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朵妈陪娃(ID:duomapeiwa)

《羁押》,一部残忍到......令人发指的电影。

它是今年奥斯卡提名的最佳短片,片长只有30分钟,不是恐怖片,却比恐怖片更让人不寒而栗。

影片改编自真实故事——1993年发生在英国利物浦的一起儿童凶杀案。

2岁小孩被两名未满11岁的小孩,带到了一处铁轨处,各种虐待,扒光裤子、用石头砸、用电池塞身体里,最后孩子不堪虐待死了,他俩又将孩子的头埋在碎石里,身体横躺在铁轨上,然后俩人悄悄离开了,后来列车将孩子的身体残忍的碾压成了两截。

影片中并没有用直观的镜头交代2岁的James被虐待至死的过程,然而简单的一句叙述,已令人望而生畏,头皮发麻。

“细节令人发指,无法在法庭播放,

陪审团扣留了四盘磁带,从未公开”

(由于该影片,未经受害者母亲的同意就被拍成影片,引起了受害者母亲的痛苦回忆,正在被申诉取消奥斯卡的提名。)

//

是什么让孩子变成了恶魔?

//

影片有在夸大现实吗?

不!导演考虑到对两位小演员的影响,还刻意“美化”了“凶手”!在审讯的过程中,演员情绪的奔溃引起了观众的同情,但真实的情况是:两位凶手在刑满出狱以后,依旧过着乱性交、杀人的生活,丝毫没有悔意!

你很难想象,10岁的孩子怎么会做出如此令人发指的杀害行为?

当罗伯特一脸平静的问,那个被他们折磨致死,并且扔在铁轨上的孩子

是不是不会再复活了?

朵妈全身不寒而栗!

一个才10岁的孩子,对死亡的无知和麻木,让他面对自己的残忍行径,毫无悔意和恐惧!!!

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任何人都会变成没有底线的恶魔!

在新闻报道中,我们看到过很多对生命漠视的儿童、青少年会做出的傻事、错事。

2019年3月18日,江苏建湖县13岁学生用菜刀将母亲杀害;

2018年9月,河南鲁山县检察院调解了一起初二学生强奸17岁女性的案件,双方签订和解协议书,男性不承担刑事责任;

2012年,一名13岁的女孩肢解同窗,因未满14岁,依法不追究刑事责任。

去年,在知乎上,一个熊孩子就因为想看孕妇摔倒会不会流产,就不顾孕妇和胎儿的安全去实施行动,还毫无愧疚,一个尊重生命的孩子能干得出来吗?

死是生的相对状态,不知死亡,便对生命便没有了敬畏。

懂得死亡的人,更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怀着虔诚的心珍惜和爱护自己和身边的每一个人;反之,就会对生命产生漠视践踏,麻木不仁,对自己对他人的生命视若草芥,更容易践踏法律人权。

//

死亡教育的禁忌,何时能打破?

//

越来越多的儿童、青少年因为一点小事,像被没收手机、没完成作业等就跳楼自杀的孩子,还有杀人后说“我杀的是我的妈,又不是别人”的未成年罪犯,这些孩子面对的不仅是德育教育的缺失,更有对生命的冷漠。

白岩松曾说过:

“中国人讨论死亡的时候简直就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日常生活中,春节和重大节日不能说“死”字,买房不买带“4”的楼层,老人家去菜市场买菜,都不会买到数量“4”…

(遇“4”除名的电梯按钮)

大人总是想着把孩子和死亡隔开,以为这就是对孩子的保护。有亲人去世了,但父母通常不会第一时间告诉孩子,而是等个很多天,甚至直到瞒不住了才会告诉孩子。

但在美国,死亡教育从幼儿园就开始了。更确切地说,绝大多数美国家长是将“死亡”视为一种“情感知识”存入孩子的“知识库”。

他们会开展一个生命发展形态的科学项目,孩子们会养一种动物来配合这个科学项目。

当他们精心照料的小动物过世了,老师就带孩子为宠物办“葬礼”,跟孩子们讨论什么是“死亡”,让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感受,并告诉孩子:

“小动物生前给你们带来了很多快乐,所以,他离开后,你们应该感激并肯定它曾经存在的价值。”

由此帮助孩子认识到生命的珍贵和脆弱。

正如乔布斯所说,我们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孩子知道生的可贵。

今年的两会提案中,人大代表提出了#建议全民开展死亡教育#,引发了全民的关注和思考。

或者越来越多冰冷的数字,能让越来越多的国人重视“死亡教育”。

//

我们该如何和孩子讨论“死亡”?

//

不敬畏死亡的人,生活变得没有了节制。

罗伯特和乔恩本身的生活状态,就拥有非常强的破坏欲

他们在购物中心偷东西、随处拆开包装,各种破坏,被愤怒的店员拎着领子扔了出去。

乔恩把一个塑料模型从高处扔了下来。那个玩偶应声落地的瞬间,他们露出了诡异的笑容

在面对面对警察的审讯时,两个拥有天使脸庞的孩子,各种谎言、推脱罪责、相互甩锅、扮可怜。

懂得敬畏死亡,让孩子好好“生”。所以,我们该如何和孩子讨论死亡?

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家长自己要正视死亡,保持一个中立开放的态度。还是那个根本:你言传身教的样子,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6岁以下的孩子,我建议,孩子的死亡教育最重要的是做到以下两点:

1

若是孩子问起,我们坦诚讨论。

不要刻意避开这个话题,欲盖弥彰,当孩子主动提出时,就和孩子坦诚地谈论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于死亡的理解程度是不一样的,对于孩子的“死亡教育”,要根据年龄来分龄实施。

3岁以内的宝宝,他们对死亡没有特别深的概念,所以,要借用身边的动物、植物来让孩子理解死亡。

如果宝宝的宠物死了,可以跟宝宝来描述:“小猫死了,它就静静的不动,不会再跳到你怀里,也不能喵喵喵的叫了。”

我们的表达是温和的、平静的,一般不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情绪压力,也不会对死亡产生特别恐惧的联想。

3岁以上的孩子,带孩子去科技馆或者寻找相关的绘本读物、影片来从科学的角度解释死亡,尽量保持自然的语气,让孩子理解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

关于死亡和生命的儿童启蒙绘本,朵妈推荐《爷爷变成了幽灵》、《活了10000次的猫》、《当死神遇见鸭子》,让孩子理解生命的轮回,这三本绘本都是极好的!

同时我们要告诉他,死亡是很危险的事情,并做好安全教育,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2

你自以为的好心,带来了更多的伤害

很多人考虑到孩子的接受程度,会欺骗孩子,比如说“他就是睡着了”“他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这样其实反而让孩子心里留下一个期待或者遗憾,永远想要去弥补。

不要欺骗,告诉他,任何人都会离开,包括爸爸妈妈,这是一种自然的生命状态,接受它。

在节目《爸爸去哪儿3》里,夏克立对女儿夏天的死亡教育堪称范本。

他跟女儿说狗狗年纪大了,活得并不开心。在女儿问狗狗去了哪里的时候,没有回避而是直接告诉她:狗狗去世了,有一天爸爸也会离开。

在女儿无法接受时告诉她,人到了年纪都会去天堂,那里很漂亮,人们会回到最开心的年纪。

夏天听了之后变得没那么难过了,也就慢慢地接受了狗狗去世的事实。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讲述死亡,适当地给他们安全感,孩子才能慢慢接受死亡,学会正视死亡、尊重生命、快乐生活。

清明节,就要来了,若是孩子问你:

“姥爷去哪里呢?”

你可以告诉他:

“姥爷离开了我们,去世了,他再也不能够回来看我们了,我们会非常想念他,但是当我们想他的时候他还活在我们的记忆里面。”

本文转自公众号朵妈陪娃(ID:duomapeiwa),专注于0-7岁孩子的高质量陪娃,为1000万新手妈妈提供1500+以上干货游戏。

关注“妈宝帮帮帮”,回复关键词,获取更多资源:

1、回复“小雨”:免费获取小雨麻的辅食全记录,158道精品食谱。

2、回复“牛津”:免费获取《牛津阅读树》全16级323本绘本+音频。

3、回复“汪汪队”:免费获取《汪汪队立大功》英文版。

4、回复“宫崎骏”:免费获取宫崎骏12部经典电影。

5、回复“巴菲特”:免费获取《巴菲特神秘俱乐部》英文原版动画片资源,巴菲特亲自配音,比尔·盖茨客串配音,适合对4岁+的孩子进行英语启蒙和财商教育。

6、回复“汉字动画”:免费获取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经典动画片《三十六个字》资源,让孩子边看动画边学汉字,寓教于乐,通俗易懂。

7、回复“辅食”:免费领取香港卫生署6-24个月辅食添加攻略,对妈妈们常见的辅食问题进行了解答+18道闷烧杯食谱!

8、回复“亲密育儿”:免费学习西尔斯博士的“亲密育儿法”,在美国畅销数十年不衰,美国妈妈几乎人手一本。

9、回复“乐高”:免费领取乐高玩法、乐高图纸、3-8岁电子教材等乐高资料。

10、回复“粉红猪”:免费领取Peppa Pig粉红猪小妹英文版动画(第1~4季全集)、动画绘本、Mp3等资料。

11、回复“法布尔”:免费领取充满趣味的科普有声读物《法布尔昆虫记》

12、回复“巧虎”:免费领取《乐智小天地》巧虎大礼包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