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於政策的傾斜及技術的迭代升級,純電動車已經被越來越多消費者所接受和喜愛。可以預期,中國乃至全球汽車市場的發展方向已經逐漸轉移到以純電動車爲代表的新能源車之上。

  隨着純電動車產品逐漸增多,其產品的宣傳也逐漸變得重要,無論是從技術普及的角度還是從產品力傳播的角度看,純電動車的宣傳已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所關注。其中,“專屬平臺”成爲了純電動車領域的一個熱詞,它就如燃油車的底盤技術一樣,是整輛純電動車的“骨架”與“內核”,所以無論是車企自身還是消費者都把“專屬平臺”視爲一輛優秀純電動車的重要指標。

  但稍稍對汽車有研究的消費者都會知道,在如今的新能源車市場上,絕大多數純電動車其實都是從傳統燃油車改制而來的,我們習慣稱爲“油改電”車型。油改電車型在性能、續航等數據上雖然也有不錯的表現,但整體表現天然遜於純電專屬平臺車型。由於“專屬平臺”已成爲吸引眼球的關鍵詞,圍繞是不是專屬平臺“出身”的話題,業內還經常出現質疑和爭論。

  例如,最近業內就有質疑:吉利幾何A雖然自稱“專屬平臺”產品,實質是在A級車型帝豪GL的傳統燃油車架構上改制而來的,因爲兩車的軸距同爲2700mm,而這個底盤技術已經是十年前的出品。

  當然,僅憑命名類似、軸距相同就斷定幾何A不是專屬平臺,這個結論不一定準確,論據也不夠充足,具體真相如何還有待調查。

  但這些質疑與爭論卻給人們另一種思考。那就是:爲何純電專屬平臺如此有魅力,以至於車企都願意宣傳自己的產品來自“專屬平臺”?

  答案只有一個,就是車企都知道“專屬平臺”的諸多優勢,也懂得這是主導消費者選車的關鍵。所以寧願冒着各種風險,對外宣傳也用上“專屬平臺”一詞。

  那究竟“專屬平臺”對於一輛純電動車而言,重要性在哪裏?技術優勢又是如何展現出來的?消費者又能通過怎樣的方式簡單地分辨呢?

  只有專屬平臺才能發揮出純電動車的極致性能

  對於“專屬平臺”概念,大家最早聽聞應該是源於特斯拉Model S,其驚豔全球的智能化及高性能,打開了大家對純電動車的全新認知。而在國內,廣汽新能源算是“專屬平臺”的堅定支持者,因爲從首款純電產品GE3開始,到剛於3月1日預售的Aion S,全是基於“專屬平臺”打造的產品,而在多場廣汽新能源發佈會上,其總經理古惠南也多次表示:“只有專屬平臺才能發揮出純電動車的極致性能。”

  所以接下來,以Aion S爲例,給大家詳細解釋一下“專屬平臺”究竟厲害在哪。

  更大空間

  傳統燃油車的前車艙是爲發動機和變速箱等部件而設計的,而純電動車根本就沒有這些部件,但由於燃油車的底盤結構不能爲之改變,所以“油改電”車型其實浪費了大量的前艙空間。而最爲重要的電池包則只能“將就”地、不規則地裝載在整車底盤的中後段。這樣做最明顯也最容易被消費者感知的就是車內空間被擠壓。所以很多“油改電”車型的後排地臺都特別高,坐墊不能支撐大腿,乘坐起來有“小板凳”的不適感;此外,“油改電”車型一般都沒有備胎,因爲備胎的位置都已經用來搭載電池包了。

  本人蔘加了Aion S的預售會,親身體驗過其內部空間,也深入瞭解過其“專屬平臺”的架構。簡單而言,就是以電池+“三合一”電驅爲中心進行整車設計,所以電池包就像一整片平板那樣規整的佈置在底盤中部,完全不佔用座艙空間。而其全球首次搭載的“三合一”電驅則是把電機、電控及減速器整備在一起,體積相對減少了15%,重量相對減輕20%,這爲打造更大的乘員空間提供了進一步的支持。此外,專屬平臺由於無需考慮發動機及變速箱等大部件的安放問題,所以前後懸可以做得更短,這是與傳統燃油車完全不同的設計理念。

  Aion S的設計融入了“鯨空間”理念,通過將A柱位置前移、C柱位置後移實現了更大的內部空間。Aion S的軸距是2750mm,達到中高級車的標準,以小編180cm的身高坐於Aion S的後排,腿部空間超過2拳,頭部空間超過1拳,在“專屬平臺”的技術支持下,其車內空間體驗直接超越了市場上絕大部分的B級轎車。此外,Aion S還保留了備胎,這也再一次證明其“專屬平臺”的出身,小編也建議消費者以是否裝備有備胎作爲分別“專屬平臺”與“油改電”的一個標準。

  更長續航

  “專屬平臺”技術確保了電池包造型更緊湊,整車輕量化程度更高,因而能搭載更大容量的電池包,也能通過輕量化降低整車的電耗水平。而Aion S顯然兼顧了兩大方向的考量,在全球範圍內首次使用了最新一代“811”高性能電池,電池包容量達到58.8kWh,電池系統能量密度高達170kWh/kg,再結合其百公里12.9kWh的超低電耗,成爲了目前中國品牌唯一綜合續航里程達到510km的車型,60km/h等速續航里程更是高達630km。與其預售價接近的吉利幾何A,根據《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推薦車型目錄》(2019年第一批)顯示,目前登上目錄的幾何A綜合續航里程爲410公里。

  更高安全

  前面說過專屬平臺就是以電池爲中心對整車進行設計的,則其中也包括了車體安全的設計考量。同樣以Aion S爲例,其電池包規整地安置於車輛底盤中部,前後均留有足夠的碰撞緩衝區域,應對碰撞意外更有保障。同時也帶來整車更低的重心,加上規整的電池包讓整車配重均勻,因此提升了車輛的操控性,主動安全性也得到了質的提升。

  反觀“油改電”車型,因爲電池包不規整,見縫插針的安放會導致整車的配重不均;加上大多電池包都被安放在車尾位置,萬一遇到追尾事故,這安全隱患還是相當大的。

  更強性能

  得益於“專屬平臺”的大空間及更大容量電池包的支持,Aion S可以搭載大功率電機,因此性能可圈可點。而在這點上,基於“專屬平臺”打造的特斯拉顯然更有發言權,其每款產品的加速性能都做到領跑同級,這也是“專屬平臺”吸引消費者選擇的原因——畢竟誰都希望自己的座駕能富有駕駛激情。但在這點上,“油改電”車型則難以達到這一高度了。

  “專屬平臺”爲何成了“奢侈品”?

  說了這麼多“專屬平臺”的優勢,相信大家在選購純電動車時都已經心裏有數了。但相信會有不少消費者想問,既然“專屬平臺”如此優秀,爲何只有少數幾家車企在使用?

  原因之一絕對是成本問題。畢竟從0出發,正向研發一個全新的整車平臺是需要花費很大研發成本的,對於任何一家車企而言都是一個不可小看的數字,因此“拿來主義”在這時便發揮了作用,直接“油改電”不但省錢,還省時。畢竟新能源補貼政策一直在變,整體趨勢是降補貼。車企快速地拿“油改電”車型來搶佔市場,賺取補貼,對於營運角度而言並沒有錯。

  但“油改電”的泛濫也必將導致“專屬平臺”技術發展受阻,嚴重阻礙中國車企變道超車的希望。所以說,願意真正潛心研發“專屬平臺”的車企絕對應該受到尊重,他們都是爲了給中國消費者提供更優質產品而不惜成本的。而從另一方向思考,能掌握“專屬平臺”技術的車企都是真正掌握造車“核心科技”的車企,他們所生產的產品必定在品質、質量、體驗等全方面超越“油改電”車型。所以作爲一位精明的新能源準車主,你一定知道該怎樣選擇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