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不仅是姚屠夫,还被康熙称之为「能言鸟」,但是被康熙「陷害」入狱后,三个月没有一个人和他说话,而且又被索额图人称之为「官怪人」,但又说他不同凡响,这到底是为何呢?

康熙的这句话源于民间的另外一句谚语:

少了张屠夫,也不吃浑毛猪。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少了姓张的这个屠夫,大家也不能吃带有猪毛的猪肉,不能吃没有去毛的整猪。

此处浑解释为满或者全的意思。

那么康熙把此谚语改为少了姚屠夫,就得吃连毛猪到底为何解呢?

其实康熙说此话纯属赌气,没有姚启圣他还真得吃连毛猪。 那么这个姚启圣到底何德何能?

前言:

姚启圣一度被周培公举荐,而周培公曾替康熙立下了不世之功,一生只给康熙举荐了两个人:

一是图海,和周培公一起破察哈尔叛军,灭吴三桂等三藩,功不可没,

二是汉人姚启圣,所以康熙对周培公深信不疑,自然也把姚启圣看成当世圣人。

那么姚启圣到底有何能?

又为什么被康熙故意「陷害」入狱三个月又无人敢和他说话呢?

又为什么被三眼索相索额图称之为怪人呢?

第一:康熙之所以称其为能言鸟是因为姚启圣明知太监李德全是皇宫内奴,还故意假装不知,而且将其痛打一顿,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姚启圣首先被功臣周培公推荐,其次康熙又从索额图口中了解这个人的为官之道后,派内侍太监李德全前去盛京把姚启圣请到京城来帮助收复台湾。

太监李德全以权某私,纵马伤人,还鞭策了九品司厩姚启圣,官不论大小都是朝廷命官,而且姚启圣能被称之为屠夫,自然也不是能忍之辈。

在太监李德全到三里河马场之后,被姚启圣以身为官差,仗势亲欺民,闹市纵马,扰乱治安,踢上百姓,按照大清律杖责二十,另外鞭策朝廷命官,依大清律杖责三十,李德全终为自己的狗仗人势的付出了代价。

最后康熙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其入狱,且降旨三个月不许任何人与他讲话,否则割舌头惩罚。

第二:三眼索相索额图之所以说姚启圣是个怪人是因为别人做官是越做越大,而姚启圣做官则是越做越小,最后被顺治帝降旨,永不录用。

顺治二年,姚启圣高居福建巡抚重职,早年在郑成功收台之时,有资助粮草之功;

顺治六年,因对朝廷的制闽的方略不满意,抗旨不执,被降职为藩司一职,戴罪任职;

顺治九年,多次和上司政见不一,被贬为道台一职;

顺治十三年,因酗酒渎职,被贬为知县一职; 顺治十六年,不知何罪被贬为漠河军中为朝廷效力;

康熙五年,姚启圣再次被降职裁撤,到盛京盛京郊区一个马场任职九品司厩;

姚启圣把大清的各级官职是一级没落下,都当了个遍,能屡屡犯错,逐级被裁撤而没有被杀,这不是人才又是什么呢?

但因姚启圣屡次无视朝廷法律法规,最后被顺治帝降旨永不录用。

所以三眼索相称他为官怪,可以说是恰如其分,没有再没有任何一个词语能形容的了姚启圣这个人的为人和为官之道了。

但是康熙先礼后宾之后还是将姚启圣收人收心,其心甘情愿为康熙收复台湾,在姚启圣和海霹雳施琅的强强联合之下,一举收复台湾。

历史揭秘:

正史上任施琅为大将军,姚启圣负责平台政治方略,两人文武双全,最终收复台湾。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文/追溯历史传奇


康熙是化用了民间的俗话「少了张屠夫,就得吃带毛猪」,意思是少了你姚启圣,我就不信我康熙收不回台湾来!这句台词可见千古一帝康熙的霸气,同时也可见姚启圣这个人倔强不屈的秉性和独一无二的才干。

话说回来,康熙如果不启用姚屠夫,没准他还就得吃带毛猪。纵观整个康熙王朝,如果不是姚启圣,这台湾没准还真收不回来!

姚启圣画像

那这个姚启圣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撇开七分虚三分实的《康熙王朝》,我们来看一看真实的姚启圣。

姚启圣早年任侠尚义,一副侠肝义胆,天不怕地不怕。顺治初年,清兵已占领大半个中国。姚启圣天生一副硬骨头,本不打算做个降清的顺民。偏偏通州有个土豪看姚启圣不顺眼,找茬仗势欺辱他。姚启圣一怒之下,投降清朝,不久因为才干超群,被委任为通州知州。一上任,姚启圣第一件事就是快刀斩了那个土豪,弃官闯江湖去了。游走到萧山,遇见两个兵痞子抢掠一个良家妇女。姚启圣假装上前好语相劝,趁势夺了俩当兵的刀剑,咔嚓两下子结果了俩狗娘养的,并把解救下来的妇女送还其家。

别人找媳妇都是找漂亮温柔的,姚启圣不是。他是看重何氏力大无穷,举几百斤重的石臼轻若无物。姚启圣一见钟情,就娶为夫人。果然,他的儿子姚仪继承了父母勇猛强健的基因,力大能开强弓硬弩,一箭射穿百步之外的四层木札,是一员虎将。

姚启圣是一条好汉,但可不是胸无点墨的鲁莽武夫。相反,他满腹诗书。康熙二年(1663年),姚启圣在八旗乡试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前任知县因财政亏空数万而被下狱,姚启圣代为偿还。不久后因擅自开放海禁,私自和外国人做生意,被弹劾罢官。

后来,福建的耿精忠跟随吴三桂反了。本是庶民的姚启圣带领儿子,自筹资金,招募乡勇,加入了朝廷的平叛大军。真是奇才一枚!既能运筹帷幄,又可冲锋陷阵;即可口吐莲花,又能下笔千言,所到之处,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叛乱平息,姚启圣一路高升,坐到了福建总督的高位上,下一步收复台湾,姚启圣将青史留名了。

姚启圣绝对是奇人怪才。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请自己的战略部署,提出以「剿抚并用」的方式,一边攻取收复失地,一边招抚敌方不坚定的盟军将领。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设置「修来馆」,以高官厚禄招降郑经部属,先后有陈士恺、郑奇烈、朱天贵等名将携所属官兵近五万人投诚,可谓成效显著。同时姚启圣奏请朝廷委派重臣专职水师提督, 重视水师事务。康熙于是调拨万人从江浙选战船百余艘,从湖广拨发新式西洋火炮,大为增强福建水师的力量。

姚启圣初战告捷收复金厦后,上书恳请沿海诸岛终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复因连年征战、清廷「迁界禁海」政策而遭受严重破坏的地方经济,保护了百姓的利益,发展了福建经济。

最关键的是,姚启圣与大学士李光地,慧眼保举施琅出任福建水师提督,为收复台湾挑选了一名不二人选。

施琅雕像

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收复台湾的战役中,姚启圣、姚启圣的妹夫黄锡衮、黄锡衮的妹夫施琅三人以姻亲关系并肩作战,是功劳最大的三个人,尤其是姚启圣当功推第一。但施琅率军攻入台湾后,抢先数日将捷报奏报康熙,康熙大喜封施琅为靖海侯。但没有姚启圣前期的准备与铺垫,施琅不会轻易取得这场胜利。而实际劳苦功高的姚启圣,却不见嘉奖,返还福州不久就在病痛中,郁郁而终。

真是为奇人怪才姚启圣叫屈——假若没有姚启圣,康熙没准还真吃不上褪了毛的猪!

姚启圣墓


《康熙王朝》中,康熙说的这个姚屠夫则是姚启圣,一个有才但却固执到家的老头。

在平定三番后,台湾郑经则由疥癣之患演变为心腹大患,而康熙也想通过收付台湾,完成中国的大一统来向全天下尤其是前明的遗老遗少表明,康熙不必朱元璋差,大清已远胜大明。

在郑经屡次侵犯内地后,康熙启用姚启圣为福建总督,负责平台事宜的前期工作。姚启圣一方面提出了「迁界禁海」,将台湾困死,饿死。另一方面诱降施琅,从内部瓦解台湾的实力。这几招确实对台湾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所以台湾方面与大清请求议和,康熙则派出了明珠为钦差大臣与台湾议和。因姚启圣多次反对议和,遭到明珠等人的排挤,后遭康熙罢免。

之后明珠赴台商议归顺之事,遭到了台湾的囚禁。随后来得意返还大清,但是这个事件让康熙很是难堪。此时,康熙才想起姚启圣的平台计策的可取之处,才有感而发「少了姚屠夫,就得吃连毛猪」。

姚启圣在颁布迁界禁海后,祖坟都被当地百姓挖了三次,依然坚持此项政策。因为他意识到,要想让台湾真正的归降,必须让台湾认识到以一隅敌全国之力是多么的不自量力。而他诱降施琅,一方面瓦解了台湾的实力,另一方面提高了大清水师的实力,为以后的无力功台提供了良好的军事基础。姚启圣将「刻薄」完美的体现在了平台政策上。

康熙不亏是千古一帝,在意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坚决的承认错误并重新启用姚启圣。


 姚启圣(1624~1683年),字熙止,号忧庵,浙江会稽县(今浙江绍兴市)人,隶汉军镶红旗,是清朝康熙年间政治家、军事家,收复台湾的决定性人物之一。在《康熙王朝》中,姚启圣是个非常古怪,有意思的人,借用剧中索额图的话来说,别人的官是越做越大,而他的官却是越做越小,就是因为他个性偏执,不事权贵,与官场风气不和,最后落的在三里河马场任九品司厩的下场。而在康熙说这句话之前,发生了点小插曲,就是康熙派遣近侍前去寻找姚启圣,却在路上偶遇姚启圣,还起了冲突,最后在三里河马场被姚启圣打了回来,伤了康熙的颜面。在那时,康熙才刚下决心要收服台湾,自以为台湾不过是弹丸之地,而大清地大物博,国力雄厚,假以时日必定可以收复台湾(直到大阿哥兵败,施琅夜袭福建和浙江沿海时才知道,要想收复台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所以此时的康熙既不知道姚启圣的才能如何,又因姚启圣傲慢无礼,无视天子尊严,康熙根本无意启用姚启圣来总览收服台湾的事务,才会说出「朕就不信了,少了要屠夫,就要吃连毛猪」的话来。

 


这是康熙收复台湾前一段,说的是姚启圣


这句话是效仿了民间的俗语「离了张屠夫,还吃不了猪肉了」。

用在此时,是康熙与姚启圣置气。虽然姚启圣有才,但是康熙也不愿让对方觉得自己离不开他,一直想端著做领导的架子。因此说这话也是不信大清没有比姚启圣更合适的人,想挖掘新的人才


这是雍正王朝里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