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时报【主笔室】

随著全球各地夏季高温天数不断增加,且持续打破最高温纪录,可明显感受到极端气候现象有增无减,全球脱离化石能源策略(增加再生能源与维持核能规模)的脚步势必要加快。而过去一年半,太阳能发电效率及电力储存科技取得长足的进步,使科技智库RethinkX联合创始人、史丹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塞巴(Tony Seba)的预言─2030年时,所有新增的能源供应皆来自于太阳能与风能、新增的大众运输工具都是电动型态,可望实现的机率大增。

倘若如此,随著化石燃料谢幕时刻逼近,全球经济版图及地缘政治样貌,将与当前有很大的不同。直观看来,仰赖化石燃料生产与出口的经济体,像是海湾国家、俄罗斯、澳洲、加拿大、印尼等,必将是这场能源转型的输家。但由于有些国家已将从石油赚来的经济租大量投入新能源科研领域(如沙乌地阿拉伯的2030年计划)、有些化石燃料输出国的天然环境亦适合发展可再生能源(如海湾国家可发展太阳能,加拿大可发展风力及水力发电)。

所以,在传统的化石燃料生产国中,目前只有俄罗斯与伊朗是比较确定的输家。因为这两国仍将化石燃料带来的国际影响力,用在满足其国际政治野心,以致于被国际社会持续制裁,尚未积极进行经济转型。当化石燃料不再是全球主要能源供应来源后,俄罗斯与伊朗的国际影响力减轻,亦让来自此两国的地缘政治热度降温。

就此看来,化石燃料时代的终结既部份解决全球暖化问题,又让能源供应摆脱长年饱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可谓百利而无一害。但真是如此吗?那倒未必!因为对化石燃料需求最殷切、也是最大消费来源的汽车,纵有先进的电池技术可支持其转为电动型态,但车用电池仍有锂和钴等关键原料供应不足,及市场汽车需求量过多(一般家用汽车高达12亿辆,卡车、巴士等其他车辆约8,000万辆)等严重的生产瓶颈,让电动车难以真正取代内燃机汽车。

首先,电池关键原料供应来源太过集中,且易受地缘政治不稳的拖累。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统计,全球钴产量有60%集中在刚果共和国、锂产量有75%来自中国及智利。其中,刚果长年内战不休,早被归纳为全球地缘政治最不稳定之处,而中国及智利政治虽较稳定,但中国与美国同为积极发展电动车领域的国家,甚早进行能源转型布局,且推出相关政策引导民间需求转变(如中国、英国与法国宣布在2040年将禁止内燃机汽车上路),再加上握有锂这项未来能源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命脉,俨然跻身新能源时代的赢家行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恐将之视为国安威胁,难保不出现新型态地缘政治风险。

其次,即便未来自动驾驶车、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让汽车共享更普及,使人类不再需要这么多的汽车。但如果没有一项能减少钴使用量的技术突破,在生产10亿辆汽车,就需要2倍当前已知钴储存量的趋势下,钴的价格必然大幅上涨。

也就是说,考虑到地缘政治及再生能源与运输所伴随的昂贵成本,除非目前电池技术或型态出现革命性的突破,否则以现 有的电池型态与架构,很难在2030年达到脱离化石能源的目标。

另一方面,去碳化的过程将让传统塑化产业面临风貌上的改变。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人类透过愈来愈复杂的工业制程与各种技术,让碳氢化合物不只可转化为燃料,还可成就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类精炼产品,如纺织原料、药品、塑胶原料等。因此,即使透过太阳能、风能等「零碳」电力,加上电动车的技术,可以取代汽车的燃料使用,但却无法供应当前无可计数,且属于生活必需品的石化产品。再者,当电池取代化石燃料时,炼油厂必须能在燃料方面找到其他技术上可行,且具有成本效益而更清洁的用途,否则炼油厂从每一桶油中所能取得的经济价值将会大幅下滑,连带降低其原油炼制的意愿。如此一来,许多石化产品将因供应短缺,引发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到全球经济,而这类负面影响很可能会减缓化石燃料被取代的过程。

要言之,在环境永续的前提下,脱离化石能源已是全球能源发展的必然之路。即便是退出巴黎气候协议的美国,在2017年因为极端气候现象(飓风、森林大火等)所造成的损失就高达3,090亿美元,且随著气候持续暖化下,未来类似损失将会更巨大,使其终将回到减碳的道路上。然而,想要在最大限度上减少化石燃料的,不能只考虑能源供应、环境的后果,而是必须认知到此一变革将牵动发展超过一个世纪的庞大工业生产链,要在短时间内重塑这个复杂的生产链,绝非易事。再加上能源转型仍须解决生产要素的瓶颈、忍受地缘政治的侵扰,使能源转型过程势必比那些乐观的预言者想像得更慢,且更困难,甚至代价更高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