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标字是清末五种拉丁式切音字方案中较为成熟的一种,为刘孟扬所创制,其部分字母的选用深刻影响了后世诸多拉丁化方案的设计,可说是清末切音字运动中不可忽视的一套方案。

作者生平

刘孟扬(1877-1943),字伯年,天津人,刘清扬之兄。他秀才出身,是清末争取「预备立宪」的著名地方人士。1902年《大公报》创立,他受聘为主笔,其间曾发起成立「公益天足社」,宣传废除缠足陋俗。1905年在天津创办《白话报》,曾发文抨击袁世凯,有《天津拳匪变乱纪事》等著作。后转入政界,曾任直隶省磁县、永年县知事、天津县知事等职务。

他在1900年就开始研究切音字方案,起初用的就是拉丁字母,没有成功,后来使用和日本假名相似的方案,即所谓《天籁痕》。但这个方案后来没有出版。之后改变主意,重新采用拉丁字母。最后于1908年出版了《中国音标字书》。

基本拼写法

中国音标字拼写北京官话。

方案设置了主音、复主音、半主半仆音、仆音和副仆音等概念。简而言之主音、复主音相当于韵母,半主半仆音相当于可自成音节的韵母;仆音相当于声母,副仆音相当于带介音的声母。之所以布置得如此麻烦,盖音刘孟扬囿于切音的概念,必一主一仆相切成音,而不使用介音的概念。

主音、复主音、半主半仆音
仆音和副仆音

声调韵符

此外的一些规则是:

  • 调号(韵符)写在最末主音字母之上。
  • g?(ㄓ)x(ㄔ)s?(ㄕ)后的空韵作 -z,t?(ㄗ)c(ㄘ)s(ㄙ)后的空韵作 -oi.
  • z(ㄖ),不接空韵,可独用。
  • 耶字等独用时直接拼作 y,不拼作 iy。
  • 儿化音接-r。
  • 二音节以上名词,音节间使用短横连接。
  • 可使用同上符号「〃」表示代替重叠字。

但是我们稍加整理就可看出,音标字方案和十年后的正式发布的国音字母(注音符号)有著整齐地对应(见下对照表),虽然所用概念不同,但是音节的划分,调号的标识可以明显看出一脉相承的思路。足见刘孟扬的前瞻性。

该方案有数个鲜明的特点:

  • 首次使用 b, d, g 表示清不送气音 /p/, /t/, /k/。该设计为后世国语罗马字,拉丁化新文字及后来的汉语拼音方案所承袭。
  • 弃用之前明末以来拉丁方案的数字标调,使用附加符号表示声调,为后世注音符号和汉语拼音方案所因袭。
  • 完全使用二十六基本拉丁字母及附加符号,不新造字母,亦不颠倒原基本字母。
  • 部分字母选用十分奇诡,如ㄢ、ㄤ两韵不使用韵尾区别而使用主母音(an, en)区别,空韵使用 oi,十分地反直觉。而ㄥ使用on标注亦匪夷所思;至于ㄑ和ㄔ使用 x 表记, 顾诸全球,向所未见。

注音符号声韵和中国音标字字母对照

注音符号声母与中国音标字字母对照
注音符号韵母与中国音标字字母对照

例子

注意此例中 s 和 g? 后所接空韵的拼法的不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