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軍艦島,日本方面稱為「 端島」,又因為外形看起來十分像一艘航行在大海上的軍艦,所以又被稱為「軍艦島」。

軍艦島長期以來被視為日本近代工業化的一個典範。

十九世紀末,軍艦島因為豐富的煤炭資源而被日本大財閥之一的三菱公司買下,從此開始了它作為日本工業化道路急先鋒的「慢慢征程」。

*早期的軍艦島照片

共產主義的導師老馬不是說過嘛,資本從它來到世界的這一天起,從頭到腳每一個毛孔都滲透著骯髒和鮮血。這句話對於生活在軍艦島上的人來說再適合不過了。

為了提高島上的煤炭產量,越來越多的日本人被三菱公司派到島上勞作。

這個地方巔峯時期曾達到每平方公里八萬三千人,是東京的十倍,堪稱史上人口最密集的地區。如此稠密的人口,再加上大家可以想像的、煤礦惡劣的勞動環境,島上這些人過的是什麼日子也就不難體會了。

*軍艦島上的勞作場景

但是話又說回來,每個國家和民族走上富國強民之路可能都有著這樣的一段歷程,作為日本人自己來說,對有這樣一個地方還感到挺自豪的。

所以,在2015年,日本將「軍艦島」以及其他22處明治時期的建築物申請為世界文化遺產,理由就是「非西方國家第一次成功引進西方工業化的示例」。

由於煤炭作為能源地位的下降,軍艦島上的煤礦在20世紀70年代被三菱公司關閉。失去了工作,島上居民也紛紛離開,軍艦島逐漸成為了一座「死城」和「末日之城」。

不過隨著日本不斷的提出申遺,以及「歷史遺跡旅遊」的開發,軍艦島再次走入人們的視野。

在這些遊客面前,軍艦島成為了日本民族走向工業化的標杆和典範。而它的作為日本帝國主義掠奪史的另一面卻被悄悄的隱藏了起來。就連中國的中日關係的研究專家步平教授在他的遊記中也被日本人的思路帶著走了。

*步平:《近代化的化石:長崎軍艦島》導言,《博覽羣書》2012/07。

然而,這次電影《軍艦島》就將這個島不為人知的另一面展現給了大家。由於軍艦島上的煤礦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光靠日本本土的勞動力已經不能滿足,所以日本帝國主義勢力就在佔領的地區(包括韓國與中國)強徵了大量勞工到這些地方勞動。

惡劣的勞動環境,以及遭受到的非人虐待,使很多人再也沒能活著離開這座監獄式的「工業基地」。

*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進行採煤工作的韓國籍勞工

估計是為了配合電影的宣傳,七月初,紐約時代廣場上還一直循環播放一條關於軍艦島的紀錄片,名為《The Island of Hell》。

這個紀錄片和電影的上映,作為韓國反對日本將軍艦島申遺行動的一部分,讓日本右翼著實惱火,政府和媒體中的部分人急忙出來指責電影篡改歷史。


軍艦島的本名叫端島,位於長崎港西南17公里處。「端島」於19世紀初就發現了煤炭,在近一個世紀的時間裡煤礦都只是小作坊運作,挖挖停停,直到1890年端島煤礦的所有者將其賣給三菱公司後,端島煤礦才開始有組織地建設和運作。三菱公司在20世紀初期開始逐步在島上進行各式各樣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學校,宿舍,醫院等各類設施。也正是各類建築物矗立在島上形態使得其酷似軍艦的外觀,當地媒體開始將其稱為「軍艦島」。「軍艦島」一詞至此延續至今。

日本是個礦業資源緊缺的國家,因此,端島在日本早期工業化和戰時都對日本有很大的貢獻。也正是這個原因,日本將端島列為「明治工業革命遺跡:鋼鐵、造船和煤礦」其中一部分申請世界遺產。但是,背後卻藏著是一段污垢的歷史,即是電影《軍艦島》反映的戰時強徵朝鮮工人的問題。韓國政府曾要求日本申遺必須承認這段壓迫史,日本方面起初答應但在申遺成功後卻拒絕表態,這個事件在韓國引起軒然大波,又因韓國國民綜藝節目《無限挑戰》裏主持人對端島的探訪促成了民眾的更廣泛關注。這也是《軍艦島》拍攝的其中一個背景。

日本戰敗後,由於奴工和強徵工人的離去,端島的人口經歷了一段時間的下降,但隨著勞工工作的條件的改善,端島又重新吸引了本地人口並在1960年達到人口的峯值。由於對勞工工作時間的保護,勞資矛盾緩和,但整個開採的效率降低了。整個島內各項功能設施齊備,成為所謂的「天堂島」(但這並不表示勞資衝突不存在),之後逐漸衰落。在1974年關閉煤礦之前,由於新礦的開發和新的開採技術,端島曾又一度繁榮,但並沒有阻止它閉礦的進程。

21世紀之後,長崎政府開始有步驟地開放端島給外人參觀,到2009年正式對外完全開放。遺憾的是,很多中國遊客由於缺乏對歷史的瞭解,仍是抱著單純觀光的心情遊覽該島,並在網上遊記親切地稱其為「天堂島」。這反映了我們對戰時史實的搶救與宣教的不足。

歷史上,從1943年起,三菱除使用朝鮮工人外,還大量強制中國俘虜下礦勞動,而且中國俘虜的居住和生存條件比韓工更加惡劣。戰爭後期受壓迫華工成為工作的主力。這段史實,若非被電影帶起熱度,也可能不為媒體所報道。令人悲傷的是,中國這個勞工羣體及其後代對三菱公司近十多年的民間訴訟遊離於主流媒體之外,其艱苦卓絕的努力得到的支持和聲援寥寥,甚至乎華工在端島的死亡數字也是三菱公司方提供,我們並沒有自己的確切數字。這和韓國政府,學界到民間,甚至乎娛樂及綜藝節目都努力去挖掘,記憶和傳播這些歷史細節形成鮮明對比。不禁使我們反躬自省,空洞的歷史仇恨更應該轉化為對真實受害個體的關心纔有其價值。近年來,國產紀錄片有將視野關注到戰爭真實受害者的趨勢,雖然遲了,但至少走在正確的路徑上。


1810年,人們在軍艦島上發現了煤,但沒有引起重視。1859年長崎開港後,外國船隻陸續來到,隨著對煤炭需求的增加,軍艦島的意義才受到關注。經過勘探,軍艦島所在的這一片海域的底下有巨大的煤礦,1870年,開始有人在此開採煤炭,開挖了第一號豎井,而附近的高島,則出現了由佐賀藩與英國商人格拉巴共同經營的煤礦。1890年,覬覦端島煤炭的三菱集團出資10萬日元購買了端島的開採權,開始建礦,並在1895年開挖第二號豎井,這是日本最初採用西式近代方法採礦。到1925年,共開挖了4個豎井,而二號豎井始終是主力礦井。今天,豎井口上留下一些鋼筋水泥建築的框架,而且已經損壞。表面上完全看不出,當年這些豎井在地下由橫向和斜向10條坑道連接,在海底形成縱橫交錯的坑道網,最深處居然在海平面下1000多米。隨著機器大工業革命在日本的開展,煤炭需求進一步大漲讓端島進入了自己的黃金時代。至1916年,這裡年產煤炭已達15萬噸,6.3公頃的小島上住著工人3000餘名,擁擠不堪。

三菱集團決定讓這座島嶼垂直發展。1916年端島迎來了日本歷史上第一座大型混凝土建築——一棟9層高的混凝土公寓。一層有郵局、商店、理髮店等服務設施,地下還有浴池。直到20世紀60年代,這裡的居民生活水平在日本也屬於高的。 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有6萬朝鮮勞工被要求在這7個地方「強制勞動」。其中,環境最惡劣的正是軍艦島,有600名朝鮮工人被迫在煤礦深井下工作,許多死於礦難或過勞死。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