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练习」、「练琴」、「练武功」

还记得我高中时戏曲(练功夫)老师说过:

「一天不练功,自己会知道」

「二天不练功,别人已知道」

「三天不练功,大家都知道」

「四天不练功,把自己当垃圾倒」(这句是我加的…)

短短四句便道出了「功夫」这种东西就是不断的练练练练练练练……

关于任何的知识技术问题,我归纳为两种,一种是「理解型」,第二种是「熟练型」,理解型简单说就是”懂了就懂了”,比如老师教你1+1=2,这种东西懂了就懂了,不太需要透过重复操作来提升技术。熟练型好比绑鞋带,第一次妈妈教你步骤,你虽然”懂了”,但速度非常慢,所以必须常常练习,直到有一天你连鞋子都不用看就绑可以得很好。

弹吉他属于哪一类?当然是第二种,看到这很多人会跟我说”天赋”巴拉巴拉的…,关于天才论,”在一万小时的神奇威力”书里有详细的研究。即便是音乐界公认的天才莫札特也需要疯狂的练习,如果你跟他一样6岁前就练了3500小时的乐器,你绝对不会相差他太远,但多数人做不到,所以就用一句”天赋异禀”给不努力的自己台阶下(对~我就是做不到那个~跪)

书里有一项很有趣的研究,作者长期追踪”提琴手”的生涯,把成就分成3等类:

「独奏家」(可以在交响乐团Solo,拍全身假掰海报那种等级)

「伴奏者」(不能Solo无法拍全身照,帮独奏家伴奏的等级)

「音乐教师」(进不了交响乐团,只能教学陪练那种等级)

这三组人从小的学习过程几乎没有差别,资源师资都相当,但有个明显差异,研究追踪至20岁时,独奏家的累积时数已达到1万小时,伴奏者差不多是8千小时,音乐教师约4千小时…。(所以为何我不是Steve vai,而是音乐老师,懂了吧XD)

王家卫导演一语道尽功夫的真谛,「功夫即时间」,我不否认世界上有天才,你叫一个台大人跟一个木工比数学成就,当然是台大人赢,数学需要强大的”理解”,但一个台大人如果只用理解去锻炼木工技能,那绝对是输惨了…

教学实务上,我的感受更强烈,笨蛋跟天才我看多了,一个聪明的孩子学吉他大概只有半年的优势(一开始的理解阶段),再笨的人只要肯努力半年后大家水平差不了多少,而且我还要告诉你一个事实,在这行最后会获得成就的,通常不是靠天分,是努力,为何?就是一个龟兔赛跑的概念。「没有天才冠军,只有努力冠军」

既然我们知道练习的重要性了,那第二个误区就是「Do the right thing(做对的事情)跟Do the thing right(把事情做对)」。一万小时的练习是做对的事情,无庸置疑,但绝对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效率使用这一万个小时(十大不可不知练习乐器的要诀),懂得诀窍,事半功倍,那就是把事情做对。这边我分享个人认为最重要的几个观念给予参考…可以让你这一万小时更有意义。

一、先找到方法

学习新技巧分成3个阶段,一技巧理解(天才这里很快)>二肌肉记忆练习(熟练)>三运用。第一步当然是先知道方法,和弦怎么按最省力、姿势怎么摆最轻松、指板怎么跑才顺、每种风格节奏的重点在哪、不同和弦怎么运用不同音阶…所有的专业知识都有它的眉角,你可以找书、上网查资料、问前辈、找老师…。
但我可以告诉你,很多人认为在这资讯发达的年代,网路上什么都可以自学,但正因为资讯繁复,错误百出,才更显得”专业老师”的重要性,他可以帮你去芜存菁,明辨是非,这阶段是你最该花钱的阶段。

二、避免错误肌肉记忆

为何我说一万小时是个误区,教学实务上,最怕遇到错误肌肉记忆”太深刻”的学生,错误的姿势、错误的运指、错误的观念、错误的理解…这种人比初学者还难教。因为身体(脑袋也是)是个很神奇的东西,一开始植入的程式(观念,身体记忆)是最难消除的,它会影响所有后面运作的观念…
如果用错误的方法自学,就很容易堕入错误的肌肉记忆,到时候你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更大。比如打鼓,你要记得正确的声音,并且每一次都要尽量达到那样的音色,如此重复练习(肌肉记忆阶段)才有意义,不然你练了一千次也等于没练,最后还是花一堆时间砍掉重练。所以任何的技术、观念,最好在第一个阶段就厘清。


三、知道错在哪里

「在解决问题前,要先知道问题在哪?」这跟第二点意思一样,要知道你练习哪里出了问题,才不会堕入错误的肌肉记忆。比如对节拍器,它就是一个客观的老师,绝对不会失准,所有的练习,最好都对著它,这样你才知道哪一个音弹错位置了。音准也是,练习唱歌,要知道哪个音没有到,就必须借助乐器对照。那如果你自己无法察觉呢?就是找一个人在旁边盯著,盯著盯著你节奏感音感就会提升,最后也能自己练习。(其实现在很多科技工具能帮助你,花点心思研究一下)

四、一次解决一个问题,一个课题、一个区块

练习是漫长的折磨,其实很多人放弃不是技术问题,是心理问题,所以”练”前面加了一个”磨”字,磨著磨著就跑去滑手机了…。「切割」永远是练习最好的信心导师,几乎所有音乐上的问题都是”太大块”,所以才要分段,一首歌,一个段落,一个小节,甚至一个音,而且这样比较有成就感(这很重要)…
如果你永远没耐心一个一个音对付,那就会放弃,如果你学著不要一次看一首歌,一段一段练,有天就会突然发现可以弹完整首歌,然后你又会发现练歌的速度一直在提升。

五、稳定规律

人的脑袋与身体设计很有趣,你如果两天没吃饭,不可能一次吃六餐,但却可以分散六餐在两天吃,因为吸收是有限的,所有练习都一样,没有稳定而规律的排程,过于集中边际效益就会持续递减,效率就会下降。常常很多学生平日不练,上课前狂练5小时,还是弹不好,但每天弹半小时就可以练得很好…这跟运动、念书的观念都共通。

六、让脑袋呼吸

有时候太专注执著反而会练不好,脑袋需要呼吸,换感觉…知名速弹高手小林信一也说过,有时候疯狂卡关,尝试去做点别的事,过阵子再回来弹,就顺了。台湾摇滚之王伍佰也讲,看书可以让你吉他弹得更好…其实这些观念都跟上帝写给人类的程式设定有关,人本来就是需要”呼吸”的生物,过头,就是适得其反,揠苗助长,就是歪七扭八。
有时候我常常在观察很多音乐大师的访谈、生活…你会发现一样的共通点,他们会运动,有些做瑜珈皮拉提斯、有些慢跑重训、有些游泳登山…他们很少只涉猎一种艺术,有的喜欢看画、涂鸦、有的研究电影、写小说...就算只专注在音乐上,偶而也玩玩其他乐器,不会只狂练自己的东西,或是多接触自己不擅长的曲风。所以你要保持一万小时的专注,就必须搭配更多的空间呼吸,就跟一首好歌一样,音符中间要有休止符。





[本日Metal语录]
练习就像每天自己寂寞且孤独打著手枪,当你打了1万小时…上了台自然就是性爱高手。
(请参照~世界纪录尻王之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