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鈈核」是什麼?在電影中的應用是否科學?與它的哪些性質有關?

比方說我記得電影開頭有用「鈹條」測「鈈核」真偽,這是什麼原理?


最不合理的難道不是拿這玩意做出了500萬噸級的核彈嗎?

一個核目測重量不超過2公斤(單手可以輕鬆托起而且沒有明顯的下沉),然後一個爆炸裝置就500萬噸級的核彈了?

黑科技都沒這麼黑的啊……

別說五百萬噸級了,五萬噸級都沒這麼小的尺寸啊……

現在核彈里比較先進的比如W88,爆炸當量47.5萬噸級,總重量360千克,核裝葯比這幾個鈈核多幾倍,取出來估計把阿湯哥壓死都沒問題。

10萬噸級的W76,重量是164.4千克,哪怕是B61這種核炸彈也三百多公斤呢……

按照這幾個鈈核的重量來看,能做出千噸級的小型核彈就不錯了,這種玩意即使在這地方爆炸也不是難以遏制的。

而且能搞出這麼小氫彈的核技術專家(這種超小型核彈已經可以裝在巡航導彈上了)居然是無政府主義者,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全球有這種技術的國家也就四個(英國和美國共享),超小型氫彈技術這種天頂星級的科技……

講真不如把這玩意設置成臟彈比較合理一些,同樣污染環境,製造難度低(至少對於恐怖分子而言難度確實比核彈小多了),且造成污染也不小,唯一缺點就是最後沒辦法拿核爆炸來唬人了,但這我覺得是個小問題。


謝邀,因為沒看電影,而且對核武器了解有限,我簡單寫一點。

鈈239,是三種主要裂變同位素之一(其他兩種是鈾233和鈾235),可用於核彈製作和反應堆燃料。其衰變方式為α衰變,能量為5.517MeV,對於這個能量的α粒子,拿手裡會受到輻射,但是因為其無法穿透皮膚,無法造成更大的傷害(除非放射源進入人體),因此,拿一下還是不用擔心的。

鈹,除鋰外最輕的金屬,因其原子核質量小,所以是很好的中子慢化材料,再加上其氧化物耐高溫、強度高,可作反應堆的反射層,同理,在核彈周圍包一層鈹也能起到與反應堆反射層一樣的效果。鈹也可作為中子源使用,鈹9受到高能α粒子的轟擊產生碳12並放出一個中子( _4^9Be+_2^4He
ightarrow_6^{12}C+_0^1n ),產生的中子與鈈239反應發生裂變,產生熒光,我認為電影中的用鈹檢測鈈的真偽就是這個原理。另外,因為產生裂變的部位在核彈外部,且每塊核原料本身未達臨界質量,會有大量新生成的中子逃逸,使 k_{eff}<1 ,避免了核爆的發生。


α衰變一層紙就能擋下來只要不吃下去問題不大,問題不在這裡

而是這一顆球毛估估30公斤了怎麼在他們手裡和塑料球一樣


沒事,電影中唯一的大殺器是編劇。

編劇不讓他們死,他們就是把核原料當飯吃都沒事。

好萊塢很喜歡玩兒高科技梗,但是我個人感覺,除了極少數諸如《星際穿越》的電影之外,製作團隊的科學素養基本都是不存在的,和微信朋友圈養生軟文的水平旗鼓相當。


這個就是一個說法而已

火星救援里馬大萌抱著那麼大個鈈電池都沒事兒

不過其實你更應該問的是一個那麼大的鉛球他們拿起來和泡沫似的是什麼原理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