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明朝第二個皇帝,朱元璋孫子,世稱建文帝,關於他的下落之謎,主要是因為明成祖朱棣篡位成功後,為了證明自己的皇位的正統性,人為改寫歷史,不僅在正史上消除建文帝的過往(將朱元璋的統治時間增加了四年),野史及民間讀物中只要有涉及建文帝的,都全部銷毀,建文的年號是再萬曆皇帝時期才恢復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最出名的有三種說法

第一是自焚,朱棣大軍抵達京師後,皇宮大院突然大火,被燒死了

第二是出家為僧,壽終正寢

第三是逃往海外,並且傳說鄭和下西洋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事實上,建文帝肯定是死了,具體有以下幾點原因

首先,朱允炆不可能活著

朱棣雖然是一代明君,但其對「正統」兩個字,有比任何人都強大的執念

這個執念,讓朱棣對朱允炆的存在可以用「恨之入骨」來形容,朱棣上位之後將忠於建文帝的諸臣剝皮的剝皮,下油鍋的下油鍋,把他們的女眷罰到教坊司當官妓,實行殘酷的「轉營」(輪流送到軍營中去凌辱),情況還要經常報告,被摧殘至死的,親自下旨將屍體餵狗喫了,可以說達到了變態的程度

對朱允炆的下屬都這麼狠,可見其殺朱允炆的心多麼堅定

其次,不可能做和尚

朱棣信奉道教,對佛教談不上有興趣,一方面嚴厲整頓和限制佛教,另一方面又大力對之加以提倡和保護。這是一種政治手段,事實證明,該措施確實鞏固了他的封建統治

但如果建文帝做了和尚,還有比找出建文帝更能鞏固統治的措施嗎?哪怕只是當時有這個傳說,佛教在明朝都不會站住腳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滅佛行動,史稱「三武一宗滅佛」,都沒有出現在明朝,這說明,朱允炆做了和尚是後世添加的傳說

最後,鄭和下西洋跟朱允炆沒有關係

第一,如果鄭和下西洋主要目的是尋找朱允炆,那他七下西洋,都沒有完成任務,為什麼每次回來不僅沒有處罰,還加官進爵?

第二,鄭和七下西洋,前六次發生在永樂(朱棣年號)年間,第七次發生在明宣宗朱瞻基,宣德五年(1430年),此時距離朱棣上位已經過去28年(朱棣1402年上位),這麼多年,大明朝從「永樂盛世」發展到「仁宣之治」,朱允炆早已經淡化在歷史當中,再找他還有什麼意義?

總結一下:如果朱允炆逃走了,朱棣一定會視為「眼中釘,肉中刺」,不除不快,所以朱允炆肯定是死了,很可能是被朱棣殺了,然後偽裝成自焚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挺對,就關注轉發一下唄!

  • 如果覺得小編說的不對,就留言討論一下唄!


謝謝悟空邀請。

作為朱元璋的孫子,明朝時期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一直是史學界一大謎案,

朱允炆到底去哪了?在我看來,我認為朱允炆是偽裝成和尚,在兵變的混亂中逃出了皇宮。

朱允炆的叔叔朱棣通過發動靖難之役,攻入應天府以後,皇宮燃起大火,建文帝因此下落不明,朱棣雖然如願登上了九五之尊的寶座,而他一天找不到朱允炆就一天放不下心。

朱棣但心自己正在當著皇帝呢,朱允炆如果突然冒出來,登高一呼號召天下討伐自己,因此朱棣的一生都在尋找侄子朱允炆的下落,朱棣在位22年,有21年都在尋找朱允炆的下落。

朱棣當時派出了自己的心腹大臣胡濙去明察暗訪朱允炆的下落,心腹大臣胡濙多年暗訪,一直到朱棣死前一年的一個晚上,胡濙回到京師,本來朱棣已經睡下了,但聽說胡濙回來了,急忙穿上衣服,在臥室單獨召見。

胡濙訪暗訪得知朱允炆離開紫禁宮後,削髮為僧,沒有去西南、東南周遊避難,而是被僧司溥洽所救,一直藏在江蘇吳縣普洛寺內,此後一心為僧,無復國之意。

他還告訴朱棣朱允炆已經遁入空門,打算歸隱一生,不對朝廷造成威脅時候,朱棣才徹底放下這個心結,這也是朱棣最想得到的答案。

另外明代嘉靖年間《留青日札摘抄》也記載了朱允炆出家為僧,東明寺大雄寶殿內右側有朱允炆塑像,殿柱上刻有如下對聯:僧為帝,帝亦為僧,一再傳,衣缽相授,留偈而化;叔負侄,侄不負叔,三百載,江山依舊,到老皆空。

清代的歷史雜記中也有記載:永樂二十一年(1423年),朱允炆死於江蘇吳縣穹窿山,終年46歲,葬於皇駕庵後的小山坡上。

朱允炆在朱棣奪權後出家為僧,最開始一心有復國之意,只是後來看到自己叔叔把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還出現了永樂盛世的景象,因此他也放棄了復國,一心為僧,祈求大明社稷穩固,侄子和叔叔本來是一家人,可是在皇家的他們卻自相殘殺,最是無情帝王家啊。你們怎麼認為呢?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那了。

。。朱允炆生不人,死不見屍。對他的生死有好都猜想推斷;有地道逃走,當了和尚論,有逃到海外說,有陰居山林說,有留落民間說……等等,但都無根據。

。。朱棣本該很有心計的人,在處理侄子的問題上,進京時就胸有成竹,他的篡權行為,如弄得不好造成同姓王的羣起而攻之。朱允炆是個關健人物,他只要逃出京城投靠某一個叔王,他就有立足,立即可以傳墩文眾叔王,組成名正言順的平叛,何需要所謂的當和尚,逃海處……等等旡就措施。

。。是實上朱棣進京城第一件大事就是捉拿,處制朱允炆。目的達到後他穩坐帝位,其他王兄,王弟見王侄已經失蹤,出兵沒有理由,反而落個造反的臭名。大凡王者,都有一定的帝王之才。你們想他要篡位,讓朱允炆存在,他只要投靠任何一個叔王,朱棣即使坐了帝位,就永遠夜不能眠,所以希望大家無需瞎猜了。朱允炆被朱棣暗殺了。


朱允炆是太子朱標的二兒子、朱元璋的孫子。朱標三十八歲的時候就病逝了,朱元璋萬分悲痛之下把對長子的疼愛和思念全部寄託到朱允炆身上,更立其為皇長孫,並且為他的登基掃平了一切障礙。

朱允炆繼位之後,在方孝孺等人的支持下開始推行「削藩」政策。燕王朱棣趁機以「清君側」為名起兵造反,戰亂長達四年,史稱「靖難之役」。朱棣攻入應天府後,建文帝卻是生死不知,下落不明,成了史上一大懸案。

關於朱允炆的下落,民間流傳著三大說法:

一,確實如朱棣對外宣稱的那樣,建文帝自焚而死。

二,遠渡重洋,離開中原,到一個小島上過起了普通人的生活。相傳鄭和下西洋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尋找建文帝。

三,喬莊逃出皇宮,隱姓埋名,出家為僧。

本人認為第三種的可能性最大。《明史·胡濙傳》有記載:「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這說的是關於朱允炆的下落說法有很多,舊臣中仍有很多人忠於他,讓朱棣很是憂心。於是就派了一個叫胡濙的人暗中查訪建文帝的下落。

「二十一年還朝,馳謁帝於宣府。帝已就寢,聞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聞對,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傳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內臣鄭和數輩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釋。」

「急起召入」可見朱棣對這件事是如何的念念不忘,非要查個水落石出不可。二者相談到四更天才結束,談話內容無從得知,但最終使得朱棣疑慮盡消。傳說陝西城固觀音崖,也有人說是湄江的觀音崖就是朱允炆的修行之地,當地更有著名的「藏君洞」。可見朱允炆確實逃了出來,而且遁入空門開始修行,無意爭奪天下。這才讓朱棣心裡釋然,次年就駕崩了。

歷史有很多地方難以解釋,無從考證,最後永遠的失去了真相。但就是這種殘缺和遺憾,才讓歷史顯得更有魅力!


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皇長孫,懿文太子朱標之子,明成祖朱棣侄子。

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率軍進入南京。混亂中皇宮大火,火滅之後,一片狼藉。身為皇帝的朱允炆下落不明,從此成為一樁歷史之謎。那麼朱允炆到底去了哪裡?

流傳至今的有多種說法:有的說,在大火撲滅之後找到了幾具燒成灰燼的屍體,其中就有朱允炆的。還有許多同情朱允炆的則說他化妝成僧人逃出皇宮,隱居起來……

小劉解讀認為,朱允炆已經死了的回答是正確的。原因有三:

  1. 只有朱允炆死了,朱棣才能穩坐江山。
  2. 靖難之役,朱棣早已包圍了南京。一個失去權勢的皇帝想成功逃跑,希望渺茫。
  3. 雖然朱棣本身就是奔著皇帝的位置去的,但是他打出的旗號卻是「靖難」。(靖難的意思是說清君側,匡正皇帝過失)他暗下決心要殺死朱允炆自己做皇帝。另一方面他又擔心自己殺死朱允炆做皇帝後,會引起其他朱姓王羣起反抗,所以對外放風說可能是逃跑了,自己不得已暫時代理皇帝。這樣就給那些忠於朱允炆的大臣一個「幻想」,也給自己留下鞏固政權的寶貴時間。所以,明知朱允炆已經死了,還要派出大批部隊出去尋找,找到了還說要把皇帝位置還給朱允炆……表面功夫還是要做的。

朱棣穩定政權後,把關於建文帝的一切都從歷史上抹去,不承認朱允炆的皇帝之位。當初靖難時,信誓旦旦的諾言早就隨風而去。歷史的功過,留下後人評說。


謝謝悟空邀請,我們先來看關於建文帝朱允炆下落的幾種說法與可行性。


一:死於大火

靖難之役之後,燕王軍隊攻進南京城,此時皇宮起火,等到戰罷,伙食被撲滅後發現幾句燒焦的殘骸,屍骸面目全非無法辨認。

根據當時值班太監所述,這幾具屍體是朱允炆、皇后馬氏、長子朱文奎的遺骸。

後來朱棣登基後寫給朝鮮國王的昭書上也提到了此事:

「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

史書也中記載: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中」

我的看法:

我們來分析下這種可能的可行性與可信性。

朱允炆自焚的可能性大嗎?我覺得不大。

按常理來說,先不考慮這人的性格怎麼樣,單從他皇帝的角度出發。

「君王死社稷」之談要看具體情況而言,一般情況下,一般情況下,是指堅決抵抗敵人,誓死不投降。

這是一種有著強烈民族氣節的殉國方式。

陸秀夫背著八歲的趙昺投海,他們面對的敵人是蒙元。

崇禎煤山自縊,面對的敵人是李自成的大順。

可朱允炆麵對的事自己的叔叔朱棣啊,雖說皇家之中沒有親情一說,但在這政治博弈中,這算是內亂,基本上沒有君王死社稷一說。

我個人認為,他自焚的可能性很低。

還有一點就是,朱棣自己也不信朱允炆會自焚,否則也不至於會傳出朱允炆下落的多種版本。


二:逃往海外

鄭和七下西洋,除了朱棣篡位後急於想證明自己的政治合法性,而向周遭藩屬國立威外,可能還包含著在海外尋找朱允炆下落的目的。

對此,我的看法是,有可能。

鄭和第一次率隊出海1405年。

當時明朝才經歷了「靖難之役」,滿目瘡痍,百廢待興。

此時作為皇帝的朱棣首要應當解決的是安撫民心,發展經濟,而不是耗費大量的人力財力,勞師動眾的數次下西洋。

而且,鄭和七次下西洋,真的沒有達到什麼實質性的政治目的,每次都耗費大量的國力,而回報甚微。

說白了,就是每次都賠錢。

由此可見,朱棣一而再,再而三的支持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就有些耐人尋味了。

《殊域周諮錄》中曾曾載,鄭和下西洋的全部檔案——《鄭和出使水程》

後來莫名其妙地遺失了。

這也給後人在研究朱允炆下落時留下了一個很好的猜想點。

有人猜測,《鄭和出使水程》記載有關於朱允炆的消息,是被朱棣藏了起來或被銷毀,並非遺失。


三:出家為僧

這是目前為止,可能性中最受主流史學界認可的觀點。

說是朱允炆在靖康之役中,萬念俱灰的朱允炆,讓太監為自己剃了發,換上僧侶衣服,從皇宮後門逃走,不知所蹤。

《明神宗實錄》裏記載有張居正的一段話:

「國史不載此事,但故老相傳,言建文當靖難師入城,即削髮披緇從間道走出,人無知道。

考古證據有多種說法,其中證據最多的為:

湖南新田大觀堡

湖南永州新田縣發現明代遺址大觀堡,疑為建文帝避難行宮。

後經部分文物和史學專家多方求證,認為朱允炆極有可能避難新田。

中國明史學會會長商傳認為:

朱允炆蹤跡永州(新田)說出來最晚,但材料最硬。

在全國多處出現的朱允炆下落說中,有的是傳說,有的只有族譜,而只有新田縣有相關碑刻。

該說主要的證據有(不完全統計):

龍池寺遺址碑刻記載:

「夫山曰安曇寺曰龍池」、「自大明皇朝先師鐵峯悟真流亡」、「剃本靖為僧『燕師』」等;

梅木塘碑刻記載:

  • 「聖帝之壽誕,為同人之嘉節,首士齊集虔誠致祭……誓詞惟皇上御極之年歲次月日等謹以……二帝神位前曰,惟二帝職司陰鑒」等。
  • 大觀堡遺址
  • 其他文物:象牙朝笏、道教神仙人物長卷畫
  • 《史氏族譜》記載

總結:朱允炆下落說中。
  • 自焚說我認為可能性最低。

  • 出海的可能性是有的,但是缺乏證據。

  • 而剃度出家說,是目前為止最有可行性與真實性的可能。

可這在沒有大量多重邏輯自洽的考古證據出土前,這幾種可能性都只是猜想,沒有確定性。

所以,建文帝朱允炆去哪了,還得留給考古學家去證實。

至今是個謎啊。

本回答只是將建文帝下落的幾種可能性一一作了分析,不代表就是事實,望讀者不要亂信跟擡槓。

碼字不易,加個關注,點個贊吧。

(本文素材圖片來自網路,如有不實和侵權請聯繫刪除)


建文帝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是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元璋的太子朱標死後被立為皇太孫,即位後用人不當導致削藩失敗,在「靖難之役」後失蹤不見。

附圖,清代繪製的明惠宗讓皇帝畫像

建文登基與削藩之策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大封宗室為藩王,駐守全國各地。藩王雖然沒有封地的管治權,但擁有護衛軍隊,而駐守北方邊境的九位邊王(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軍權更大,如寧王「帶甲八萬,革車六千」等。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朱允炆作為太孫繼位,是為惠帝(建文帝)。建文帝即位後發布朱元璋的遺詔,下令宗室諸王留在封地,不得前往南京;甚至已經前來奔喪得燕王朱棣也被命令返回,此舉導致諸王不滿。

諸王勢力龐大加上擁有軍權,所以朱允炆即位後便立即展開削藩。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削周王;建文元年(1399年)四月,削齊、湘、代三位親王;兩個月後,削岷王。激進的削藩激化了藩鎮與中央的矛盾,而實力最強的燕王並不準備束手就擒。

建文元年七月初五(1399年8月6日),燕王朱棣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造反,史稱「靖難之役」

《皇明祖訓·法律》: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天子密詔諸王,統領鎮兵討平之。

建文失國與失蹤之謎

建文帝即缺乏謀略,又用人不當,導致中央軍主力不斷被殲。而朱棣以燕京(今北京)為基地,四處出擊,不斷消滅官軍主力,最後於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靖難」成功。

建文帝見事不可為,遂在宮中放火,馬皇后也自焚死亡,而建文帝本人及其太子朱文奎則不知所蹤。朱棣入城後派人找出馬皇后的屍體,指認其為朱允炆,並執其手哭「傻小子,何苦如此」,隨後在六月廿日以天子禮葬之,造成惠帝已死的假象。雖然朱棣宣稱在宮中找到惠宗的屍體並為他舉行葬禮,但對惠宗未死的傳言不敢掉以輕心。

傳言建文帝從地道逃亡,離宮後出家為僧,或者遠走海外,總之成為一宗歷史謎案。

《明史》(卷4):「或雲帝由地道出亡。」《明史·鄭和傳》:「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西山雜誌·三保太監下西洋》「永樂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鄭和、王景弘、張文等造大船百艘,率軍二萬七千餘。」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求贊加關注!!!


建文帝朱允炆到底去哪了?這無疑是大明王朝的第一懸案。這個案子到現在都是一個謎團,沒有人知道,但是根據考證和傳說,我們統計了一下,主要有以下幾種下落:

第一:宮中自焚說。根據《明實錄·太宗實錄》的記載,「不期建文為權奸逼脅,闔宮自己焚燃」,這是說朱允炆被身邊的人逼迫,自焚而死。這種說法最不可信,首先建文帝可能會被燒死,但是肯定不會是被身邊的人逼迫而自焚的,這純粹是朱棣的自我意淫。

第二:出家為僧說。根據谷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的記載,在朱棣軍隊攻進南京城的時候,建文帝的貼身太監王鉞想起了朱元璋的遺囑:說給建文帝留下一個箱子,裡面全是和尚的一身打扮,於是建文帝削髮為僧,趁著戰亂逃出了南京城,外出當了和尚。他出家的寺廟也有多處說法,有的說是在湖南新田大觀堡,有的傳說在杭州的東明寺。

第三:出家為道說。有的學者經過考證,朱允炆晚年隱居在江西上饒三清山任三清宮住持道士,並在那裡留下了「明治山詹碧雲藏竹之所」的陵墓,還有相關的石雕、門聯以及雕刻等200多處,這些古籍和文字都深深的隱含著建文帝逃遁的蹤跡。

第四:逃亡到西南隱居起來。在貴州省布依族苗族自治縣城東有一處神祕的景觀,就是紅崖天書,這些文字造型奇特,歷來是一個謎團,各有各的說法,根據當代學者林國恩九年的考證,認為這些天書就是建文帝命人所刻的「討燕檄詔」。這說明至少建文帝來過這個地方。也很有可能在明朝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大西南隱居下來。


感謝邀請,看了這麼多人用這個話題大肆寫文章,為的就是吸引眼球賺流量,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懂點當時歷史的人都清楚,建文帝活著,只是政治手段清理朝廷官員,從新組織人馬發展政權。

大明朝建立以後,隨著民心的安定,社會開始穩定,有的官員就沒事幹思盈欲,開始想著撈錢,撈功名,打起了帝王之心,最典型的也是防不勝防的人就李善長,這個人歷史把他寫得很偉大,掩蓋了他的罪證,他賣官,給了很多人實惠,所以同流合污之眾一直在給他好評,讓朱太祖背鍋。李善長實際年紀比太祖小,是太子收留在身邊的一個馬童,最早就是牽馬的隨從,跟的時間長了也學會了一些技能,建國也有可磨滅的功勞,應該得到封賞,也就是因為信任才導致了李善長的為所欲為,他培養了一個劊子手胡惟庸。

大明朝實行科舉制,監考負責人太子朱標,很多想走歪路的人,培養自己勢力之人就無從下手,找的人自然就是李善長,李善長收買其他官員受賄胡惟庸500兩銀子,為了討太祖歡心,把胡懷勇改名胡惟庸,從新科考掉包考卷,後來有幾個被太子朱標發現,每次都是親自監考,擋住了李善長的財路,培養勢力之路。王文祿祖上有人買官同時獻計,獻葯給李善長,用慢性毒藥給太子朱標下慢性毒,導致朱標英年早逝。胡惟庸由於家境貧寒沒有500兩銀子,給在京城的姑媽家借銀子,姑媽有一兒子準備結婚,姑媽為難說借不了500兩銀子,胡懷勇找其表弟,表弟說為了以後大家日子好過一點推遲一年結婚,湊足500兩銀子給胡惟庸交給李善長買官位,胡惟庸入官以後,每月俸祿有李善長支配,半年之後,胡惟庸姑媽家提出先還一部分銀子給表弟辦婚事,胡惟庸向李善長說明情況,想收回自己俸祿,李善長不答應,說以後再說,一年後姑媽家提出還銀子,胡惟庸說出實情,姑媽家找李善長說理,想收回銀子,李善長當場拒絕,胡惟庸姑媽家去官府告狀,被官員通知李善長,李善長帶上胡惟庸帶官兵圍了胡惟庸姑媽家上下老小100多人全部滅口,胡惟庸跪在李善長面前央求李善長放過年老的姑媽和表弟,李善長命令士兵架住胡惟庸殺了所有人。封閉消息不準走漏風聲,誰說出去就滅門誰家。

馬皇后離世後,李善長為了獨攬大權串通官員要求太祖補充後宮,必須三千佳麗,還把很多官員之女送進後宮,把自己小女兒也送進後宮,操控後宮導致後宮一片混亂,雞犬不寧,藍玉最終被拉下水也是因為他們以太祖要補充後宮為由把藍玉心上人弄進後宮,設套被殺。朱標離世後三年時間,朝廷內外有三分之二的官員是李善長賣官得來的官位。李善長看時機成熟又命胡惟庸加害擋路的大臣們,劉伯溫就是其中之一。李善長為了他能順利登基,派人用太祖名譽給二大皇子,三皇子,四皇子送去了美女,說太祖為了他們生活的更好,守邊關心苦,送上幾個侍候的人,實則是派去下毒,這幾個皇子很有實力也很有威信,只有掃除他們三位皇子以後,其他人的實力撼動不了李善長。四子朱棣不好美色,送去的美女轉送了其他士兵,未曾留在府上,所以倖免,太祖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有些事也不是他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的,立孫子為太子,放鬆李善長警覺性,認為朱允炆好操控,保留朱棣實力,這是太祖的安排,建文帝放火實屬掩蓋,實則已經離開,讓朱棣清理朝政,從新組建朝廷班子,清理門戶,實行百年大計傳承。這就是建文帝匆匆埋葬太祖,給朱棣留下的藉口,同時也是建文帝不調兵將反抗的真實原因。建文帝的去向這個謎,實際上是李善長和胡惟庸的野心所導致的一段歷史,也是朱棣一輩子活的最痛苦的一件事,大明朝本無手足相殘確背了手足相殘的鍋。同時也因為太祖動了花銀子買官位官員的乳酪,後人們看到的都是歪曲了事實的一些記載,建文帝一生善終,生活很幸福,沒有出家,也沒有被朱棣追殺,相反他們之間有聯繫,只因有的人心機太重動不動就挖墓考證等等,只做一個說明,不做論證和線索提供。


去海外了。

拿過2008年德國足球先生和2013年歐洲最佳球員的弗蘭克·裏貝裏就曾說過,自己其實是中國人的後裔,身上流著中國人的血。並且,他身上流著的血還不是一般的血,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後裔。他在接受德國媒體採訪時說,他是朱元璋的後裔,身體裏有中國皇帝的血統,家族流傳著祖宗做過乞丐與和尚的故事,至今保留有一些不知名的文 物,甚至生活習慣也與中國一樣。對此他感到非常的自豪,而且還學會了一些中文。

那麼裏貝說的是真的嗎,我們先來看下面一組照片:

由此可以認為建文帝沒有死,而是逃走了,他出海了,一直在海外漂流,所以朱棣為了找到朱允炆就讓鄭和下西洋去找,但是找了很多年就是找不到,據說找了28年還是沒有找到。這似乎比朱棣找張三豐還要狠,但也有人說找張三豐是假,找朱允炆是真,就是打著找張三豐的名義,尋遍三山五嶽,天下州郡,可還是沒能找到朱允炆,也許朱允炆早已經病死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