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帶量採購雖然已經揭曉,但部分市場觀點認為沒有觸及服務改革。不過,醫保帶量採購對於以醫保為主要收入的民營醫療機構事實上將產生很大的擠壓,民營醫療機構急需轉型。

自從全國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以來,民營醫療的藥品加成並沒有取消,其價格優勢已經消失,很多地區的民營醫院和診所的住院和門診均次費用都已經超過了公立醫院。無論是簡單的配藥,還是住院等主要醫療行為的決策都受到實際開支的影響。

比如,康華醫院2017年的均次門診費用為347元,超出當地5家公立綜合醫院的平均值227元達53%,住院均次費用更是超過公立三甲平均的16%。仁康醫院作為一家二級醫院,也超出當地主要的12家公立醫院的平均均次醫療費用,門診超出41%,住院超出22%。

隨著醫保開展帶量採購,公立醫院的部分藥品價格出現斷崖式下跌。正如之前我們分析的那樣,醫保帶量採購更多的是為了醫保支付價的形成做準備。而國家醫保局相關負責人在接受採訪時也強調了「二是出臺支付標準政策。明確醫保對同一通用名不同商品名的藥品,按相同支付標準支付的操作細則及過渡期政策,引導參保人合理用藥。」這已經明確了醫保支付價的推出只是時間問題。

雖然醫保支付價的推出還有一個過渡期,但由於藥品費用仍然佔據了醫療開支較高的比例,在實施醫保帶量採購之後,公立醫院的均次費用也將再次出現明顯的下降。面對公立醫院在藥品上的價格優勢,民營醫療機構不能再依賴於傳統的藥品收入來發展,否則將面臨很大的客戶流失。

從已經實施醫保支付價的福建來看,民營基層醫療機構受衝擊最大。由於基層醫療機構以開藥為主,營收手段較為單一,公立的基層醫療機構還有補貼,民營則主要依靠藥品收入,而且主要是慢病用藥等普葯。在醫保支付價實施之後,民營基層醫療即面臨藥品利潤的銳減。如果不接受醫保支付價,用戶銳減,營收無法維繫。

而對民營醫院來說,雖然可以通過檢查、手術、住院等服務性收入來對沖藥品收入的下降,但隨著醫保整體改革的啟動,未來對檢查和手術的費用控制壓力將加強。特別是為了針對高值耗材和部分用量大的器械展開可能的以量換價,這將在市場上整體壓低相關產品的價格,進一步壓低醫院可能的收入和利潤。如何有效控制成本並加大服務性收入的提升至為關鍵,如果還是是依靠藥品和器械等產品收入來保證利潤,民營醫療將面臨很大的危機。

因此,民營醫療需要從依賴藥品轉向更多的依靠服務。但是,現有醫保支付的服務性收入並不高,這制約了民營醫療的高利潤,未來可能很難再現現有經營者已經習慣的兩位數的利潤。民營醫療機構未來也可能轉向中高端,但整體市場相對狹窄,很難獲得大發展。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