身、最高獨裁者」,在中國就是皇帝了;

注2:尼布楚條約議定之時,正是俄國執政索菲亞公主與彼得一世爭權互相殘殺的關鍵時刻;

注3: 1696年伊凡五世去世,彼得一世完全親政;彼得一世在擊敗烏克蘭、奧斯曼土耳其、瑞典後,於1721年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自稱是俄羅斯、白羅斯、烏克蘭三國共同之皇帝;俄國史將這位開國皇帝稱為彼得大帝。)

一、葉名琛

1856年底,西摩爾撤出廣州,粵省軍民焚毀十三行;約翰·寶寧總督向東印度公司和英國首相第三代巴麥尊子爵亨利·坦普爾請求增援;但英國會下院3月3日以263:249否決了坦普爾首相的要求,認為寶寧擅自襲擊中國的廣州,實屬恣意妄為;對中國發動戰爭的理據不能令人信服;

但東印度公司派第八代額爾金伯爵-前加拿大總督詹姆斯·布魯斯率2900人的遠征軍開赴中國;

(註:中國史一般不稱坦普爾和布魯斯姓名,只呼其封爵名號。)

1857年4月20日,坦普爾首相與國會達成妥協,解除寶寧爵士所有職務,由額爾金伯爵取代;

但額爾金尚未到達中國,印度發生了大規模叛亂(彼時東印度公司的遠征軍已由阿希伯納姆率領開往中國),坦普爾首相向法、美兩國發出照會,說明情況,希望三國對清國採取一致行動;

美國表示無意參與,法國則積極慫恿以武力解決,並表示願出兵相助;拿破崙三世令駐英國大使葛羅男爵率領遠征軍1千餘人先期開赴中國;

7月初,在中國的英軍及額爾金本人全部調返印度平叛;

10月16日,葛羅率法軍抵達香港;額爾金率英軍隨後抵港;英法聯軍以額爾金伯爵為總司令,共5600人;

12月12日,英法聯軍向葉名琛發出最後通牒;此時葉名琛已拿不出錢招募鄉勇,而因太平軍起事,清廷律令:「封疆之吏若未能與城共存亡,輕者斬立決,重則抄家滅門。」

因此,便誕生了著名的葉總督六不精神:「不戰、不守、不和、不降、不死、不走。」

今日中國人百般嘲笑葉總督,不如嘲笑中國人沒有賞錢便一鬨而散的偉大愛國精神;

12月28日晨,英法聯軍開始攻城;

1858年1月5日,廣州被佔領;廣州將軍穆克德訥、兩廣總督葉名琛、廣東巡撫柏貴悉數被俘;

葉名琛被押赴印度加爾各答囚禁,於次年4月9日絕食身亡;

穆克德訥、柏貴則效法張邦昌,開始為英國人奔走效勞;

(註:清制將軍、都統、總督、提督為從一品,副都統、巡撫、總兵為正二品;都統負責管轄滿蒙八旗軍政,督撫總兵除有欽命外只能節制漢人,將軍則節制轄區內滿蒙漢所有軍隊。)

葉名琛死後不久,穆克德訥、柏貴亦先後憂懼身亡;

二、天津條約

佔領廣州後,額爾金照會清廷,要求至遲在3月31日之前派出全權代表在上海進行和談,否則只有北上面見中國皇帝;

咸豐皇帝與兩江總督何桂清均拒絕在上海和談;

1858年5月,英法聯軍2600人抵大沽口,要求清廷6日內派全權代表赴天津和談;咸豐予以拒絕;

5月20日,英法聯軍登陸攻佔大沽口炮台,26日進抵天津城外;

此時,偉大的俄國人亮相登場了;俄國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穆拉維約夫率兵500餘人於5月初直迫璦琿(今黑龍江黑河);

5月23日,黑龍江將軍奕山、黑龍江副都統吉拉明阿抵璦琿;穆拉維約夫宣稱應以黑龍江、烏蘇里江為兩國邊界;奕山表示要遵從1689年的《尼布楚條約》;

5月27日,璦琿城外黑龍江上之俄兵槍炮齊鳴;

5月28日,奕山擅自與穆拉維約夫簽訂《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餘萬平方公里領土劃歸俄國;同時承認烏蘇里江以東直至太平洋海岸的40餘萬平方公里為俄、清共管地帶;

在天津,6月13日、18日,滿清派東閣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與俄美兩國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1、增開台南、海口、汕頭三口通商;

2、兩國傳教士可在中國自由傳教;

3、清國准許兩國在北京設立公使館。

(註:在中俄13日簽約之後,咸豐於次日方收到奕山呈遞的《清俄璦琿條約》,當時咸豐並未怪罪奕山;俄國代表普佳京海軍中將比咸豐更晚,19日方得知《璦琿條約》的消息與內容;也因如此,俄國政府認為《天津條約》對俄國已毫無意義,重要的,已是如何落實《璦琿條約》。)

在天津,俄國代表瓦西里耶維奇·普佳京對桂良表示:俄國願意援助清國軍火步槍1萬支、火炮50門,並幫助清國訓練軍隊,甚至直接說俄國願意傾力協助中國剿滅英法聯軍。

清廷上下被俄國人的動人說辭說得頭暈目眩;可惜,當時的中國人無人知道世界之變遷,不知道就在兩年前,英法聯軍將俄國打得喪師失地,只有簽城下之盟;稍有了解國際時局之人,斷不會相信俄國會因中國而與英法交惡,甚至敵對。

6月27日,以俄美《天津條約》為藍本,清廷又與英法簽訂《天津條約》:

1、在俄美條約基礎上,增開南京、漢口、九江、鎮江、煙台、營口、淡水、高雄、基隆九口通商;

2、中國政府允許外國人在華旅遊及進行商務往來;

3、賠償英國軍費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4、清廷繳清賠款後,英法聯軍撤出廣州。

各方議定,該草約在經各國政府批准後,定於一年後在北京互換條約批准書。

7月10日,英法聯軍撤離天津;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