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周平王不東遷洛邑,春秋戰國的局面依舊會出現,只是歷史走向或許會有所改變,笑到最後的未必會是秦國。

周平王為何會東遷,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西周末期導致周幽王被殺的大戰,周幽王攻打申國,申國遂聯合繒國、犬戎反擊周幽王,在這場大戰中,周幽王失去了生命,而西周也隨之結束。周王室依靠諸侯國們的勤王軍才勉強趕走了犬戎,但是也僅僅是趕走了,犬戎的威脅一直都在,何況就周王室而言,不僅有天災人禍,更有權力鬥爭,在這樣的背景下,周平王執意東遷洛邑,於是有了春秋戰國的歷史。但究其西周衰落的原因,周幽王有責任,但責任不全在他。

實際上,認真算起來,西周的衰落自昭穆時期就已經開始了。周昭王時期最著名的莫過於昭王三次南下攻打荊楚之地。這當然可以算作周天子在炫耀武力以及威懾四方,但是結局卻恰恰相反,因為周昭王不僅沒有威服荊楚,反而損失慘重,周王室能動用的軍隊可以說是遭到了滅頂之災,第一次南下並沒有造成什麼損失,甚至可以說是有了小小的勝利,但是第二次南下則喪失了宗周六師的兵力,而第三次南下則更加慘烈,周昭王以及他帶去的浩浩蕩蕩的大部隊全部死在了南方。

周天子死亡,其實在當時也不會有產生多大的動蕩,因為緊接著登基的周穆王當時已經是五十歲,至少民心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動。當時這軍隊的損失確實極為慘烈的,要知道一支軍隊的養成是要消耗很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的, 而那個時候的西周實際上經濟已經跟不大上了,要將損失的軍隊補回原先的編製基本不可能。而這樣就又影響了周天子的地位,畢竟周天子分封了眾多的諸侯國,周天子需要靠實力來威服諸侯,而軍隊的保障是必不可少的。

但周昭王造成的軍隊損失很顯然讓周王室在短時間內並不能達到原先的水平,況且他後來的繼承人也沒有休養生息,周穆王不僅喜愛打仗,還喜歡四處逛逛,徐偃王之亂就是在周穆王外出遊山玩水的時候發生的,當時周穆王的馬夫造父拼了命日夜兼程將周穆王載回去平定叛亂,被封在趙城,這纔有了後來的秦國和趙國。

昭穆之後更是沒有有作為的周天子,雖有周宣王的短暫中興,但到底並未善始善終,而周幽王繼位的時候,西周早已經大廈將傾,即便周幽王不作,西周也堅持不了多少年了,內憂外患早已經讓周天子疲於應付,而諸侯們更是利用這樣的機會為自己謀發展,很多強大的諸侯國開始慢慢對周王室造成危機。

當然這裡並非為周幽王辯白,實際上他確實是亡國之君,是他讓西周的滅亡異常慘烈。當時犬戎已經很強大,不斷犯邊已經嚴重影響了百姓的正常生活,而周幽王不僅沒有好好解決這個問題,反而讓內亂髮生,他廢嫡立庶,廢長立幼,將申王后和太子宜臼廢掉,申王后更是被送回了申國,宜臼也逃到了申國,而褒姒和其子伯服上位,成為新的王后和太子。這本就是動搖國本的事情,但是周幽王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錯誤,當然他也知道申侯還成為一個禍患,於是出兵攻打申國。申侯自然忍不下這口氣,於是聯合了繒國和犬戎就反過來圍攻周幽王。

周幽王終於作死了,後來申國又和包括秦國、鄭國、晉國、衛國在內的勤王軍一起將犬戎趕跑,大戰就這樣畫上了句號。這一戰之後,周王室實際持有的軍隊就更少了,而且當時出現了兩位周天子,一位是周攜王,一位是周平王(宜臼),兩人算起來都不是那麼的令人信服,又一輪全力爭奪戰拉開序幕,最終周平王勝出,他迫不及待的遷都。

至於為何遷都,理由不外乎這麼幾點:

一是犬戎雖然被勤王軍打跑,但是犬戎的威脅一直都在並沒有消失,他們稍作休整還是會捲土重來,周平王沒有能力也沒有實力對抗犬戎,因為屬於周天子的軍隊實在是沒有幾個人了。

二是經過這次大戰,再加上天災人禍,鎬京實際上雖然京畿之地不少,但是確實遭到一定的毀壞,周平王不願意繼續呆在那裡。

三是周平王雖然繼位,但是他並不得人心,畢竟當初申國聯合繒國和犬戎攻打周幽王的時候,他就在申國,並參與了這次戰鬥,雖然後來反過來又將犬戎趕跑,但是他是有錯的,即便登基,權力也不穩,必須藉助於遷都來重新將權力洗牌。

當然遷都的代價也是很大的,鎬京即便再怎麼經歷戰火和天災,其土地也是很大的,遠遠超過洛邑的土地,更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諸侯國的土地,這本是周王室賴以生存的基礎,但現在周平王放棄了它,等於自己削減了自己的力量。但是即便是周平王不遷都,周王室的衰落也是不可避免的,未來同樣是會出現春秋戰國這樣的大環境,即諸侯國們一個個起來,而周天子式微,雖為天下共主,話語權卻小的可憐。

不過雖然未來的大走向不會改變,但是很多諸侯國的命運卻會發生改變。其中最大的變數就是秦國。秦國為何會在西部爭得了那麼多的土地,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周平王許諾秦襄公,只要能從犬戎嘴裡奪肉,那麼奪得的原屬於周天子的土地都歸秦國,關於這段歷史,《史記·秦世家》記載周平王對秦襄公這樣說:

「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這是秦國立國的根本,也因此,秦國繼續和犬戎無休止的戰鬥,一步步將犬戎佔有的土地納入秦國的版圖,為秦國後來的強大奠定了基礎。

倘若周平王當初不肯遷都,秦國就無法擁有那麼多的土地,他不可能向東擴張土地,而向西也只能和犬戎爭奪資源,但是即便能爭到,其資源也是有限的,至少在未來幾百年間,它都不可能越國周王室而向東擴張,畢竟即便是周天子式微,沒有實力沒有話語權,但是東方的諸侯國們也不可能讓秦國任由向東發展,「尊王攘夷」可是大家一直信奉的準則。

但也不能絕對,因為周天子會不斷的分封諸侯國,到時候京畿之地還是會越來越少,很多諸侯國又會誕生出來,秦國也是可以對他們下手的。因此秦國的強大之路必然會異常艱難,甚至很可能不會笑到最後。

不過這也只是四姑娘做的一點假設,當不得真,畢竟假設只能是假設,歷史終還是歷史。


周平王不東遷,就沒有秦國什麼事,也就沒與秦始皇統一了。

關中,西起寶雞,東至三門峽,南接秦嶺,北臨黃土高原,東西長達三百公里。關中腹地為渭河、涇河、洛河三河形成的沖積平原,號稱「八百里秦川」。三河及其支流縱橫分佈,土地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

圖-八百里秦川

關中成為帝王之地,是從周朝開始的,周武王從關中起兵,會盟天下諸侯東出函谷,一舉而奪天下,建立八百年赫赫大周朝。

周朝雖然得了天下,卻並沒有遷都中原,而是繼續在關中建都,把中原廣闊的土地分封給其他諸侯。當時周公旦對關中的評價是:「被[pī]山帶河,沃野千里,天下形勝,莫過於此。」

在周人的眼中,關中就是天下最好的地方,哪兒都比不上。後來的秦、漢、唐等朝代與周朝一樣,都是先立足於關中,再東進吞併天下。

西周時期,關中是塊絕無僅有的寶地,是周朝的核心地帶,周人在這裡經營了數百年,地廣人眾,宗室扎堆,人才輩出,文明程度極高。

烽火戲諸侯,申國和犬戎聯軍,在驪山擊敗西周大軍,周幽王陣亡,鄭桓公也陣亡。

犬戎人馬盤踞鎬京,終日姦淫宮女和民女,飲酒作樂。犬戎人將庫中寶玉錢物搬取一空不說,還將百姓的財產也搶掠不剩。

犬戎走後,鎬京府庫空虛,頹牆敗棟,申侯決定將周王朝的都城東遷,給周平王找個平安而富足的地方。

洛邑為天下之中,宮室規模與鎬京相當,歷任周天子常到洛邑,接受東方諸侯的朝貢和會盟。

公元前770年,九歲的周平王在各路大軍護送下,兵不血刃平安抵達洛邑,東周王朝開始了。

圖-周平王東遷

但是隨著周平王的東遷,帶走了大量人口,關中人丁一夜之間災難性的劇減。

周平王東遷,所造成的關中人口稀少,主要分為三部分。

首先,在周平王遷都之前,有些先知先覺的人就開始遷移了。虢國、鄭國,這些姬姓諸侯,看清了關中諸侯扎堆無法擴張土地的現實,為了自身發展進行了遷都。這些諸侯倒不是因為西周要滅亡才遷走,他們在周宣王的盛世時期就開始了遷都,他們無法預料周幽王會失國亡身。這些諸侯遷都之後要在中原站住腳跟,勢必需要大量的軍隊和人口,這是關中人口減少的第一個原因。

第二,周平王遷都,不僅遷走周朝宗室和軍隊,連帶強制移民不計其數。周平王東遷,自然不可能是周平王一個光桿司令,除了宗室、大臣、軍隊、奴隸,普通百姓也進行了大遷移,周朝可不想留給犬戎多少人口和財富。

周平王東遷之後,東周的國土,被黃河一分為二,南岸的是洛陽盆地,北岸是河內郡。洛陽盆地堪稱一個小關中,那裡有洛水和伊水流淌,土地肥沃,是農耕的好地方。而河內郡北依是太行山,南靠黃河,依山傍水,也是絕佳的農耕之地。周朝安置遷移過來的百姓,不存在沒有地可耕種的問題,於是周王室就竭盡全力,盡最大可能帶走關中的人口和財富。

第三,周平王東遷,眾多其他諸侯也跟隨一併東遷。關中本來是姬姓諸侯扎堆的地方,但是周平王東遷之時,其他諸侯也認為自己不可能抵擋犬戎人的入侵,不得已而東遷。

戰國七雄之一的魏國,其先祖本來是關中的畢國,周平王東遷之時,畢國也東遷宣告失國。在秦國統一關中的過程中,除了虢國和鄭國留在關中的一小撮宗室,再也沒有碰到其他周朝的諸侯,說明周朝的姬姓諸侯一夜之間竟然全部拎包拖家帶口遷走了。

周平王東遷,是關中人口凋零的一個最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犬戎各部落的入侵和陸續盤踞關中,是關中人口稀少的另一個原因。

周平王東遷之後,犬戎瓦解成了若干個部落,山上的犬戎部落有義渠、邽戎、冀戎等,他們不定期下山入侵關中,掠奪女人、糧食。

有一些犬戎部落更為誇張,他們走下高原就不回去了,大荔戎、亳戎、盪社戎、彭衙戎,這些戎人竟然想將關中變成自己的巢穴。於是農田變牧場,農民變奴隸,關中的人口再次大減少。

圖-封伯爵後的秦國

秦國由於護送有功,有了周朝的伯爵,很快將名正言順地佔領岐山以西的土地,並且一步步蠶食關中的土地,最後全據關中,再一步步統一天下。秦人統一天下的第一個必要因素,正是周平王東遷!

周平王東遷,本是想通過一次遷都,重振周王朝雄風。

然而周平王東遷,卻成為秦國由小家族向大諸侯發展的轉折點。鳳凰涅槃,重生的不是周朝,而是大秦帝國!


周平王動遷洛邑的原因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昏庸無道,為博得美人一笑,烽火戲諸侯。最終無人來勤王,被犬戎殺死。公元前770年,姬宜臼繼天子位即周平王,並遷都洛邑。那麼,周平王既然已經當上了王,為何非要把國都遷往洛邑了?

由於先秦前的歷史,基本無法考證,都是後來史學家進行推測。也就是說,大家看到關於這段歷史的論述多是秦之後的著作,比如《史記》。所記載的原因,也不盡詳細,我們只能去推測了。

一、周平王遷都是為了避開犬戎的騷擾

據《史記》記載,周平王遷都,是為了「闢戎寇」。也就是上面提到的犬戎,其實,周人西方民族的稱呼,稱北方的民族則稱狄,經常騷擾邊境。

二、周平王遷都身不由己,也就是說他的遷都,是在諸侯要求下進行的

周平王自從登基以來,朝中的大權就由幾個諸侯把持,周王室的勢力衰微了。據《左傳》記載「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也就是說周王室到了依靠小諸侯去保護自己,遷都也必然受他人捆綁了。

三、周平王王位來的不光彩,被諸侯鄙視。

其實,周幽王之死是周王室內部奪權的一場政治鬥爭,是周平王和申侯勾結犬戎進行的一場內鬥,所以,周平王的王位來的並不光明正大。他的周王地位,受到很多諸侯的質疑,導致各方諸侯對王室不恭敬。也就是說周王室的天下,已經不再團結,周王也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周平王選擇東遷,也是迫不得已,他必須尋求保護自己的勢力。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在秦襄公、晉文侯、鄭武公、衛武公的帶兵護送下東遷洛邑(現在的洛陽)。

周王室衰微,無論是否東遷,周王室共主地位難穩,春秋戰國局面必現

周王室到了周幽王時代,已經沒有了西周往昔的實力,從和犬戎一戰就可以看出。周王室號令天下的局面很難為計。可能大家說,烽火戲諸侯傷了諸侯的心。其實,如果周王室能夠號令天下,來十次烽火戲諸侯。那些諸侯敢說一個不來啦的話嗎?應該不會。正是因為王室衰微,周王也開始失去了原有的地位。諸侯之間的攻伐,周王已經無力約束,春秋戰國局面依然形成。

飛翼君言:周王室的衰落纔是春秋戰國局面出現的必然,周平王的遷都是這個局面的一個實質標誌。


周朝實行的是分封制,主要的分封對象是宗族和有功於周的外族。西周從周武王開始,到周幽王時期,已經過了將近三百年的時間。在這三百年的時間裡,各個諸侯國都在努力經營自己的封地,根基已深,綜合實力自然在不斷的增長,反過來說就是周朝宗主的地位在持續下降。既然諸侯國已經具備了與周朝抗衡的實力,那麼誰又甘願聽別人的號令呢?

周平王東遷,形成了之後的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假設周平王不選擇東遷,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不一定會存在,但是會出現幾個時期就未可知了。

一種可能是:諸侯國被遊牧民族所滅

西周末期,犬戎、夷、狄、鬼方等部落已經很強大了。他們雖然是遊牧民族,文化落後,但是戰鬥力非常可怕,同時也有入主中原的野心。

西周是被申侯聯合犬戎所滅,不但周幽王被殺,就是都城鎬京也生靈塗炭,幾乎變成了一片廢墟。周平王要是不東遷洛邑,第一件事就是組織防禦力量抵抗犬戎;第二件事就是重建都城。而實際情況是周天子的權利已經大不如前,所以這兩件事都很難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堅持以鎬京為都城,那麼四周的遊牧民族會先滅掉周天子,再趁機入主中原燒殺搶掠。諸侯國們因為沒有共主,各自為戰,很快就會被各個擊破,最後都成為了這些遊牧民族的囊中之物。

一種可能是:諸侯國大亂鬥

周平王登上王位時,周天子的威望已經大不如前,差不多就是一個空架子了。不但遊牧民族不怕周天子,就連周天子分封的中原諸侯國也不把他放在眼裡了。

周平王要是重建鎬京,以周天子的餘威,或者說諸侯國為了尊王攘夷給自己謀利益,一定會紛紛派兵鎮守都城以達到阻止遊牧民族進入中原的目的。事情如果是這樣,那麼諸侯國就不會再受到傳統禮教的約束,立刻會陷入混戰的局面,直到相互吞併成為一個國家為止。

事實上,無論周平王遷不遷都,中原都會進行一場持續幾百年的血腥大戰。因為歷史在不斷發展,周朝的制度已不能適應潮流,所以終將會被新時代淘汰。


周王室的衰弱其實從周厲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他本人甚至因為國人的大規模暴動而被迫出逃至彘。而到周宣王之時,又公然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這又引起了諸侯的不睦。 周王室的衰弱不可避免,平王東遷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你看 周桓王討伐,鄭國的鄭伯便已經開始公然領兵抗拒,並打敗了王師,甚至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至此,周王室可以說是徹底喪失了對諸侯的控制。東遷是必須的,西邊的敵人已佔據大片地盤,周王能控制只剩兩百里土地,不管東不東遷都會出現春秋戰國的局


我是貓叔說歷史,我來說幾句。

要想回答這個問題,得把自己放到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去。

首先,平王為什麼要東遷?主要原因是犬戎攻破了都城,並進行了野蠻的大屠殺,當時的都城已經成了一片廢墟。

要想恢復原來的秩序,並重新建立都城,對犬戎形成有效防守,短時間內不可能完成,所以,平王被逼無奈才做出了遷都之舉。如果平王不東遷,漫說能夠繼續控制諸侯,自身安全都難以保證。

春秋局面的形成,事實上並不僅僅是因為東遷。第一是因為量變達到質變的結果,諸侯國的崛起已經不可避免;第二是因為天子威望的大幅度下滑,特別是周幽王戲弄諸侯之後,周厲王又被殺死,天子威望斷崖式下降,諸侯國自然就難以控制了。

以上僅屬個人愚見,如有不同意見或有補充,歡迎留言討論,但謝絕語言攻擊。


這一問題,應該是受蘇軾或者《東周列國志》的影響吧。在蘇軾看來,土地是根本,不可輕易失去。所以周平王東遷,就是放棄了關中大片土地,衰落也就是必然的了。

然而,周平王東遷,絕不是簡單的躲避犬戎之舉。周平王是被西申國所立的「天王」,犬戎既然是西申國盟友,那麼周平王原本就用不著去躲犬戎。周平王之所以要東遷,是基於兩大原因。

其一,此時的鎬京已被兵火所焚,成為一片廢墟。公元前120年,漢武帝命令在長安西南開鑿昆明池,結果卻意外地挖出了一片焦黑的殘垣斷壁。後來,有人判斷這是西周鎬京城遺址。漢武帝問西域胡人,胡人告訴他:「劫燒之餘灰也。」這就是說,犬戎滅西周時,已將鎬京城徹底毀滅了。不但鎬京城被摧毀,周人能逃的都已逃往中原,渭河平原上幾乎已成曠野。既然如此,重建鎬京城就是一項巨大工程,當時還未得到天下諸侯公認的周平王政權根本無力承擔。所以,在西周覆滅後,周平王始終呆在西申國,而不是渭河平原(西申國很可能在涇河源頭一帶)。為了能被天下諸侯所認同,周平王遲早地離開西申國——渭河平原既然無法自立,那麼他只能選擇東遷洛邑。

其二,西周覆滅後,天下諸侯立刻在崤山以東擁立了周幽王之弟姬餘臣為王,與西申國所擁立的周平王相抗衡,周朝進入了短暫的「二王並立」局面。但顯然,諸侯擁立的攜王姬餘臣政權纔是當時合法周王室代表。如果周平王不東遷,那麼他就是始終是一個弒父篡位的偽政權,最終的下場也許就是戎狄化。所以,周平王政權要想生存下去,也不得不東遷,與攜王政權正面展開生存競爭。後來,鄭國和晉國為了自身發展,先後依附平王政權,使得周平王得到了安全東遷的政治保障,所以才順勢遷徙到了洛邑。

所以,東遷對於周平王不是要不要的問題,而是能不能的問題。能夠東遷,周平王政權才能維持下來;否則,就是自生自滅了。

至於東遷能否導致春秋戰國局面的出現,這二者已完全構不成因果關係。春秋戰國局面的出現,核心在於周王室實力的下降,而不在於王室是否東遷。《史記·楚世家》記載:「當周夷王之時,王室微,諸侯或不朝,相伐。」可見,只要王室實力下降,天下諸侯就會蠢蠢欲動,挑戰王室權威。周夷王時,屬於西周中晚期,那時就出現諸侯相伐的局面,不就已經與後世春秋戰國的局面極為類似了嗎?只不過,周夷王之後,又先後出現了周厲王與周宣王。這兩位王一個進行了「專利」改革,另一個進行了「不藉千畝」改革,極大地增強了王室實力,才把歷史進入春秋戰國的時間又推後了數十年。

因此,即便是周平王不東遷,歷史同樣會進入春秋戰國時代——因為周王室的沒落在厲、宣二位周王后,已成定局,不可逆轉。

仍然會。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必須梳理一下西周滅亡前後的歷史,只要搞清楚了這段歷史,這個問題的也就迎刃而解了。其實早在西周滅亡前夕,周王室對諸侯的控制力已經開始減弱,而西周的滅亡又使周平王擔上了間接弒君殺父的罪名,王位並未獲得所有諸侯的認可,甚至出現了「兩王並立」的局面,這已經造成了王室權威的下降,平王東遷不過是加速了王室的衰微罷了。

△周平王姬宜臼

西周滅亡,其實是一場王室內部的權力鬥爭

提到西周滅亡,我們總會想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然而實際上,西周的滅亡只不過是一場王室內部的權力鬥爭罷了。

△周幽王

周幽王原本所立的太子乃是他和申後的兒子姬宜臼,然而在周幽王八年(前755年),周幽王因為寵愛妃子褒姒,竟然廢除了申後的王后之位和姬宜臼的太子之位,改立了褒姒為王后,立褒姒之子姬伯服為太子。於是乎,申後便帶著兒子姬宜臼一起逃回了申國,將自己的冤屈告訴了父親申侯。

△褒姒

周幽王十一年(前772年),申侯因為周幽王廢黜女兒申侯、外孫姬宜臼之事而惱怒,在聯合鄫國等諸侯之後,甚至不惜聯繫西夷犬戎大舉進攻西周都城鎬京。不久之後,犬戎攻陷鎬京,並在驪山之下殺死周幽王,擄走褒姒,將鎬京洗劫一空之後離去。

兩王並立,平王的王位並不穩固

周幽王被殺之後,申國、魯國、許國等諸侯國擁立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然而由於周平王姬宜臼有間接弒君殺父的罪名,因此他的王位並未獲得眾多諸侯國的支持,虢公翰更是直接擁立餘臣為周天子,是為周攜王。至此,出現了「兩王並立」的局面。

△周平王

周平王為王后,雖然諸侯出兵擊退了犬戎,但由於王畿受損嚴重,已經無法有效抵禦犬戎的進攻,因此在諸侯退兵之後,犬戎又多次入侵,邊境烽火連年不息。加上當時西北關中一代連年乾旱,岐山一代又發生地震,農業生產和百姓生活遭受嚴重威脅。於是,平王不顧周公的勸阻,遷都至洛陽。

平王遷都之後,又先後獲得了鄭、晉、秦、衛等諸侯國的擁護。後來直到公元前760年,金問候協助周平王攻殺了攜王,周王室這才由重新統一,周平王成為了名義上的天下共主。

周王室的衰弱不可避免,平王東遷只是加速了這一過程

周王室的衰弱其實從周厲王時期就已經開始了,他本人甚至因為國人的大規模暴動而被迫出逃至彘。而到周宣王之時,又公然干涉魯國的君位繼承,用武力強立魯孝公,這又引起了諸侯的不睦。

△西周形勢圖

1、周王室對諸侯控制力的減弱不可避免。我們知道,周朝建立之後,大封宗室和功勛,周王室的統治是建立了血緣關係和親疏關係上的,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王室和諸侯之間的這種紐帶必然會逐漸淡化。而在這種關係淡化之後,周王室維持統治所依靠的,只有諸侯之間的相互制衡以及王室強大的實力,可是隨著王室國力的衰退,僅靠諸侯之間相互制衡,怎麼可能持續維持穩定的局面。

△春秋形勢圖

2、平王東遷只是加速了控制力衰弱的過程。由於平王東遷之時,並未將鎬京軍民全部遷走,這使得周王室的國力開始持續走向衰弱,到周平王執政晚年,王室直轄的王畿在犬戎的持續蠶食之下,僅剩下了方圓200公里,這使得周王室的權威只能依靠諸侯的支持。到周桓王十二年(前708年),在面對周桓王的討伐,鄭國的鄭伯便已經開始公然領兵抗拒,並打敗了王師,甚至射中了周王的肩膀。至此,周王室可以說是徹底喪失了對諸侯的控制。

由此可見,即使平王不東遷,隨著其國勢的衰微,其對諸侯的控制力仍然在不斷減弱,春秋戰國的亂局仍然無法避免,或許只是沒有歷史上來的那麼快罷了。


會出現的。周幽王荒淫無道,烽火戲諸侯,喪失民心,引得犬戎來,嚴重降低了周王室的威信;加之等級君主制的國家結構。每個諸侯在自己的封地都是國君,西周初年許多跟周王室關係密切的王族功臣,隨著時間的推移,與王室關係漸行漸遠。一旦王室有難,缺乏外援。周王室自身控制的土地有限,隨著諸侯的崛起,影響力持續下降。大分解在所難免。歸根結底在於分封制,周朝疆域雖大,可王室實際直接控制的地區有限。


,如果周平王不東遷,是否還有後來的春秋戰國時代?

春秋戰國時代的產生故然是人類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自我實力膨脹,追求和自己自身實力相匹配符合政治地位的必然結果。

但若周室不衰不亡,能控制住局面,與世同移,和其它國同樣增長,憑其龐大體量,以及中央集權,照樣能控制住局面,鎮壓四方,不使這種情況發生。

畢竟同步增長,你強我也強,按比例增加,縮小,別看你大了,然因我也大了,實際和以前一樣,沒有什麼區別,你還是脫離不了我的手掌心。

可惜歷史上大周不是這樣發展的,雖其開國時設立的異域分封,眾星拱月之殖民開發,自衛,發展體系設計的非常妙,若無其今日我華夏或還縮居於河南,山西,陝西,河北……這中原一隅之地,絕沒現在這麼大。

縱能像現在這樣,有如此龐大的人口,領土,其之後的發展也肯定是充滿曲折,血腥,絕對沒這麼容易,在兩千年前秦統一,甚至周朝異域分封之日起,一切已註定,註定其是由我華夏漢族為主,佔主體的大帝國,中央集權格局。

可惜其自昭王南征受騙,十萬大軍連從昭王都葬身漢江魚腹,急切之間恢復不起來。

即便等到恢復,天下諸國,列強乘著這個真空期,他對天下控制力變得薄弱,還有其之發展停滯,甚至倒退的大好時機,而飛速發展,超出原時代幾條街。

即便其之恢復,人家也不是往日之人家,已不是其能那麼好控制的了。

或一家如此還好說,其最多費點力,但勉強還能控制。但現在天下都如此,都增加幾倍,等於需要幾個其才能重新順利掌握天下。

但其沒有,所以一切已註定其不可能,再也沒有絕對實力,能順利掌握天下了。

最多因為慣性,大多數人沒意識到此,還有道義,長久以來形成的天子權威,沒有達成共識,其還能虎,假虎威,打腫臉充胖子,保證沒事。

但到厲王共和,國民暴動,堂堂皇帝,周天子被一羣百姓逼的無路可走,生不如死,朝政開始由諸侯聯合恢復,掌控。天下人已開始看清其外強中乾,紙老虎的真面目。

不過因為心中還存幻想,認為這是假的,怕上當,還有他們還沒準備好真正聯合起來,一起針對周天子,為自己爭取最大權益,一切還得準備,其還沒怎麼樣,還保持原狀。

然在後來歷任周天子或急於求成,或太過任性,或太過天真,光採取一些讓人鄙視,看不起,或如烹齊王立威這些親者痛,仇者快,打擊自己威望,削弱自己影響之事。

到周平王之時為了爭位更是不惜勾結外敵,火燒鎬京,致使西周滅亡,更使人看不起,對其失望透頂,於是聲望一落千丈,雖這其中可能有天下諸侯推波助瀾,相互勾結,動手腳的結果,但大周算是真的完了。

即便其還存在,也名不符實,難以對天下諸侯有什麼掌控力。再也沒幾個人聽其了,最多沒幾個人敢首先冒頭戮破其之虎皮,拉下遮羞布吧了。

而也正因此大周衰落,完,春秋戰國時代已不可避免,一切不過只是時間問題,至於其還能存在多久,那就要看天了。

當然其也不是沒有挽回的機會,畢竟犬戎在其借兵下,已被趕走,大敵已除。其還有廣大領土,龐大子民,天子名號,對天下諸侯的名義管轄權,合法統治力。

只要其敢拚命,能和自己祖先一樣篳路藍縷,重新再來,憑其底子未必不能,恢復實力,打回尊嚴,再統天下,恢復昔日榮光。

畢竟秦國都能憑此統一天下,其為什麼不能,人家那時條件比他還壞呢?

至於名聲,秦之祖先惡來商之餘孽,比其有多好,人家都能通犧牲,不斷與異族作戰洗白,其為什麼不可以。

最多成安史之亂之後的晚唐,因諸侯,節度史不想放棄手中權力,地位,不想看到其恢復,處處破壞,再加上自己也不行,使其再也沒復起可能。

不過就算這樣也不錯,最多不也就一個春秋戰國,又一個西周,天子不會太差,還沒有失去對天下諸侯的掌握。

至於秦國這個債主,也不是不能打發,非要將故土都割其其。只要給其正名,再加一個封號,最多給其一半關中讓其和自己相互扶持,共同承擔壓力,應就可以了,沒必娶,非要那樣。

可惜周平王已被犬戎嚇破膽子,為提早脫身,還情,重新構建防禦體系,讓自己安全,還有鎬京被燒被掠沒什麼東西可酬勞,只能拿自己的老底,以至土地,百姓都無,成周洛邑又多商之遺民,對其怨恨顧多,不足為憑,所以其算是完了,在昏招下不僅使自己徹底完蛋,還使自己失去了再次崛起的機會。

所以除非周平王不遷都,否則春秋戰國時代到來不可避免,除非你不遷,死拼。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