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敢向康熙叫板的瓦剌人,最後在新疆昭蘇縣被打敗滅亡

時勢造英雄,一點不假。康熙九年(1670),巴圖爾琿臺吉之子、準噶爾汗僧格被其同父異母兄車臣和卓特巴巴圖爾暗殺。次年,僧格胞弟、年僅二十七歲的噶爾丹自西藏返回準噶爾。他也是王族,卻還有一個頭銜——活佛。

宗教頭銜在草原上很受羨慕和崇拜,同時,那也是一種地位的象徵。他回到準噶爾時,由於政變者未能控制準噶爾屬衆,“僧格的部衆,遊牧的和兀魯思的卡爾梅克人向各牧區和兀魯思奔逃得一個不剩”。尤其是僧格的舊屬,“僧格遇害,部落有逃,而結聚者百十騎,屯大磧東,未知所附”。 這時噶爾丹出現了。在一些貴族的支持下,他奪得了準噶爾部統治權。

爲了顯示衆人選他“沒有選錯人”,康熙十五年(1676),葛爾丹攻打併俘獲其叔父楚琥布烏巴什及其第五子羅卜藏額琳沁,殺其長子巴噶班第。次年擊敗和碩特部首領鄂齊爾圖汗。三年後,達賴五世賜予他“博碩克圖汗”封號。噶爾丹要求清廷承認他的博碩克圖汗封號。之後又侵入吐魯番、哈密、肅州。康熙十九年(1680),噶爾丹佔領喀什噶爾、葉爾羌,執伊思瑪伊爾汗,以白山派首領阿帕克和卓爲南疆統治者。隨後兵鋒直指青海邊界,但因清軍把守嚴密,噶爾丹逗留幾日後撤兵。

從以上史實可以看出,噶爾丹返回準噶爾後,最關注的是準噶爾內訌和近邊的同族同宗部落的情況。他在短時期內就順利解決了內訌,並贏得了部衆的擁護,十年間擴張建立起了一個佔據天山南北廣大地域的準噶爾汗國。

歷史給予了他一個“顯擺”的機會。爲在政治上尋求中原王朝的支持,噶爾丹上臺的第二年(1672),就遣使向清朝政府上疏,請求朝廷批准他繼承其兄僧格之位。康熙皇帝批准了噶爾丹的請求,還特派大臣持敕書前往慰勉。康熙二十三年(1684)九月,噶爾丹派古爾班珠率領三千人的使團人員,仍然聲稱“我並無自外於中華皇帝”,從而騙取朝廷的信任。但隨着剪除政敵、兼併擴張的接連得手,噶爾丹的野心與日俱增。同年(1684),喀爾喀蒙古內部發生紛爭,出現動亂,中部的土謝圖部和西部的札薩克圖部爆發武裝衝突,給噶爾丹以可乘之機。

康熙二十七年(1688),噶爾丹以土謝圖部殺其使者爲藉口,親自率軍三萬,兵分三路從伊犁出發,越過阿爾泰山和愛杭山(今蒙古國境內),襲擊喀爾喀蒙古部落。喀爾喀腹背受敵,損失慘重,被迫撤向內蒙古,到達長城附近。清政府一面向喀爾喀蒙古提供生活用品,劃定內蒙古科爾沁地區暫時做他們的牧場;一面責令噶爾丹停止進攻喀爾喀,並歸還侵佔的牧地、虜獲的人口和牲畜。噶爾丹卻置之不理,與清政府公然對抗,使康熙皇帝極爲震怒。

康熙二十九年(1690)六月,噶爾丹藉口追擊喀爾喀蒙古,率軍兩萬深入漠南,對清朝產生直接威脅。八月,噶爾丹進佔烏蘭布通(今內蒙古昭烏達盟的克什克騰南旗),距離北京只有三百多公里。噶爾丹遣使清朝,提出要求與康熙平分中國,南北分治。康熙大怒,決定親征噶爾丹。清軍在烏蘭布通攻破噶爾丹的“駝城”,噶爾丹敗逃往科布多(今蒙古國境內)。康熙三十四年(1695)八月,噶爾丹又組織人馬捲土重來,以三萬大軍沿克魯倫河東下,進逼北京。康熙再次親征,在昭莫多(今蒙古烏蘭巴托東南)大敗噶爾丹軍,噶爾丹再次兵敗出逃。但噶爾丹依舊盤踞在蒙古高原北部,繼續收羅人馬,伺機反撲。

一個敢向康熙叫板的瓦剌人,最後在新疆昭蘇縣被打敗滅亡

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康熙第三次親征,追剿噶爾丹殘部,並令僧格之子策妄阿拉布坦派軍防阿爾泰山,以截斷噶爾丹的退路。噶爾丹敗逃俄國,但沙俄見他已無利用價值,拒不接納。噶爾丹衆叛親離,氣急交加,遂暴病而亡。對於這個傢伙的死因,歷史衆說紛紜,有記載是服毒自盡,也有記載是死於性交過渡引發的猝死(既腹上死,俗稱馬上風),也有記載說是死於重性病毒性性病。有記載說當康熙皇帝得知葛爾丹的死訊之時,正在黃河大堤上視察的康熙當即就跪到在黃河大堤上,拜天謝地,無比慶幸。

噶爾丹失敗了,徹底地失敗了。這固然與噶爾丹在政治上樹敵過多,軍事上孤軍深入等一系列決策上的失誤,以及他與之爭鬥的對手康熙皇帝和清王朝過於強大有關。最可悲的是噶爾丹與俄國交往的政治、外交實踐的失敗。噶爾丹本想借俄國力量達到自己與清王朝抗爭的目的,但卻被俄國利用,反成了俄國與清朝政府討價還價的籌碼。最終被俄國拋棄時,噶爾丹已與清軍正面相撞,勢不可收,成爲過河卒子,無路可退。當然,噶爾丹的失敗,從根本上說,他的行動違背了我國多民族國家走向統一與鞏固的歷史潮流,到頭來不免走上覆滅的道路。從這一意義上說,噶爾丹又是一個悲劇性的歷史人物。

噶爾丹敗亡之後,策妄阿拉布坦在伊犁稱準噶爾汗,並派使到北京請安納貢。爲增強自己的經濟實力,策妄阿拉布坦除重視傳統的畜牧業之外,還提倡發展農業和手工業,拜城等南疆各地從中獲益。康熙五十四年(1715),由於歸屬清朝的哈密地區統治者阻截準噶爾商隊到內地貿易,策妄阿拉布坦派兵2 000攻掠哈密。爲避免戰爭升級,殃及周圍百姓,清政府從中調解糾紛。但策妄阿拉布坦卻一意孤行,拒絕了清朝的調解,從此與清朝的關係僵持下來。

康熙五十六年(1717)冬,策妄阿拉布坦不顧清朝的告誡,派軍六千餘人侵襲西藏,殺死西藏汗(達賴喇嘛),禍及青藏高原。次年(1718)清軍入藏,準噶爾軍戰敗後退出西藏。雍正五年(1727),策妄阿拉布坦死,之後由其子噶爾丹策零繼位。他執政後一如其父,繼續執行對外擴張政策。乾隆十年(1745),噶爾丹策零死後,汗國逐漸混亂,危及西域地區的安定。乾隆二十年(1755)二月,清軍分多路進攻準噶爾,準噶爾各部紛紛向清軍投降。五月,清軍佔領伊犁,準噶爾汗達瓦齊勢單力薄,無力抵抗,只得落荒而逃。

爲紀念此役勝利,清政府在昭蘇縣格登山上樹立了“平定準噶爾勒銘格登山碑”,乾隆皇帝還親自撰寫了碑文。達瓦齊翻越天山逃到烏什,被烏什伯克霍集斯擒獲,押解北京。達瓦齊表示歸順清朝,乾隆皇帝不僅赦免了他的罪行,還封他爲親王,賜其居住在北京城內。自此,準噶爾汗國滅亡。

一個敢向康熙叫板的瓦剌人,最後在新疆昭蘇縣被打敗滅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