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都喜歡江南美景,而且自古江南出才子也是有目共睹,我以為可能與以下原因有關:

一、自然環境。

江南泛指長江中下游地區,這裡氣候溫潤、景色秀美、河網交錯、物產豐富,自古以來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水墨江南」如詩如畫,對文人墨客有著極強的吸引。他們揮毫潑墨、描山繪水,或抒發憂國憂民的家國情懷,或慨嘆身世浮沉、懷纔不遇,或表達思鄉懷歸之情,這裡清秀、唯美的山水成了他們情感的寄託,自然很喜歡這裡。

二、客觀環境。

江南地區土地肥沃、人民勤勞,自古以來就很富饒,特別是江浙一帶很早就有發達的絲織業、製造業及航運業,經濟的發展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隨之出現了很多大規模的書院,這也為文人墨客搭建了施展才華、實現抱負的平臺。加之北方戰亂不斷,顛沛流離中他們紛紛南下,以求安寧,所以文人墨客多會於此。

三、歷史及人文原因。

歷史上自秦漢以來就有大批中原地區的平民,因為各種原因舉家南遷,而客居他鄉,所以稱「客家人」。他們非常注重教育,小孩特別是男孩從小必須接受嚴格的教育,學習各種知識,這也許是自古江南多才子的主要原因。或許是同根同祖的關係,客家人團結友好、鄰裏和睦、民風淳樸,他們用智慧和汗水開發建設了富饒美麗的江南,形成了獨到的客家文化。

由此可見,文人墨客喜歡江南而且大都出自江南,有著複雜的客觀歷史原因及人文觀念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圖片源自網路)


江南乃魚米之鄉,風景優美,山清水秀,文化古蹟歷史悠久,佳人美女眾多。宛如一副優美的畫卷。詩情畫意存在於山水之間。所以文人墨客多被這優美的風景所吸引。紛紛揮筆動墨,舒發豪情。文人墨客眾多,也就不足為奇了。所以纔有了白居易的(憶江南)。和杜牧的(江南春)這兩首詩詞的誕生。


「江南」一般指長江中下游以南,代表繁榮的經濟和美麗的水鄉。江南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的美景勝地,漢樂府《江南》:「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唐白居易《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這些都是直接以「江南」為題,抒寫江南美景,令人神往。更有王勃、崔顥、范仲淹等留下過江南三大名樓的不朽詩文。那為什麼文人墨客都喜歡江南,江南又多出文人墨客?

首先,江南是水的故鄉,歷來就有「水鄉澤國」的美譽。水孕育了江南人的靈氣,溪流江水,古樓院落,久居江南的人被水同化而富有敏感的心思和細膩的情懷。美景妙人,情由景生,文以抒情,成了必然。

其次,江南多水道,古代商品運輸大都走水道,這也帶動了江南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之地必然成為人羣聚集之所,各地名流各色才子彙集一起,以文會友,文風盛行。

最後,相對而言,由於塞北的荒涼悽苦,除了一些隨軍作戰的文官或者被貶的文人,江南還是比較適合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文人墨客生活,所以江南也成了詩文之鄉。

煙雨江南,江南如畫,江南是個讓人流連的好地方,難怪當初乾隆皇帝也經不住誘惑,偷偷幾次下江南呢。


江南主要指贛江流域及蘇杭一帶、太湖西湖流域地區。

江南文化、四大名樓、地理位置的原因,雨水充足各種作物提供了豐富的水源,且雨熱同季,豐收年歲較多。江南不僅素以魚米之鄉、風景秀麗著稱,有喫有穿有住,佳人才子嚮往之地,集四海文人墨客。

四大書院有三個位於江南,即江西的白鹿洞書院,湖南的嶽麓書院、石鼓書院。

再加上歌詠江南的大量文學作品構築了中國人想像中的「江南」。白居易的《江南好》,蘇東坡的《望江南》等。


江南鍾靈秀 詩賦自留芳

中國詩文流派很多,婉約、豪放、邊塞等等百花齊放,歷代文人墨客的淺唱低吟共同構成中國文化中一朵絢爛的奇葩。

但毋庸置疑的是,江南為中國文壇的扛鼎之地,文人墨客的詩賦風流大都書成於江南之地,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原因。

一、江南少受戰亂,文化沉澱較深

於北方不同,江南歷來是國家賦稅主要來源地,經濟發達,是歷代統治者必須重兵護守的地方。且北方遊牧民族入侵劫掠因路途遙遠,加之長江等天塹幾乎無法逾越,所以難以兵指江南。所以江南的相對安全就給了文人墨客一個可以安心縱情山水,吟詩作畫的地方。文化沉澱也極為深厚。

二、江南經濟發達,百姓受教育程度較深

北方不時會受到遊牧民族的劫掠,百姓生命安全都難以保全。加上北方氣候乾旱寒冷,農作物產量低,北方百姓比南方百姓生活條件相對悽苦。生存都成問題,教育的普遍程度就強差人意了。而江南是中國農產品主要供給地、商業聚居地、手工業密集區,人民生活較為富足,教育程度高,自然可以誕生大批文人墨客。

三、江南山水秀美,自可入詩入畫

雖然有邊塞詩的大旗獨樹,但在中國文壇所佔比重較小,畢竟誰寫詩都期望有一個鳥語花香的環境。江南山水秀美,景色圖畫,徜徉期間,總會有些離愁別緒需要抒發,所以文人墨客愛江南,江南多文人墨客這就不奇怪了。


從魏晉南北朝開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方經濟富庶且北方戰亂不斷,社會極不穩定,人口也開始大量向南遷移。

古時,因為生產力不發達,河流阻礙了人們的出行,所以最先北方國家強盛,但隨著交通工具的革新,水運給人們帶來極大的便利,且南方氣候溫和降雨多,農作物宜生長,漸漸南方活躍起來。

江南山清水秀,雲碧煙寒,氣候宜人,既沒有北方的寒冷,也沒有偏南的酷暑,氣候、植被兼有南北的優點,所以中國的山水名勝與古典園林,除去皇家園林,多位於江南,自古以來多集於揚州、蘇州、杭州。江南的風物人情,火紅江花、池塘水滿、花木蔥蘢、如藍江水、山寺桂子、郡亭潮頭、春竹吳酒、芙蓉嬌娃,都是催人的風景,也是醉人的新夢。是文人的企盼,更是文人的眷戀。江南的四時風光、梅雨風絮截然不同,風土人情,殿堂館閣,別樣韻味。

中國北方的戰亂,也一度讓北方名士、大戶望族紛紛南遷,為江南地區帶來了新的血液。

由於北方環境惡劣,人們往往更加重視教育,特別是在北方聖人孔子的殷殷教誨下,形成了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

兩種文化的交融,一下子讓江南的文化、教育發展迅速。

由於南方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又遠離蠻夷,像北魏孝文帝,都把都城遷往南方,為了經濟政治文化各方面的發展。

經濟是基礎,經濟發達自然人口多,生活好了,詩情畫意,自然興盛起來。

他們迷戀江南,不僅是景色好,更是經濟發達,生活富裕。

古代文人眷顧江南,也是因為江南蘊涵了深刻的傳統文化背景,特別是古典文人無不都是徘徊於儒與道、出世與入世、此岸與彼岸之間的矛盾情結。古典文人的這種矛盾心理情結大致可歸為三點:聞達經世,放浪形骸,歸隱園田。三者並非互不關聯,而是有其因果聯繫。中國古代的文人,特別是那些出身低微的寒士,無不在三者之間輾轉,非此即彼。絕大多數文人都不曾擺脫這種所謂的古典文人情結的束縛。

傳統的文人也常常從江南的山水園林、田園牧歌中尋求一種自我慰藉的精神力量,於是,文人們也就有了另一種情結,那就是歸隱園田。這些古代的文人們筆傲山林,歸隱園田,這種逃避社會的行為在文人世界中很流行。於是,文人們還發明瞭各種隱逸的方法:隱於朝,隱於市,隱於野,無論哪種方式,都是在內心極度的矛盾中自我排遣的一種人生策略。不管這些古代的文人們是哪種情結,但都沒脫出江南的氣質,只能是更加體現出他們骨子裡的江南文化內涵和文人們皈依江南風情的山水情結。

古代文人普遍而根深蒂固的江南情結,千百年來已作為一種文化思想和行為意識深深植根於古代知識分子階層的內心深處。其實,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國古代的得意與失意文人都可以在江南尋得一種心靈的解脫,他們幾乎都在江南這片美麗而人傑地靈的天地裏將他們的人生藝術化、審美化,並將他們的日常生活詩意化。如果從純文學的觀點出發,人生的藝術化需要以內在的詩意擁抱生活,發現生活中瞬間的詩情詞意,並逐漸培養出一種獨特的文學情致。而那種感性的自然陶冶,靈魂與智慧的自在升華,意志與堅忍的融會貫通,當然需要江南天然美景的溶匯,才能最大限度激發文人們的文思與情思,才能創作出流芳千古的不朽詩歌詞賦。

江南正是古代文人們人生藝術化、思想審美化、日常生活詩意化的最好自然載體,江南的人文地理、風物氣候都洋溢著自由浪漫的詩情畫意,是涵養古代文人身心平衡的天然方劑良藥。任何一個古代文人,只要身處江南,就會情繫江南,就會夢憶江南。從白居易到朱自清,他們不約而同地殊途同歸,都在江南意象中獲得寄身養命的家園,真可謂「千古文人,江南一夢」。


為什麼文人墨客都喜歡江南?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1、 因為江南地區的經濟普遍發達,所以文人墨客多會聚於此。

2、 因為江南的地理位置優越。江南美景眾多,既有煙雨迷離的江水湖畔,又有粉牆黛瓦的古城民居,更有身懷絕技的秦淮佳人,這些都讓喜歡吟詩作畫的文人墨客們非常的嚮往。

3、 因為政治文化的原因。文人們常有滿腔熱血的理想,但多數無處施展抱負,所以他們就把情懷寄託到山水之間,江南就是個極佳的好去處。

 

為什麼江南多出文人墨客?我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歷史原因。

隨著歷史上的幾次人口遷移,北方人口大量遷徙到南方,各類官辦和私辦學校的數量也隨之增多,思想和文化也逐漸交流融合,人們接受教育的機會大大提高。隨著江南一帶經濟的逐漸繁榮,富裕起來的人們多在乎子孫們的教育,所以讀書人就越來越多,出名的文豪詩人也就隨之增多。

2、 經濟原因。

隨著物質水平的滿足,人們的精神世界也會得到升華。讀書推動科技與經濟,經濟與科技也促使著人們更加推崇讀書進取。

3、 文化原因。

因為江南一帶獨特的地理位置,長期以來形成濃厚的習文重儒的文化氛圍,保留了很多傳統文化和大量的名人著作。很多文人家學淵源,大多都出身書香門第,而且家族歷史上出過很多文化名人,所以家族讀書的習慣得以發揚光大。除此之外,江南地區的人們極其重視同鄉情誼,他們會經常互相提攜,這給同鄉之間的人才提供了更多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


江南是一個很廣泛的地理上的概念,上海、浙江、江蘇南部、安徽南部、江西東部和北部等長江中下游以南地區都可以看做江南,而且歷朝歷代,江南的範圍也有所改變。

江南是相對於江北而言的,在藝術上,一條長江把中國的藝術風格大致分成兩個流派,如果細緻精美,我們便稱之為江南風格,然後粗獷豪放,我們便稱為江北風格。

要了解為什麼江南多出文人,要從古代的地理經濟政治上來講文化。

地理上江北多以畜牧為生,江南多以種植為生,江北氣候苦寒,冷的時候只能號兩嗓子給自己鼓鼓勁,江南氣候溫暖,更適合縮在家裡聽小曲。北方人還在愁食物的時候,南方人在讀書。北方人居住比較分散,南方人居住比較密集,因為南方更容易養活更多的人口。

經濟上,北方以畜力馱運作為運輸方式,而南方有密密麻麻的水網,可以用船運載,北方物產不多,所以經濟不發達,南方物產豐富,民眾經濟交流頻繁,交流頻繁帶動文化的傳播。

政治上,北面一直是比較動蕩的地區,遠不如南方安定。宋朝南遷就是如此,南方有比北方更穩定的生活。

所以在北方文士被戰爭,被飢餓,被寒冷愁白了頭的時候,南方的水稻一年兩熟,南方物產豐富,交通便捷,交流頻繁,南方生活安定,民眾有固定的住所,可以將書籍一代一代傳下去。

所以在文徵明那個時代,進士幾乎都是南方人,而以精緻秀美聞名的書法家,也大多是江南人,比如吳興某某某。


從歷史上看江南既是一個自然地理區域,還是一個政治區域,由於江南氣侯環境的原因江南這個地方成為水鄉,也讓這個地方變得非常美麗,這裡四季如春的氣侯是人感到非常舒適。江南不僅有美景,江南美女也值得觀賞,自古江南出美女,美景加美女,普通人都喜歡的地方,文人墨客更不例外,在那樣的環境下,文人墨客詩興大發,如白居易的《憶江南》蘇東坡的《減字木蘭花.江南遊女》等。

咱就說一說,白居易的《憶江南》

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譯文江南的風景多麼美好,風景久已熟悉,太陽從江邊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還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江南是個人傑地靈,山清水秀的地方,代表文化有,吳越文化,金陵文化,徽州文化,豐富的文化,優美的環境,造就了許多文人墨客。如唐伯虎,蘇軾等。


因為江南所處的地理位置關係,導致江南的氣候宜人,再加以江南的美麗的山水,肥沃的土地能提供豐富的物產,所以自古以來都是人們宜居的理想的地方。

在古代由於江南的戰亂少於北方,使得原來黃河流域的先進文化,多次南遷,無疑為江南帶來了優秀的文化基因,從豐富和加厚了江南的文化底蘊,這樣,在一代一代人傳承和發展下使得江南多文人墨客。

江南自古及今都是宣饒之地,就是在今天仍一如既往地吸納外地的高智商,其中不乏墨客文人成為新江南人。

江南的山、江南的水和文化多元性是拴住文人墨客靈魂的繩索。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