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邀。這是斯巴達試圖讓古希臘城邦政體改變成獨裁專制統一的國家政體的反應。請看分析:

一、古希臘並不是一個國家,是由許多大大小小的城邦構成

什麼是城邦呢?其實就是一個個城市國家,以城市為中心,周圍是鄉鎮。英文「polis」,就是「politics」(政治)的詞源,所以從原初講,政治就是關於城邦的公共事務。中國也有過城邦時代,那是幾乎和希臘同時的西周,齊、楚、秦、燕、晉這些都是西周時的城邦國家。

城邦的主要特徵是小國寡民,各邦長期獨立自治,各邦長期獨立自治,關係平等,那麼它們的政體也各不相同。城邦國家政權的組織形式有貴族制、民主制、君主制、寡頭制,僭主制等。

上圖是古希臘雅典衛城。位於雅典市中心西南部,雄踞150多米高的衛城山丘之巔,是城市的地標和古希臘的象徵。衛城始建於公元前580年,Acropolis在希臘語中意為「高處的城邦」,山丘的東、南、北三面都是懸崖絕壁,可謂是一道天然屏障,曾作為堅固的軍事要塞,人們一般從西側主入口進入衛城。

希臘城邦( poleis;city-states of ancient Greece),公元前8~前2世紀古代希臘的城市國家。古希臘多山,地形容易被山脈分割成為小塊,不易形成統一的國家,古希臘是一個城邦林立的地區。當時數百個城邦並存,因此許多不同的政治制度都有在此地區獲得實踐和發展,有些古希臘城邦如斯巴達一樣奉行寡頭制,將統治權集中在國王手中;有些城邦則如雅典一樣實行民主政治;還有一些城邦則是由貴族統治或由少數人控制的議會(councils)進行統治。雖然古希臘所處地域狹小,但其政治制度在廣泛的時間上獲得了豐富多彩的發展。僅就政體來分古希臘就經歷了貴族制、民主制、寡頭制和僭主制的演變。尤其突出的是古希臘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古代人類對直接民主制度最早的嘗試之一,對後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古代希臘最強大的的城邦中,雅典第一,斯巴達第二。並逐步形成兩大聯盟。

上圖是帕特農神廟。在雅典衛城的古建築羣中心和制高點,傲然聳立著雄偉壯觀的帕特農神廟,它是希臘全盛時期建築與雕刻的主要代表,有「希臘國寶」之稱。此外,帕特農神廟還被尊為古希臘與雅典民主制度的象徵,是舉世聞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二、古希臘城邦的提洛同盟和伯羅奔尼撒同盟

在公元前5世紀的時候,雅典和斯巴達曾經結盟,後來聯合打敗了波斯帝國(公元前480年)。提洛同盟,即環愛琴海同盟 ,是希波戰爭中由希臘的自由城市自願成立的一個同盟,其目的是共同防禦波斯人的威脅。而斯巴達也領導其在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鄰國成立了一個防禦同盟,名為伯羅奔尼撒聯盟。

1、以雅典為中心的提洛同盟。

希波戰爭期間,公元前478年以雅典為首的一些希臘城邦結成的軍事同盟。因盟址及金庫曾設在提洛島,故稱「提洛同盟」,也稱「第一次雅典海上同盟」。同盟初期的宗旨是以集體力量解放遭受波斯奴役的希臘城邦和防禦波斯再次入侵。最初入盟的主要是小亞細亞和愛琴海諸島的希臘城邦,後來增至約 200個。入盟各邦可以保持原有的政體,同盟事務由在提洛島召開的同盟會議決定,按入盟城邦實力大小各出一定數量的艦船、兵員和盟捐。

2、以斯巴達為中心的伯羅奔尼撒同盟。

伯羅奔尼撒同盟是古代希臘以斯巴達為首的組成的軍事同盟,當時稱為「拉凱達伊蒙人及其同盟者」。公元前6世紀中葉起,斯巴達陸續與伯羅奔尼撒半島大部分城邦如埃利斯、西居昂、科林斯、邁加拉等城邦訂立雙邊軍事同盟條約,約公元前 530年伯羅奔尼撒的大多數城邦參加了同盟。在同盟內部,斯巴達享有召集全體成員國會議的特權,並在戰時任盟軍統帥。結盟各邦內政獨立。全同盟的和戰大計在盟國代表會議上由多數票決定,每國一票。只有得到盟國代表會議的同意,斯巴達纔有權要求盟國出兵。在沒有全同盟一致軍事行動時,各邦在和戰問題上自主,甚至有與盟邦作戰的情況。

三、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達的貴族寡頭政治

戰爭爆發前,兩個聯盟的同盟者即兩派之間的意識形式上相互對立,表現在政治形式上有很大的區別。

當時雅典是民主政治的、進步的、城市的、帝國主義的、文學藝術繁榮發達的城邦國家。斯巴達卻是貴族政治的、保守的、農村的、地方性的、文化鄙俗落後的城邦國家。

雅典的民主制度,使公民積極地參政議政,但是,這種民主建立在奴隸制的基礎之上,佔大多人口的奴隸、婦女和外國人沒有任何政治權利。

雅典的民主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主,它僅僅是對公民羣體而言,而非公民,例如外邦移民、奴隸和它國公民,都沒有享有民主的權利。只是是男性公民的民主。雅典有40萬人,其中奴隸20萬人,外邦人3,2000人,雅典人只有16,8000人,據估計在這十六萬八千人中,成年男子約有四萬人左右,可見享有公民權的人只佔居民總數的1/10。

雅典的民主政治和斯巴達的貴族寡頭政治處於水火不相容的地步,雙方都想把自己的政治制度擴大到其他希臘城邦。雅典支持各邦的民主派,斯巴達支持各邦的貴族派,相互敵對、各不相讓。經濟上雙方為爭奪奴隸、原料和商品銷售市場,不斷發生爭端。這也是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伯羅奔尼撒戰爭

雅典和斯巴達,這兩個希臘最強大的城邦都想打敗對方,稱霸希臘。

雅典成為海上強國以後,一直威脅著斯巴達。它企圖控制從東方到西方所有的貿易通路,還想把盛產糧食的西西里島奪到手。斯巴達也不肯讓步,早就把伯羅奔尼撒半島上的大多數城邦組成同盟,要和雅典見個高低。

雅典的民主派憎恨斯巴達的軍事貴族獨裁統治,支持斯巴達國內反抗貴族的勢力。斯巴達的貴族討厭雅典的民主制度,也幫助雅典貴族派進行反對民主派的鬥爭。這樣,兩個城邦的衝突越來越厲害,一場爭奪希臘霸權的戰爭終於爆發了。

這場戰爭從公元前431年開始,到公元前404年結束,打了27年。因為是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首先進攻,這場戰爭被稱為伯羅奔尼撒戰爭。

幾乎所有希臘的城邦參加了這場戰爭,其戰場幾乎涉及了整個當時希臘語世界。這場戰爭從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期間雙方曾幾度停戰,最終斯巴達獲得勝利。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了雅典的經典時代,也結束了希臘的民主時代,強烈地改變了希臘的國家。戰爭給繁榮的古希臘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使得希臘各城邦兩敗俱傷,導致戰後希臘奴隸制城邦的危機,整個希臘開始由盛轉衰,從而加速了希臘各城邦的衰亡。

五、在古希臘改變城邦制度成為獨裁專制統一的國家體制必然遭到抵制

改變古希臘城邦制度成為獨裁專制統一的國家體制的行動,分別發生在雅典和斯巴達的統治力最旺盛的時期,都遭到本聯盟甚至是全希臘的抵制,並均以本聯盟的瓦解和失敗告終。

1、雅典試圖改變提洛同盟內部平等的關係,實行獨裁專制統治的行動

從公元前5世紀60年代起,雅典逐漸將提洛同盟變為它控制和剝削盟國的工具,實行獨裁專制統治,變成事實上的盟主或獨裁者。因而史書中亦常稱提洛同盟為「雅典霸國」或「雅典帝國」。

公元前454年同盟金庫遷至雅典。公元前449年希波戰爭結束後,盟捐成為雅典強令繳納並隨意用於本國需要的貢款。雅典向盟國派出大批軍事殖民者,嚴厲鎮壓宣佈退盟的城邦,強令盟國的重要案件交雅典審理,規定盟國採用雅典的鑄幣,支持建立親雅典的民主政體。

隨著時間的推移,雅典逐漸把同盟變成了發展自己利益的海上帝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它動用了同盟國金庫的資金,試圖把其他同盟國都降至臣屬地位,哪一個造反,就以武力鎮壓之,把它當作被征服國,接管其海軍,勒索其貢賦。原先站在雅典一邊並免費享受保護的國家,很快便不得不向雅典人納稅。

雅典的手段如此橫暴,引起了斯巴達人的疑慮,擔心雅典不久就會把其霸權擴張至全希臘。因此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期間,雅典更要求盟國增派援軍和任意增加盟捐。斯巴達則利用提洛盟國的不滿,支持它們反對雅典,脫離提洛同盟。公元前404年,戰敗的雅典根據與斯巴達簽訂的和約,被迫解散提洛同盟。

這就是雅典試圖改變建立在城邦國家政體基礎上的提洛同盟,轉變成專制獨裁統一的國家政體,最終導致伯羅奔尼撒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證明瞭政治體制轉型即使是在聯盟內部都有很大的難度。

2、斯巴達試圖在全希臘推行寡頭獨裁專制的政體和蠻橫統治

伯羅奔尼撒戰爭,使得斯巴達稱霸於全希臘。雅典戰敗不久,斯巴達就在希臘各城邦中推行寡頭政治,試圖在全希臘建立獨裁專制的政體。斯巴達寡頭政治的蠻橫統治引起各城邦國的強烈不滿。

古希臘各城邦的民主勢力遭到迫害,原提洛同盟包括發對雅典暴行的各城邦,對斯巴達產生不滿。他們不願意接受趕在一個獨裁者又迎來一位新的獨裁者。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斯巴達拒絕其希臘同盟者分享戰爭的勝利成果,並在希臘大陸及地中海肆意拓展其勢力範圍。斯巴達的專橫行徑在希臘疏遠了越來越多的同盟者,愈加引起其同盟者對自己前途、命運的擔憂。許多城邦起兵反抗,爆發了科林斯戰爭,伯羅奔尼撒同盟趨於瓦解。

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87年科林斯戰爭(Corinthian War),是公元前395年雅典、科林斯、底比斯(又譯作忒拜)等城邦聯合反對斯巴達的戰爭。因聯盟各邦曾在科林斯召開軍事會議,故名。早在《尼西阿斯和約》簽訂之時忒拜己有反斯巴達的傾向。戰後面對斯巴達在中、北希臘—比奧提亞邊境的勢力擴張,忒拜擔憂它會迫使自己解散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得到鞏固和發展的比奧提亞聯盟。

科林斯戰爭爆發後,波斯國王乘機干涉希臘事務,先助聯盟者取得多次勝利,後又轉而幫助斯巴達。公元前387年斯巴達與波斯簽訂犧牲全希臘利益的「大王和約」,戰爭在波斯壓力下宣告結束。伯羅奔尼撒同盟於公元前 366年解散,斯巴達霸權亦告終止。

這就是斯巴達試圖改變建立在城邦國家政體基礎上的古希臘,轉變成專制獨裁統一的國家政體的行動帶來的後果,這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斯巴達為何受到了全希臘的抵制的原因。

六、修昔底德、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希臘文Θουκυδ?δη? 、英文Thucydides,約公元前460——公元前400/396年),雅典人,古希臘歷史學家、文學家和雅典十將軍之一,以其所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而在西方史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記錄了公元前5世紀前期至公元前411年,斯巴達和雅典之間的戰爭。因其嚴格、標準的證據收集工作,客觀的分析因果關係,被稱為「歷史科學」之父。因在其著作中闡明瞭國家之間的政治行為與產生的後果建立在恐懼情感與利益基礎之上,他也被稱為「政治現實主義學派」之父。

「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s trap,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修昔底德陷阱」這一概念來自古希臘著名歷史學家修昔底德的名言,「使戰爭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雅典勢力的增長和因而引起斯巴達的恐懼」。(《伯羅奔尼撒戰爭史》第一章)

修昔底德這位歷史學家認為,當一個崛起的大國與既有的統治霸主競爭時,雙方面臨的危險。

正如公元前5世紀希臘人;這種挑戰多數以戰爭告終。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成就急劇崛起震驚了陸地霸主斯巴達。雙方之間的威脅和反威脅引發伯羅奔尼撒戰爭,長達30年的戰爭結束後,兩國均遭毀滅。


伯羅奔撒戰爭爆發於公元前431年3月。

公元前415年5月,雅典出動130多艘戰艦,輕步兵1300人,重步兵5100人,出征科林斯殖民地西西里,與斯巴達軍激戰。由於雅典統帥尼西阿斯優柔寡斷,指揮不力,於公元前413年全軍覆滅。他本人自殺。從此雅典失去海上優勢。

西西里之戰後,斯巴達又加強陸上進攻,並佔領雅典北部德凱利亞,

使得雅典農業生產完全癱 瘓。

公元前405年,斯巴達大軍全殲雅典海軍,並包圍雅典城。公元前404年雅典投降。長達27年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斯巴達奪得希臘 霸權。

由於寡頭政制的推行,各邦民主勢力遭到壓制和迫害,同時又引起各國的強烈不滿。許多地方起兵反抗,使得伯羅奔尼同盟趨於瓦解。公元前3世紀前半期,希臘內戰持續爆發,戰火不斷,最終被馬其頓所滅。伯羅奔尼撒戰爭在古代軍亊史上佔有相當地位。如雙方爭奪海上通道,從海上封鎖敵人都達到較大規模; 發明瞭奪取要塞的新方法,如用水淹、火攻、挖地道等; 發明瞭機動作戰; 創新出職業軍人等等。它對西歐軍事產生了深遠影響。


感謝邀請。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一個時代的落幕。

公元前404年春,提洛同盟分離崩析,孤城被圍,走投無路的雅典向斯巴達軍隊開城投降;至此,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在整個希臘世界的大戰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然而,戰後的希臘沒有真正的勝家,各城邦都面臨著經濟衰退、農民破產、貴族專權、豪富橫行等景象。

在此情況下,強於軍事的斯巴達暴露出了政治短板,它的輝煌只維持了短短數十年,公元前337年,由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組建的科林斯同盟會議,標誌著斯巴達被完全邊緣化,徹底喪失了在希臘世界的影響力。

斯巴達:內外皆敵。

1. 三十人僭主集團

成為希臘霸主的斯巴達,在各城邦扶持親已勢力,推行寡頭政治,到處駐紮軍隊,從而造成希臘人的不滿與反抗。

比較突出的例子是雅典。

克里底亞和查米迪斯,這兩人曾經是蘇格拉底的學生,他們組成了三十人僭主集團,廢止了雅典的民主制度,而代之以自已小集團的專權統治,在他們執政的8個月內,就有1,500人被處死,大批雅典人逃亡他鄉。

破壞了雅典人最為驕傲的民主,結果可想而知,8個月後,三十人集團被推翻,克里底亞和查米迪斯被處死,原制度得以恢復;需要一提的是,他們的老師,曾經為雅典而戰的蘇格拉底,也為此受到牽連,被誣陷罪名*並被判死刑。

(註:雅典人認為之所以敗給斯巴達人,是因為沒有得到女神雅典娜的庇佑,為什麼沒得到庇佑,是因為青少年不信神靈,為什麼他們不信,是因為蘇格拉底的蠱惑……總之是莫須有的罪行。)

2. 波斯對希臘格局的影響

由於斯巴達獨吞了戰敗國的賠款,以及原提洛同盟的進貢,造成與原盟友科林斯、底比斯等關係破裂;另一方面,波斯也需要一場希臘的內亂,來阻擋斯巴達進軍小亞細亞的腳步(公元前398年,斯巴達在缺少盟軍支援的情況下,進軍今土耳其境內的伊奧尼亞,並佔領薩迪斯城)。

於是在波斯的支持下,底比斯、雅典、科林斯和阿爾戈斯四國聯盟,向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發起挑戰;在雅典海軍大勝之後,波斯為均衡勢力,轉而支持斯巴達,迫使雙方在公元前387年達成和解,並簽訂《安塔西達斯和約》(亦稱《大王和約》 ),內容約定波斯支持斯巴達統治希臘,要求除伯羅奔尼撒同盟外解散希臘一切同盟,並割讓小亞細亞諸希臘城邦歸波斯統治。

這紙出賣希臘利益的條約,使斯巴達徹底站在了希臘諸邦的對立面。

公元前371年,底比斯的名將伊巴密濃達在留克特拉戰役中,首次以斜線陣型,擊敗斯巴達的方陣,斯巴達從此開始衰落。

3. 偏安一隅,難成霸業

地理位置上說,斯巴達是在伯羅奔尼撒半島歐羅塔斯河流域的拉哥尼亞平原,東北與西部兩側均為山脈,天然與希臘其他城邦有交流的阻礙;其疆域幾千平方公里,公民數量只有9,000戶,在平等者公社制度下,全部生產勞動由希洛人(即國有奴隸,也稱黑勞士)完成。

殘酷的壓迫換來的是希洛人的反抗,他們是美塞尼亞地區的原住民,為了擺脫征服者的奴役,前後發動了三次起義。奴隸的起義嚴重動搖了斯巴達的階級結構穩定性,而一系列的戰爭讓平等者公社的壯丁數量減少,難以補充兵源。

說到底,斯巴達人內部階級劃分僵硬固化,對外政治手段簡單粗暴,這是它成為希臘公敵的原因。

【歡迎關注我的原創小說《子夜幻夢譚》,精彩故事正在展開,我是夜未央】


伯羅奔尼撒戰爭中,斯巴達得到了許多希臘城邦包括波斯帝國的支持,但是戰後不久,斯巴達的同盟國以及附庸國開始對其表現出不滿。戰爭勝利後,斯巴達獨吞了從戰敗方得到的賠償和原提洛同盟的進貢,斯巴達的盟國開始漸行漸遠。

伯羅奔尼撒戰爭

伯羅奔尼撒戰爭是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之間的一場爭霸戰爭,幾乎所有的希臘城邦都被捲入,因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在他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中稱這場戰爭稱為「伯羅奔尼撒人與雅典人之間的戰爭」。戰事從公元前431年一直持續到前404年,最終以斯巴達獲得勝利而結束,雅典的經典時代與民主時代就此終結,寡頭政治的斯巴達稱霸希臘世界。

這場戰爭的交戰雙方為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聯盟。提洛同盟是希波戰爭中由希臘領導的由自由城邦組成的軍事聯盟,希波戰爭結束後,同盟成為雅典維持其在愛琴海霸權的工具,而斯巴達領導下的伯羅奔尼撒聯盟成為提洛同盟的唯一對抗者。

公元前460年,原為伯羅奔尼撒聯盟的城邦米加臘投靠雅典,雙方由此爆發衝突,此為伯羅奔尼撒戰爭的前奏。公元前446年,米加臘重回伯羅奔尼撒聯盟,雙方簽署和平條約。此時的雙方力量均衡,因此協定未來發生衝突時將由一個」第三方「來決定誰對誰錯,而「中立」的城邦被排除在和平條約之外,這在後來被證明是一個大錯。

戰爭爆發前的雅典正處於其文化的頂峯,其政治結構是民主社會(與今天的民主社會不同,當時的雅典只允許有財產的男性公民有公民權,窮人、女性和奴隸無公民權),而斯巴達的政治在形式上更像是寡頭政治。兩個聯盟的同盟者在政治形式上也有這個區別,因此兩派之間的不同意識形式對各自有很大的影響。

附圖,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前的希臘世界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開啟

戰爭開始的關鍵是與斯巴達聯盟的科林斯。公元前436年,埃比達姆諾斯(今都拉斯)爆發內戰,「民主」派向科林斯求救,貴族派則向科林斯過去的殖民地克基拉求救,內戰擴展為科林斯和克基拉之間的戰爭。科林斯在戰敗後開始建立一支龐大的海軍艦隊,雅典感到海上霸權地位受到威脅,因此於前433年與克基拉簽署防禦條約。由於克基拉本身就擁有僅次於雅典的第二大艦隊,因此科林斯認為這個防禦條約違反了雅典與斯巴達間於前446年簽署的和約。同年,雅典公民大會決定對米加臘採取禁貿政策,而米加臘也是伯羅奔尼撒聯盟的成員,因此它與科林斯一起要求斯巴達採取行動。

斯巴達認為雅典違背了公元前446年簽署的時限為30年的和約,因此要求與雅典談判,但最終未能達到任何結果。雅典首席將軍伯裏克里決定冒險,他想強迫斯巴達承認提洛同盟的霸權;而斯巴達則擔心如果它不採取行動的話,它的同盟者將會退出伯羅奔尼撒聯盟,因此它不得不考慮同盟者的利益。

公元前431年,斯巴達的同盟者底比斯進攻普拉提,戰爭正式開始。

附圖,伯羅奔尼撒戰爭形勢圖

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結果與影響

伯羅奔尼撒戰爭中雅典最終於公元前404年戰敗投降,雅典的強國地位不再,親斯巴達的三十人僭主集團開始治理雅典。「長牆」被拆除,提洛同盟被解散,海軍艦隊除12條船外全部被交出。但更大的影響是:希臘城邦國家之間的均衡關係被徹底打破,希臘歷史上的經典黃金時代就此結束。但長久的戰爭也使人民更加渴望和平和自由,色諾芬就是如此描述雅典的投降的:

雅典接受和平條約後賴山德爾進入比雷埃夫斯。那些被流放的人回到了他們的家園,在笛子音樂的伴隨下,大家欣樂地開始拆除城牆,因為大家相信,從這一天開始希臘的自由開始了。

獲得勝利後的斯巴達也在未來幾十年裏快速衰落

1.斯巴達以自由和自主為口號介入戰場,卻不惜違反希臘傳統與波斯締結盟約,向波斯出賣了小亞細亞的希臘城邦,並在波斯幫助之下建造了一支足以威脅雅典的海軍,最終大獲全勝。

2.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斯巴達在小亞細亞、希臘中部和北部的採取擴張主義政策,它的同盟國和附庸國開始對其表現出不滿,當斯巴達獨吞了從戰敗國得到的賠償以及原提洛同盟的進貢後,它的盟國們開始漸行漸遠。

公元前402年,斯巴達人開始向伊利亞進軍,但伯羅奔尼撒聯盟的成員國拒絕履行聯盟條約,科林斯、底比斯等拒絕出兵支援。公元前398年, 底比斯、科林斯和雅典同樣拒絕加入斯巴達人對伊奧尼亞的遠徵,底比斯人甚至阻礙阿格西萊二世在出徵前向神獻祭。最終,在波斯人的唆使下,四國聯盟(底比斯、雅典、科林斯和阿爾戈斯)在公元前395年發動對斯巴達的戰爭。

附圖,科林斯戰爭(前395年–前387年)

此為個人見解!歡迎交流與討論!!求贊加關注!!!


這個還是由於政治和經濟的原因造成的。

在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斯巴達聯盟戰勝了雅典聯盟,寡頭政治的統治者戰勝了民主政治的統治者。

戰爭結束後,斯巴達取得了希臘的霸主地位,它就到處扶植寡頭政權,派駐軍隊,它的殘暴統治引起了希臘各城邦的不滿。

隨後,在公元前399年,斯巴達和波斯開戰。波斯也在希臘扶植反斯巴達的勢力,為反對斯巴達的浪潮推波助瀾。

為了擺脫困境,保住自己的希臘霸主地位,斯巴達竟然和波斯簽訂了《安塔西達合約》,規定小亞細亞的希臘所有城邦和塞普勒斯島歸波斯所有,宣佈除伯羅奔尼撒同盟外解散希臘一切同盟。這個合約實際上承認了波斯對希臘的控制。

這種變節行為,出賣了希臘的利益,給整個希臘帶來了恥辱。因此,作為一個沒有能力保護希臘的希臘霸主,只會對內壓榨,對外屈膝的斯巴達受到了整個希臘的抵制。


我是六菠蘿,我談一下看法。

這和「提洛同盟後期,雅典為什麼受到全希臘的抵制?」是一個答案,那就是前者和後者都試圖「操控希臘」,遭到反對。

說到伯羅奔尼撒戰爭,首先我們簡單瞭解一下它的背景:自波斯於公元前494年入侵希臘東海岸諸城邦到449年波斯講和,希臘諸邦的聯繫大大加強,由斯巴達擔任聯軍總指揮,在普拉提亞和溫泉關中,斯巴達身先士卒,給薛西斯的波斯大軍以重創,後來斯巴達退出了戰爭,將指揮權交給了希臘。

然而,戰爭結束後,在希臘半島,形成了以斯巴達為首的伯羅奔尼撒同盟和以雅典為首的提洛同盟,雙方爆發了爭奪全希臘統治權(霸權)的戰爭,也就是伯羅奔尼撒戰爭,404年羊河戰役,雅典海軍被全殲。斯巴達獲得了最終的勝利。

戰爭勝利後,斯巴達成為了新的霸主,不僅將雅典的軍事力量壓制到僅僅用於「自衛」的規模,還要求希臘各邦交出部分軍權,並在斯巴達國內波拉美尼亞人叛亂時派兵鎮壓。

所以,斯巴達的做法跟雅典在「提洛同盟」時別無二致,引起了其它城邦的不滿,包括雅典在內,形成了麥加拉、科林斯在內的「科林斯同盟」,共同反對斯巴達。


史後花園06-17 12:11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後,斯巴達拒絕其希臘同盟者分享戰爭的勝利成果,並在希臘大陸及地中海肆意拓展其勢力範圍。從而與其同盟者忒拜、科林斯等希臘城邦的關係很快出現嫌隙。

在亞洲,由於斯巴達先是幫助波斯王子小居魯士與國王阿塔薛西斯二世爭奪王位,後又打著保衛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獨立的旗幟,公然遠徵波斯,因而它與波斯的關係也惡化到了極點。為反擊斯巴達的入侵,波斯採取多種措施,其中之一就是派遣使者遊說斯巴達同盟者起而反抗。

公元前395年,在波斯的煽動下,忒拜、雅典、科林斯、阿爾戈斯等希臘城邦結成聯盟,與斯巴達展開戰爭,戰爭持續達八年之久,因陸地戰役多在科林斯附近進行,故史稱「科林斯戰爭」。雖然科林斯戰爭主要在斯巴達及希臘城邦忒拜、雅典、科林斯、阿爾戈斯等之間進行,但是它的起因、進程及結果都與波斯密切相關。

一、斯巴達同盟者對它的懷恨和疑懼是科林斯戰爭爆發的根本原因

大體來說,兩方面的因素誘發了科林斯戰爭,一是斯巴達同盟者對它的疑懼和懷恨;二是波斯對斯巴達同盟者的煽動和支持。前者是科林斯戰爭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本原因,後者是科林斯戰爭發生的外在原因、催化因素。

伯羅奔尼撒戰爭結束以後,斯巴達的行徑引起其同盟者的疑慮、恐慌,它們唯恐失去自己的獨立地位,正如學者漢密爾頓所指出的,斯巴達的專橫行徑在希臘疏遠了越來越多的同盟者。一個欽佩斯巴達的雅典人也說:「任何一個斯巴達公民的意志都是附屬城邦的絕對法律。斯巴達除了自己那一套規矩以外,對於別人的生活方式毫無所知。各地的希臘人對此很不滿意。」

戰後斯巴達首先在希臘的中北部擴展勢力。公元前404年,一位名叫赫羅德斯的拉利薩人在一篇演說辭中,敦促拉利薩人與斯巴達人一起進攻馬其頓的阿凱勞斯國王,以收回祖先遺留給他們的土地,這片土地位於色薩利和馬其頓之間的佩拉比亞口,在古典時代為色薩利地區的拉利薩所有,但現在卻被馬其頓所據。由此,斯巴達與馬其頓發生了戰爭。

二、希臘城邦普遍感到一種危機

約公元前400年,斯巴達人派赫利皮達斯前往特拉啟斯地區處理赫拉克累亞的危機,以控制從南方進入色薩利的通道。此外,據色諾芬記載,公元前五世紀末四世紀初,斯巴達與非累的僭主呂科夫隆結成同盟,狄奧多魯斯還提到,公元前395年,在法薩魯斯駐有一支斯巴達的僱傭軍。

公元前400年,斯巴達還發動了對小亞細亞的遠徵,並進佔塔索斯、色雷斯,這樣它就從歐亞兩個方向對赫勒斯謗海峽形成遏制之勢。

公元前五世紀,雅典人己經以自己的實踐表明,任何一個以愛琴海和小亞細亞為基礎的帝國,都有潛力把希臘大陸置於其控制之下。其後公元前四世紀,馬其頓亞歷山大滅亡波斯也採取了這條路線。這樣,比奧提亞、科林斯、阿爾戈斯就擔心斯巴達從海陸兩個方面對自己形成包圍圈,雅典則擔心它從黑海地區進口糧食的生命線會因斯巴達佔領赫勒斯傍海峽而被切斷。

總之希臘城邦普遍感到一種危機,認為它們被斯巴達的擊潰和統一隻是時間問題。此外,它在西西里和埃及的擴張更證實、加劇了希臘城邦的憂慮。

三、科林斯的忿恨

自公元前413年斯巴達幫助敘拉古擊敗雅典對西西里的遠徵後,雙方一直都保持著聯繫。在伊奧尼亞戰爭和迎太基戰爭中,敘拉古等城邦和斯巴達互相援助。

公元前404年,他派阿勒特斯去西西里,暗中幫助敘拉古的狄奧尼修斯一世鞏固其僭主統治,以確立其在海外的卵翼,並且殺害了敘拉古民主派的領袖、科林斯人尼科特勒斯。

以後,為加強狄奧尼修斯的力量,斯巴達還允許他在斯巴達人中招募僱傭兵。公元前396年,它進一步派遣法拉克斯率30艘戰船去援助狄奧尼修斯一世,公開其支持僭主的政治態度。我們知道,敘拉古原是科林斯的一個殖民地。這樣,本來就對斯巴達滿腹怨言的科林斯,對這種劫奪其勢力範圍的行徑更加忿恨。

雖然有關斯巴達與埃及關係的史料不多,但是狄奧多魯斯提到,因為波斯重建腓尼基艦隊,斯巴達人預見到未來的戰爭將會規模宏大,除派國王阿蓋西勞斯去亞洲指揮遠徵之外,還在公元前396年派使者去埃及,與埃及國王奈費琉斯結成同盟,國王贈之以100艘三層槳戰船的裝備和大量的穀物。

斯巴達在這兩個地區的擴張愈令希臘城邦對它們的獨立感到憂心忡忡。

四、斯巴達推行寡頭政治

雅典戰敗不久,斯巴達就在希臘各城邦中推行寡頭政治,愈加引起其同盟者對自己前途、命運的擔憂。

奈玻斯說:「斯巴達人之所以招致全希臘的憎恨,就是因為儘管它打著結束雅典殘暴統治的旗幟,但是還未等羊河戰役結束,來山德就以斯巴達人的名義,把控制所有希臘城邦確立為其唯一的目標。」

狄奧多魯斯也指出,戰後斯巴達人「任命來山德為海軍大將,命他在各城邦中設置稱為哈摩斯特的行政官員,」並解釋說,「因為斯巴達人憎惡民主政治,希望這些城邦都有寡頭政府。」此外,拜佔廷、卡爾克東等城邦還駐紮有斯巴達的衛戍軍。斯巴達的上述行徑令各邦對自身的獨立心下感到惴惴不安。

西利指出,斯巴達掌握希臘霸權後,插手希臘城邦內部政治中的黨派鬥爭,這被希臘各邦認為是斯巴達有計劃地逐步剝奪它們獨立的一個重要步驟。

五、希臘城邦的內部普遍存在著政治派系的鬥爭

公元前404年斯巴達打垮雅典帝國,成為希臘霸主後,支持這些城邦中的一個派別掌權,從而把另一派推向了自己的對立面。譬如在忒拜,萊翁提亞達斯、阿西亞斯、寇埃拉塔達斯領導的一派執行親斯巴達的政策,伊斯邁尼亞斯、安提特烏斯、安德洛克雷達斯領導的一派則奉行反斯巴達的主張。雅典的情況略有不同,它內部的兩個派別都持反斯巴達的態度,但在時機的選擇上存有分歧,如厄庇克拉特斯、凱法魯斯領導的一派一直毫不掩飾他們反斯巴達的政治主張,雅典流亡者科農被波斯重用為海軍大將後,他們就敦促雅典人以武器和人力援助科農指揮的艦隊,反對斯巴達。而特拉西布魯斯領導的一派則直至公元前395年忒拜前來尋求結盟時才公開其反斯巴達的態度,此前他們一直謹小慎微地侍從斯巴達,派分遣隊隨斯巴達人南征北戰。

波斯特使提摩克拉特斯隨身攜帶50塔蘭特銀出使希臘,周遊忒拜、雅典、科林斯、阿爾戈斯各邦,也是利用各邦內部的黨派鬥爭,來改變上述諸邦在外交上的政治走向。

六、斯巴達對忒拜的遏制

早在《尼西阿斯和約》簽訂之時忒拜己有反斯巴達的傾向。戰後面對斯巴達在中、北希臘—比奧提亞邊境的勢力擴張,忒拜擔憂它會迫使自己解散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得到鞏固和發展的比奧提亞聯盟。忒拜的這種擔憂並非祀人憂天,因為戰後在處置雅典問題上,斯巴達一意孤行,拒絕接受忒拜、科林斯等同盟者剷除它的要求,而是在雅典設置三十僭主政治。

斯巴達之所以如此行事,可能是考慮到如果雅典消失了,將會使忒拜的勢力過度膨脹,因為忒拜所在的比奧提亞地區與雅典毗臨,且它是斯巴達長期佔據狄西利亞的最大獲益者,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其控制的比奧提亞聯盟不僅沒有受到削弱,反而得到空前的鞏固和發展。

雅典作為一個強邦消失以後,忒拜將成為斯巴達維護其在希臘世界霸權地位需要遏制的第一目標。所以,正是考慮到戰後遏制忒拜勢力發展的需要,斯巴達才保留了雅典。而戰後,它拒絕同盟者分享戰爭的勝利果實,更加劇了這種懷疑。

七、雅典夢想恢復海上帝國

學者戴芒德認為,雖然比奧提亞聯盟派軍隊參加了小居魯士的遠徵,但這並不是一種親斯巴達的行為,它的目的很可能是為了獲得波斯的進一步幫助。

而此時的雅典不僅想保持自己的獨立,而且還夢想恢復公元前五世紀的海上帝國。演說家安多基德斯就指出,公元前392年,雅典人因夢想收回「凱爾索涅蘇斯、殖民地、海外的土地財產,以及出借的貸款」,而拒絕接受斯巴達的議和讓步;另外,戰後雅典在派遣分遣隊追隨斯巴達東徵西討的同時,還保持著自己的獨立性,如表彰忠誠的薩摩斯人,重新授予親雅典的塔索斯人以代理身份。

而阿爾戈斯是斯巴達的宿敵,它一直夢想恢復在邁錫尼時代其在伯羅奔尼撒享有的霸權地位,故阿爾戈斯也是堅定的反斯巴達派。

八、反斯巴達的希臘城邦進一步聯合起來

儘管這些希臘城邦都想削弱斯巴達的力量,然而它們任何一個都不敢直接向斯巴達發起挑戰。最初忒拜、科林斯等對斯巴達只是採取不合作的抵制政策,尤其是在軍事上。譬如,忒拜、邁加拉等同盟者不理會它的禁令,抗命收容從三十僭主統治下的雅典逃出的流亡者,忒拜甚至為這些流亡者提供幫助,讓他們武裝打回家鄉去。

實際上,忒拜的這一舉動與它以前要求剷除雅典的主張,在本質上並不衝突。它先前要求剷除雅典是為了防止斯巴達吞併雅典,而現在幫助雅典民主流亡者推翻三十僭主政治,目的也是防止雅典成為斯巴達的附庸。

公元前396年阿蓋西勞斯遠徵亞洲時,忒拜公然在奧力斯與之對抗。至公元前395年,反斯巴達的希臘城邦則進一步聯合起來,與其展開積極的武裝鬥爭。雖然當時斯巴達掌握希臘世界海陸霸權,任何一個希臘城邦的力量都不足以向其發起挑戰,但是它們之間的聯合,尤其是大邦之間的聯合,卻能與之抗衡。

安多基德斯指出:「雅典與忒拜的合作將無敵於天下。」然而,在斯巴達仍然掌握海上霸權的情況下,雅典雖然渴望與其他城邦聯合對抗它,但卻不敢貿然邁出這一步,因為至少它的進口穀物還受制於斯巴達,戰後初期雅典對其所作的只能是低眉垂眼、虛與委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