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明末清初的史料記載,真正造成明朝滅亡的人不是吳三桂,而是馬士英。實際上《桃花扇》就是一部可信的歷史。就像在《桃花扇小引》中所說的那樣,他的創作目的是為了講清楚明朝300年歷史,是由何時何地何人滅亡的。具體來說,明朝不是亡於崇禎年間,是滅亡於南明弘光時代,真正滅亡明朝的人,不是朱由檢,而是馬士英。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難成立。你沒看見馬士英統帥的江北四鎮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軍主力多鐸統帥的南征大軍作戰的是左良玉所統率的部隊。有一次在揚州北面的江蘇盱眙,左良玉正在進攻多鐸的大軍,激戰之時,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請史可法一起進攻,說趁敵軍尚未站穩腳跟,正是進攻的大好時機,但史可法害怕打不過就沒過去打。從《續明紀事本末》這一段看出來,史可法的性格有點軟弱,過於謹慎和膽小。

然而,史可法在最後關頭卻又表現得非常勇敢,就像《桃花扇》所寫的那樣,整個南明王朝超過百萬大軍都沒有人敢於防守多繹帶領的清軍,因為馬士英規定敢於議論防守清軍的人,要被殺頭。最後史可法帶領三千士兵防守揚州,這三千士兵後來又跑掉了大半。

年的情形,在馬士英像瘋狗一樣宣稱敢於議論防守清兵就要被殺死的命令之下,上百萬精銳部隊基本上不做任何抵抗,成建制的投降清軍。這樣的的情形,在沒有馬士英巨大破壞的情況,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先例,從邏輯上分析都是不可能發生的特殊事件。明朝史書《南渡錄》和《甲乙事案》是清朝的禁書,可信度相當高。劉宗周說:馬士英亡國之罪不用言矣。明朝史書《甲乙事案》:有明之失,不在他人,實士英一人耳!這是當時人們最普遍的評價!就是明朝的滅亡,實際就是馬士英一個人造成的,這纔有了後來的清朝全民一個剃頭令,.這種說法現在看來很片面!但代表了當時人們普遍的看法!只是後來的統治者不太宣傳!清朝的人不愛講,就像曾國藩說的清朝的天下得來太容易了。

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敘述了他創作《桃花扇》目的,是為了效仿其祖先孔子寫《春秋》,以及司馬遷《史記》,寫一部信史。是為了說清楚明朝三百年江山,是在何時何地由誰導致其滅亡的。孔尚任是孔子的後代,也是孔子儒家思想的實踐者。

孔尚任在《桃花扇》裏評價左良玉:倉皇誰救焚書禍,只有寧南一左侯。

看一看孔尚任在評這個評價的時候,當時馬士英和阮大鋮正把東林黨和復社的那幫書生往死裏整,左良玉出兵的一個重要理由就是救這些書生,當然史書上說,他手下的那些降將們,全都反對馬士英,如果左良玉不出兵的話,他們全部都要發動兵變。左良玉再也控制不了啊。

左良玉當時起兵清君側,討伐馬士英,據《續明紀事本末》記載,左良玉起兵後,那些李自成投降過來的軍隊紀律很差,左良玉,一邊對付南京政權的江北4鎮,後來多鐸起兵後,馬士英所部江北四鎮主力基本上都投降了清朝,左良玉是幾乎唯一跟多鐸作戰的南明軍隊,左良玉實際人馬大約有10萬人,左右互搏,兩線作戰,從軍事角度純屬自殺。從中看出來左良玉是沒有什麼頭腦的,後來左夢庚被黃得功擊潰,但僅僅是潰逃,未傷主力。左良玉死後左夢庚投降了清朝。

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難成立。你沒看見馬士英統帥的江北四鎮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軍主力多鐸統帥的南征大軍作戰的是左良玉所統率的部隊。有一次在揚州北面的江蘇盱眙,左良玉正在進攻多鐸的大軍,激戰之時,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請史可法一起進攻,說趁敵軍尚未站穩腳跟,正是進攻的大好時機,但史可法害怕打不過就沒過去打。從《續明紀事本末》這一段看出來,史可法的性格有點軟弱,過於謹慎和膽小。馬士英的抗清似乎很難成立。你沒看見馬士英統帥的江北四鎮其主力基本都投降了清朝,唯一跟清軍主力多鐸統帥的南征大軍作戰的是左良玉所統率的部隊。有一次在揚州北面的江蘇盱眙,左良玉正在進攻多鐸的大軍,激戰之時,史可法就在附近,左良玉邀請史可法一起進攻,說趁敵軍尚未站穩腳跟,正是進攻的大好時機,但史可法害怕打不過就沒過去打。從《續明紀事本末》這一段看出來,史可法的性格有點軟弱,過於謹慎和膽小。

中國式的人際關係註定了中國近代的悲慘命運。明朝末年,李自成能夠通過行賄官員多次成功逃脫。而很多不夠世故的知識分子卻被極端殘暴的虐殺致死。

在秦淮八艷中李香君痛斥馬士英,馬士英罵李香君是賤人,實際上,馬士英才是最大的賤人。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通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陞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據史書記載,被馬士英策反的方國安其破壞力比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還要大。在江陰保衛戰的81天中,江陰孤城就抵抗了清軍重兵圍困長達81天,體現南明王朝真正的抵抗能力。之後在浙江地方,勢力超過幾百個江陰的魯監國政權割據政權,幾乎又成為了南明政權光復的希望,但馬士英又徹底毀滅了南明政權的最後希望。方國安敗退就敗退了,但他之後成為了消滅南明王朝的主力,對於消滅南明魯王政權,本來方國安沒有投降清軍,但經過馬士英策反之後,手握重兵的方國安的對於消滅南明王朝的貢獻甚至超過已經投降清軍的金聲桓。

《續明紀事本末》記錄了馬士英的晚節。鄭芝龍和方國安,都是馬士英的好朋友。馬士英在潞王政權覆滅以後,在清軍的追擊之下,潰不成軍。馬士英聯絡降將張存仁,企圖投降清朝但對方不接收。於是通過馬士英的私人關係,在一幫包括方國安、鄭芝龍在內的死黨的幫助下,馬士英得以進入方國安帳下,方國安的部隊是南明軍隊的主要支柱,方國安手下有超過10萬人的部隊,在南明軍隊中最有實力。馬士英在方國安面前大談軍事,然後說當年弘光政權的覆滅都是阮大鋮惹的禍,吹完之後,卻跟阮大鋮依然情同手足。然後唆使方國安攻擊友鄰的部隊,使得南明的抗清部隊要麼無糧草供應,要麼在方國安的攻擊下潰不成軍,閩浙道路中斷,南明軍隊的抗清事業從此基本瓦解。然後馬士英扣押了魯監國朱以海,準備以此獻給清朝,作為將來在清朝晉陞的階梯,馬士英阻斷前來營救的張國維,橋墩上刻下十個大字。但被馬士英派去的心腹大將忽然生病了,朱以海登舟入海。方國安阮大鋮後來都投降了清朝,不久後跟馬士英一起被清朝殺死。鄭芝龍後來也投降了清朝。

據史書記載,馬士英之所以能在明末的大環境下飛黃騰達,根本不是有什麼過人的能力,而是他非常善於交結權貴,他之所以在第一次當縣令的時候就被彈劾,就是因為用公款交結權貴,馬士英非常善於拉攏很多狐朋狗友,這才使得他一再飛黃騰達,並且在搞垮了幾個南明政權之後,別人仍然動不了它一根毫毛。馬士英扣押了朱以海,作為投降清朝的政治資本,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