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精神來源於魯迅早期的文章《阿Q正傳》,講述的是民國時期一個生活在社會底層的,長期遭受壓迫、排擠、遭受普通人民和地主的欺壓的一個連土地都沒有的流浪漢。他非常的貧窮,窮到連一件衣服都沒有,甚至也沒有人知道他叫什麼,他也沒有可以居住的地方,但是最可悲的不是他的這些物質上的匱乏給他帶來的困苦,也不是遭人壓迫帶來的心理創傷,而是他對這一切毫不在意。

他的精神已經在這個喫人的社會的壓迫下變得不再正常、變得扭曲。他對一切都毫不在意,沒有工作、沒有衣服、沒有住所、甚至沒有食物和遭人毆打諷刺,這一切雖然發生在他的身上,但是他卻從來都不在乎,甚至還會為此洋洋得意。不管他處在一個怎樣的境遇裏,他都要自我安慰一番,覺得自己是一個勝利者。

因此,阿Q精神的內涵就是指的阿Q這種精神勝利法,從來都不會面對現實,不肯奮發圖強做出改變,只知道自欺欺人、自我安慰,在自己營造的虛假的、徒然的、從未存在的美好世界裡沉淪。阿Q精神就是那些遭受生活打擊而又無法、不想通過自己的奮鬥努力來打破現狀,改變自己生活環境,只能一味生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用來給予自己精神上的安慰的那批人,這類人在魯迅時期有,是那些沒有醒悟沒有崛起的麻木的中國人,在現代也有具有阿Q精神的自欺欺人的人。

指導專家:龐吉成,主治醫師,淄博市婦幼保健院心理科。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中級心理治療師,擅長焦慮障礙、抑鬱障礙、睡眠障礙、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礙的治療和康復。

覺得本文有用,歡迎點贊或推薦給朋友,並關注【醫聯媒體】。


阿Q精神」簡單的說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精神

學者概括為:就是阿Q的自嘲、自解,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使用精神勝利法進行自我安慰,或者即刻忘卻。

所謂阿Q精神,究竟是怎樣呢?

它的主要特點,一句話說來,就是精神勝利法。精神勝利法是阿Q精神的基本的東西,也是特有的東西。自然阿Q性格還是如一般實際存在的人物一樣相當複雜的;然而阿Q之所以成為典型,則是精神勝利法通過種種條件的突出而具體的表現。他的自尊自負與自輕固然是精神勝利法的主要的表現條件,他的排斥異端與「投降」革命也是精神勝利法的一個相關因素,至於怒目而視的怒目主義和「在肚子裏暗暗咒罵」的腹誹政策,更是精神勝利法的最主要的現象了

來源

魯迅 在《阿Q 正傳》小說中塑造的 阿Q的形象,把這個人物的精神勝利法稱之為阿Q精神。

阿Q精神具體表現為健忘和他的精神勝利法等等。魯迅先生正是通過對阿Q精神勝利法的淋漓盡致的描繪,表明這種普遍在於"國人魂靈"中的精神病症怎樣麻木。阿Q非常窮,窮得只剩一條褲,甚至連姓名都沒有。但是,他的可悲卻主要還不在物質生活條件的被剝奪,而在於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他被壓在未莊生活的最底層,什麼人都能欺負他,可他卻並不在乎,常常好像還很得意。這事的關鍵,是他有一種獨特的精神勝利法,分明捱了打,他卻想:「這是兒子打老子」。阿Q精神,又叫精神勝利法。它來自魯迅1921年在《晨報》副刊上發表的中篇小說《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的形象。阿Q已經成為一個專有名詞被世人所運用。阿Q是一個橫遭壓迫、備受屈辱的僱農流浪漢,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自己安慰自己,都自以為是「勝利者」。阿Q性格中最為鮮明的特徵,便是精神勝利法。關於阿Q精神,學術界有很多權威論述過。黃修已教授在《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中稱這種病態特徵是精神勝利病,其中有一段非常透徹又簡明的論述:「這就是他的自欺欺人、自嘲、自解、而又妄自尊大、自我陶醉等種種表現。簡言之,是在失敗與屈辱面前,不敢正視現實,而使用虛假的勝利來在精神上實行自我安慰,自我麻醉,或者即刻忘卻。例如,他捱了人家的打,便用『兒子打老子』來安慰自己,並自認為是勝利了。由於這種精神的支配,並永在屈辱中苟活。他的一生就是一部受盡屈辱的血淚史。直到最後糊裡糊塗地被殺,纔在二十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的呼喊中,完成了最後一次精神勝利。」「阿Q精神」通常是被那些需要勝利而又無法得到勝利的人用來維持自己精神上的平衡的一種藥方,也可以稱為一種自欺欺人的騙術,常常表現在走向沒落的統治階級的精神狀態中 。不只是中國有,其他國家也有。從人類思想的普遍性來講,被統治階級要受統治階級思想的影響。

阿Q精神在當今社會的表現。比如當前,有些人看見別人超過自己時就說:「他算什麼,我比他好多了。」這不是見先進就學,而是自我滿足,不求進取,又敵視別人進步。這其實是阿Q精神在現實中一種很普遍的表現。

主要表現

自尊

阿Q精神的第一個特點是「自尊」。阿Q他沒有家,住在土穀祠裏,沒有固定的職業,只給人家做短工,人們忙碌的時候才記起他,便把他忘記了。然而,阿Q卻很自尊,「所有未莊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裡」,甚至趙太爺兒子進了學,他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為「我的兒子將比他闊綽得多」。阿Q甚至瞧不起城裡人,認為城裡人把「長凳」叫成「條凳」。欺弱怕強阿Q最喜歡與人吵嘴打架,但必估量對手,口吶的他便罵,氣力小的他便打。他尋釁跟王鬍子打架,打輸了,他便說君子動口不動手;他估量小D瘦小打不過他,罵小D是「畜生」,小D讓著他,他卻不依不饒,進而動手抓小D的辮子;對毫無抵抗力的小尼姑動手動腳,扭住她的面頰,說「和尚動得,我動不得?」大肆輕薄。可是,當他在路上遇到「假洋鬼子」時,他脫口說了句「禿兒」,連喫了幾棍子,一點不敢反抗。善於投機阿Q本來是對革命一向「深惡而痛絕之」的,但當他看到「未莊的一羣鳥男女(在革命到來之際)的慌張的神情」時,便想:「革命也好罷,革這夥媽媽的命,太可惡!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黨了。」阿Q革命的目的,不過是為了他自己的利益,「我要什麼就是什麼,我喜歡誰就是誰」。於是他想到了元寶、洋錢、錢家的桌椅;想到了復仇,把和自己打過架的小D、王鬍子連同侮辱過自己的趙太爺、秀才和假洋鬼子統統殺掉;他想起了趙司晨的妹子、假洋鬼子的老婆、秀才娘子和吳媽,拿不定主意究竟要誰。當他的「革命」要求一為假洋鬼子所拒斥,便想到衙門裡去告他謀反的罪名,好讓他滿門抄斬。精神勝利法阿Q精神的特點是「精神勝利法」。阿Q與人家打架喫了虧,心裡就想:「我總算被兒子打了,現在世界真不像樣,兒子居然打起老子來了。」於是他心滿意足。當他被關進牢房時,他便「以為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有時要抓進抓出」;當他被拉去殺頭時,他便「覺得人生天地之間,大約本來也未免要殺頭的」。所以,阿Q「永遠是得意的」。

上個世紀,人們通常以為阿Q是一種愚昧無知的代言詞,其實不然,老百姓在那種抬不起頭的時代,地位低下,沒有文化,又無法想到更好可以安慰自己的是內心感情的辭彙,只能用一句自我安慰的說法,「兒子打老子」,來平衡自己內心的感情,雖然阿q在大家的眼中看起來有點傻裡傻氣,但至少他心態是好的。所以阿q精神在現代的人嚴重就是一種自我安慰的精神。


精神勝利法,本來讓人家打了,轉念一想這是孫子把爺爺打了,由怒變樂了!最後像他這樣瘋瘋癲癲的人,竟然被抓成革命黨判了死刑,臨刑前需要他在自已名子劃個圈圈,即認可的意思,他?起時考慮如何要把這個圈圈畫的像個樣子,不能讓人家笑話了!這就是阿Q精神!


只有浮誇的社會剝削的民族才會產生阿Q精神,當諷刺某一個人的時候先要想想這個社會給人民帶來了什麼?周樹人不是地主階級能有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麼?他要是底層我估計比阿Q都不如。看問題看面不要看一個點


首先感謝邀請,其次我也不知道這是什麼。


自我安慰。阿q精神有他的兩面性,但這與魯迅先生剛直的性格衝突,因而主要表現出負能量。事實上,當人身處逆境/困境而不得其解時,或選擇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或選擇自我紓解壓力自我調節,也不失為一種可以接受的處理方式,而不是非得「寧為玉碎」


悟著耳朵偷鈴鐺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