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非常善於攻心,李秀成本性傾向於優柔寡斷,不像石達開、陳玉成那般嫉惡如仇。如此一來,在曾國藩似是而非的引誘下,李秀成誤以為曾國藩宅心仁厚,自己給出了有價值的東西後曾國藩會給他不錯的待遇。當然了,在淪落為階下囚的情況下,李秀成感到寥落並有求生欲是人的基本天性,畢竟人世間沒有幾個人可以做到石達開、陳玉成、林鳳祥、李開芳等人那般堅韌無比。曾國藩在與太平軍鬥爭的過程中,經歷了數次生死關頭,他斷然不會輕易放過任何一個太平天國的將領,而且也沒有現象表明曾國藩是宅心仁厚的大儒。在政治鬥爭中,曾國藩更老辣。為了斬草除根,消除後患,對於李秀成這樣的優秀將領,無論是清朝還是太平天國重用必將獨當一面。誰也不能保證,如果李秀成在清廷中擔任要職、執掌大權,不會拿舊日的宿敵開刀。往深一點想,李秀成即使歸順清廷,也不敢保證他以後會不會反目叛變。所以從清廷和曾國藩的角度看,留下李秀成的幾率其實是非常渺茫的!


這是一部懸疑片。曾國藩有必須隱瞞的東西。

神祕的審訊後,曾國藩改變主意,決定儘快就地正法

在曾國藩得到李秀成被俘的消息後,非常興奮。立刻前往南京審訊李秀成,同時,上奏朝廷,到底是把李秀成押到京城,還是就地正法,請朝廷指示。

在審訊李秀成後,當天他的日記中就寫道:「偽忠王曾親訊一次,擬即在此正法」。一次審訊後,他就下定決心,就地正法,不解押到京師了。

那麼,這次審訊,到底發生了什麼呢?

流行的版本是,李秀成勸曾國藩自立。他願意輔佐曾國藩推翻滿清。

可是,這些主要都來自一些小說和野史的猜測。真實的審訊,進行得十分祕密,在場的都是曾家兄弟及親信,具體聊了什麼,並沒有說法。

但是,毫無疑問的是,正是這次交流的內容,打消了曾國藩將李秀成呈到北京的想法。

在審訊中,李秀成究竟說了什麼,才使得曾國藩改變主意,決定就地正法呢

刪減近半的《自述》

隨後,李秀成又洋洋灑灑寫了十萬字的自述。這份自述成了太平天國歷史研究的主要材料。在目前已經留存的內容中,既總結了太平軍這些年的得失,也提到了招降太平軍餘部的建議,甚至,還提到大清今後主要對手是洋人,應該採購火炮抵禦洋人的注意事項。

遺憾的是,這份彙集了李秀成最後心血《自述》,終究沒有得到全面的留存。

曾國藩以李秀成自述文理多有不通為由,在手抄給朝廷的版本中,多有修改。這個版本,就連當時的人都覺得不全。因此,一度流行了幾十個版本的《自述》。

1963年,曾國藩的後人將家藏的《自述》原稿交給了臺灣世界書局出版。

可是,這份原稿,也明顯被刪減過了!

這份原稿版本,字數為33000多字。

《曾國藩日記》和《趙烈文日記》,都稱李秀成自述有五、六萬字,李秀成在《自述》中,也三次提到所寫大致字數。

太平天國歷史研究的權威歷史學家羅爾綱考證,原稿至少有兩處被撕毀,且原稿並無結尾。

曾國藩究竟想要隱藏什麼信息呢?

曾國藩雖學識出眾,小心更改,依然留下篡改線索,令人遐想無窮

李秀成應該是勸曾國藩自立

曾國藩究竟有什麼必須要隱瞞的東西呢?

雖然原稿已被篡改得撲朔迷離,但個人分析,認為李秀成是勸曾國藩自立。

李秀成是太平天國晚期的主要領導人,甚至可以說,在洪秀全死後,他是最後的實際領導人。

這個級別的人物,要給條活路,在大清的體系中,曾國藩是說不上話的。

所以,有關李秀成卑躬屈膝向曾國藩求饒的說法不足為信。李秀成智商並不低,曾國藩有沒有權利饒恕他,他不會不清楚!要求饒,你得跟西太后去說呀!而所謂《自述》的口吻,通篇都是對著曾國藩說的。所以,秀成以《自述》求饒的說法,我不認同。

李秀成在文中提到「如能活命」要幫助曾國藩招降舊部,甚至以後助剿捻軍等等。足以見到,李秀成是假定曾國藩願意自立的前提下的。

因此,我認為,刪掉的內容,應該是在頌揚曾國藩之餘,說明形勢,試圖說服曾國藩造反。

可是,如果曾國藩無意造反呢?李秀成真的到了京師,說明形勢,又或者離間君臣,對於此時如履薄冰的曾國藩來說,是極其危險的。

此時,許多湘軍將領都勸曾國藩自立,李秀成極可能也有此意。

所謂太平天國寶藏的說法,我認為似乎可以排除。

李秀成雖然後期在太平天國位高權重,但畢竟是外臣。

相比之下,幼天王洪天貴福、幹王洪仁軒及洪仁達這些洪秀全更親近的人物,應該更可能知道所謂的「天朝聖庫之謎」,可是,這些人大清朝廷並沒有表現出要親自審問「聖庫之謎」的興趣,紛紛就地正法。

要問太平天國寶藏,應該主要去問那些姓洪的王。

至於忌憚李秀成揭穿湘軍謊報戰功的說法,似乎也不成立。從中期的李昭壽到韋俊,再到後期諸王,太平軍投降的將領不止一兩個。況且,曾國藩在天京之戰之前,與主要在蘇杭活動的李秀成對陣並不多,需要隱瞞的「謊報戰功」既或有之,也並不多。而且,大清被揭穿的「謊報戰功」早已見怪不怪。曾國藩大功已成,少許「謊報戰功」的事情並不致命,不至於為此冒險未得朝廷答覆就就地正法李秀成。

李秀成最後時刻,反覆感激曾國藩

李秀成在寫完《自述》後,當天就被斬殺。臨刑前,反覆說他感激曾國藩,恩情來世再報等等。

我認為原因有兩個:

1、曾國藩畢竟給了李秀成時間和環境,讓他得以把自己的經歷和總結,留存下來;

2、像李秀成這個級別的人,應該是凌遲。可是,曾國藩不但沒有凌遲處死他,而且,還配以棺木,給了他最後的尊重。

因此,我認為李秀成對於活命,並不報以什麼希望。

如果曾國藩願意自立,一起接著和滿清幹!

如果曾國藩選擇效忠大清,各為其主,不含私怨。

不過,他依然想盡最後的努力,爭取繼續反清的事業吧。

曾國藩雖敬重李秀成,但是,他終究選擇了快刀斬亂麻。

因此,我認為曾國藩急殺李秀成,是希望隱瞞掉一些至關重要的,致命的信息。這致命的信息,極有可能是李秀成勸其自立。

也許李秀成是希望像姜維一樣,說服鍾會一起繼續造反,爭取新的希望吧。

可是,曾國藩畢竟不是鍾會,此時敏感、如履薄冰,卻又熟讀歷史的他,選擇了快刀斬亂麻。


1864年7月19日,曾國荃率領湘軍攻克南京,忠王李秀成率領一千多名太平軍掩護幼天王,從清軍炸開的城牆缺口處逃脫。為了能讓幼天王脫離危險,李秀成將自己的戰馬讓給了他,而他自己則在逃跑過程中被俘。

李秀成被押進清軍的大營,曾國荃一看到這個昔日的對手,恨的牙齒咯咯響,不由分說先讓人割下李秀成胳膊幾塊肉,殺殺他的威風,沒想到李秀成一聲不吭,坦然自若,大有關雲長刮骨療毒之遺風,氣急敗壞的曾國荃抓起桌上墜子,撲向李秀成,向他身上猛扎一通,頓時血流如注。李秀成怒喝道:」兩軍交戰,各忠其主,難免死傷,和至於如此」。曾國荃知道自己不擅自處置李秀成,便把他交給曾國藩。

曾國藩見到李秀成後,也非常喫驚,這個曾經讓湘軍喫盡苦頭的太平軍忠王,竟然瘦弱像一個書生。老奸巨猾的曾國藩意識到:這個外表文弱李秀成能成為太平天國後期的靈魂人物,必定有鋼鐵般的意志,任何嚴刑峻法在他身上根本起不了作用。

於是,曾國藩採取攻心為上的策略,與李秀成進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長談。這一對曾經在戰場上死對頭,經此促膝談心,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而後,李秀成聽從曾國藩之勸,開始寫供狀書,總結了太平天國如何從成功走向失敗,書中多有對曾國藩讚譽之詞。李秀成每寫一張,曾國藩都要親自過目,對李秀成一些觀點頗為讚賞,惜才愛才之心也是油然而生。就在李秀成寫完供狀的第七天晚上,曾國藩親自把他召進大帳,摒退左右,與李秀成長談達一個時辰。倆人究竟談些什麼,後人已經無從知曉。

出乎意料的是,就在第八天,在沒有得到朝廷聖旨的情況下,曾國藩擅自下令處死李秀成。並把供狀書改了以後,呈送朝廷。曾國藩為啥要急於處死李秀成呢?歷來有三種說法。

一:怕夜成夢多。李秀成是太平天國二號人物,威望很高。湘軍雖然佔領南京,但城內依然存有太平天國殘餘勢力,萬一這些人把李秀成救出去,那將後患無窮。再者,湘軍中不乏投降的太平軍,他們對被俘李秀成非常的恭敬同情,只要李秀成存在一天,這些難免會生異心。因此,只有殺掉李秀成,才能永絕後患。

二:在那晚談話中,史學家估計李秀成很可能像當年的姜維策反鍾會一樣,慫恿曾國藩反清。但曾國藩沒有鍾會之志,不但沒有接受李秀成的勸說,而且擔心一旦這話傳出去,自己是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如果把李秀成押到北京,他要想置自己於死地,那就是一句話的問題。所以 為了自保,曾國藩不等聖旨下來,先來個殺人滅口。

三:曾國藩斬殺李秀成,也是一種英雄惜英雄的提現。按照清朝的律例,謀反之人,通常要被凌遲處死。如果曾國藩將他押送北京,李秀成的命運恐怕會跟石達開一樣。所以,曾國藩就網開一面,將李秀成斬首示眾。並傳首各營後,將李秀成入殮下葬,可以說,李秀成的結局,在被俘太平軍將領中是最好的。從曾國藩對李秀成「聰慧明敏,富於謀略」的評價中,曾國藩的確很喜歡這個小自己十幾歲年輕將領,他殺李秀成也是迫不得已。

天平天國已經過去100多年,真相早就被埋進歷史的塵埃中。曾國藩為啥要急於處死李秀成,恐怕永遠沒有合情合理的答案了。


感謝邀請。1864年,曾國藩終於攻克天京,太平天國遭遇滅頂之災。混亂中,李秀成帶著幼天王出逃,為了保護幼主,李秀成把自己的寶馬讓給幼天王,讓他騎馬先走,自己卻不幸被俘。

被俘後,曾國藩起初對李秀成很禮遇,李秀成也在短短几天內就寫下了幾萬字的《自述書》來表明歸降的心意,但最後卻出人意料,曾國藩根本就沒有等待朝廷旨意就迫不及待地將李秀成處死了。這是為什麼?原因無外乎兩點。

湘軍行為不堪,曾國藩為了避嫌

我們知道,湘軍是由曾國藩一手組建的,在平定太平天國的戰鬥中起了主要作用。但是,湘軍軍紀敗壞是不爭的事實。為了彌補軍費和鼓舞士氣,一直以來,曾國藩都對湘軍的燒殺搶掠睜隻眼、閉隻眼。曾國藩也因此被人稱為「曾剃頭」、「曾屠夫」。尤其是在攻克天京城後,曾國藩之弟曾國荃和手下可是人殺了不少,更搶了個盆滿缽滿。

李秀成卻在自述書裏詳細地點明瞭太平天國的財富。他說,「天京城裡有聖庫一座,系天王的私藏,另王長兄次兄各有寶庫一座,傳說裡面有稀世珍寶」,但是曾國藩上報給朝廷的是,天京城破後連財寶的影子都沒見到。其實,財寶是大大滴有的,只不過就是被曾國荃等人瓜分了,這點曾國藩心知肚明。

但李秀成寫的這樣的文稿如果被別人看見了,肯定會惹出很多麻煩;同樣地,如果還留著李秀成,萬一讓他在別人面前泄露了此事,保不齊哪天就被貪財的慈禧知道了,那還了得!

所以,曾國藩為了避嫌,李秀成不能留。

李秀成動機不純,曾國藩為了自保

李秀成雖然表示願意降服,甚至還表示願意利用自己的聲望出面去勸降其他仍在反抗的數十萬太平軍,但是,李秀成此舉很有深意。

在《自述書》中,李秀成是這樣描述的:「罪將謝中堂大人不殺之恩,願召集大江南北數十萬舊部歸中堂統率,為光復我漢家河山效力!」這哪是投降了朝廷,分明就是想效仿當年「姜維說服鍾會造反」一樣,策反曾國藩,勸他順勢起兵滅滿清。

而我們的曾國藩卻死心塌地地效忠清朝,看到這些話當然嚇出了一身冷汗。本來湘軍就樹大招風,是遭忌的對象,如果再放任李秀成「胡說八道」,甚至再讓他去招降納叛,那麼朝廷必然會起猜忌之心,到時候百口莫辯,真要上演一出「兔死狗烹」的悲劇了。

所以,為了自保,李秀成必須死。於是,曾國藩根本就沒有等朝廷旨意,私自將《自述書》扣下,迅速地將李秀成處斬。

最後,再說幾句,曾國藩對李秀成其實還是頗為欣賞的,所以才給李秀成判了斬刑,讓他免受太多痛苦。要知道,同時期的太平天國其他將領被俘後,大多都是被折磨至死。例如李開芳、石達開、陳玉成等人,都是被凌遲處死,慘不忍睹。

而在李秀成死後,曾國藩還命人用棺材將李秀成下葬,也是很少見的。以曾國藩的性格和處境,他能為李秀成做的也僅此而已,這大概也就是曾李之間的「英雄惜英雄」吧。

原創問答不易,歡迎大家一起交流!


李秀成於1864年天京攻破後,7月19日被俘,在獄中寫完自述後,於8月7日被曾國藩殺害!曾國藩不等朝廷複審,擅自將李秀成殺害,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一是李秀成是太平天國後期著名將領,曾經對清王朝的軍隊以重創,尤其是清王朝的股肱之臣曾國藩也數次敗在其手下,令朝廷和曾國藩難堪,不殺之,以後何以立天下;二是1864年,太平天國己走向滅亡,清王朝沒有必要厚待李秀成來瓦解其它的將領,還要考慮到李秀成今後的再反叛;三是曾國藩崇尚以忠謀政,早年在危難之中,他寧可投水自盡也不願落入太平軍之手,他認為李秀成沒有骨氣,沒有骨氣之人易反覆;四是其弟曾國華在三河鎮與李秀成作戰時,被李秀成殺死。這些是李秀成被曾國藩處死的原因!


簡言之,一為徹底清剿太平天國勢力,防止死灰復燃;二為自保,封住別人嘴,博得清廷信任;三是對湘軍而言,李的存在弊多於利。


曾國藩一生以「殺人挖祖墳」見長!陰險狡詐,蛇蠍心腸。不是善良的人能想到的!留下李秀成等英雄,對曾國藩的欺上瞞下,瘋狂斂財,殘酷殺戮,是巨大威脅。一旦醜行見光,曾國藩便是萬劫不復的歷史罪人!所以沒一個逃突毒手!


知道了的太多了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