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譯自《warship2015》刊載的文章《THE NAVAL WAR IN THE ADRIATIC PART 1: 1914-1916》。


編者按:和一戰期間發生在北海、大西洋甚至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戰相比,發生在亞得裏亞海上的戰鬥很少受到關注。 Enrico Cernuschi和Vincent P. OHara打算彌補這一點,這篇文章分為兩部分,詳細描述了奧匈帝國

與法國、義大利和英國組成的同盟之間在這片狹窄水域裏的霸權爭奪戰。

英語文獻對於一戰海戰的記述主要集中在北海的戰事和德國發動的無限制潛艇戰上。但在其他地方,還有許多重要的海戰。例如,在地中海,義大利海軍在英法的協助下,對抗亞得裏亞海另一側的奧匈帝國海軍外加兩三打德國潛艇。艦隊決戰——當時所有主要海軍強國運用無畏艦部隊的基本原則,在亞得裏亞海的狹窄水域中變得毫無意義;這是一個鼓勵發明創造的戰區。亞得裏亞海上的作戰促進了魚雷艇和人操魚雷等消耗性武器的發展。在亞得裏亞海,飛機首次擊沉了潛艇,水雷戰和大型反潛屏障得到大量應用。總之,在這裡,有些東西變得有效,有些東西反而沒用。經過戰爭的嚴峻考驗,各交戰國海軍在亞得裏亞海總結出了狹小水域中的交戰原則,放在一百多年後的今天仍然適用。這可以從水面艦艇部隊在這裡巡邏、炮擊、突襲和發生的海戰中得到印證。

舞臺

地理因素決定了海戰的性質。亞得裏亞海海域

狹長,其淺水區,特別是北部海灣,有利於佈雷,以及魚雷艇和潛艇作戰。義大利一側的西海岸平直,缺乏良港。在1915年只有威尼斯(Venice)可以支持作戰艦隊;安科納(Ancon)和科西尼港(Porto Corsini)可以部署輕型艦艇;而南部的巴里(Bari)經常受到天氣影響,並且沒有軍港設施。 布林迪西(Brindisi)有一個很大的錨地,可是把這個條件優越的地點變成巡洋艦基地的工程在1913年才開始,直到戰爭結束時仍未完成。塔蘭託(Taranto)是作戰艦隊的駐地,但處在亞得裏亞海之外,艦隊在那裡無法快速介入亞得裏亞海的戰事。

東海岸的地理壞境較為複雜,有許多水灣和沿海羣島。 可是,良港依然很少。 奧匈艦隊的基地在遠北的波拉(Pola ,今克羅埃西亞沿海城市普拉),離威尼斯只有70海里。 東海岸中部的希貝尼克(Sebenico)有少量軍港設施,可以部署輕型艦艇。 僅有的另一個軍港是位於南部黑山邊境附近的卡塔羅(Cattaro,今黑山沿海城市科託爾),奧匈海軍在那裡部署了巡洋艦、驅逐艦和潛艇。 要想進入地中海的開闊水域,必須向南穿過狹窄的奧特朗託海峽。 因此,地理位置使奧匈海軍處於一種奇特的境地,就像擁有一流無畏艦部隊的公海艦隊一樣,無法前往遠海作戰。 1914年12月21日,奧匈潛艇U12號險些擊沉法國無畏艦讓·巴爾號(Jean Bart),首次證明在這一狹窄海域中投入大型戰艦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1914年12月擊傷法國艦隊旗艦讓·巴爾號的U12號潛艇。1915年8月,該艇在威尼斯附近的義大利雷區沉沒。

在一戰前的幾十年裏,義大利和奧匈帝國是盟友,兩國聯合艦隊的假想敵是法國,1909年之後是英國。然而,鑒於兩國歷史上的敵對關係,義大利和奧匈都認真考慮過兩國間爆發戰爭的可能。奧匈海軍的決策者理所當然地把1866年發生的利薩海戰當作未來海戰的模板,在那場海戰中,奧匈海軍擊敗了剛成立不久的義大利海軍。他們認為在和義大利發生戰爭後,奧匈海軍將與意海軍行艦隊決戰,奪取亞得裏亞海的制海權。並相信這場決戰會在戰爭爆發後不久發生。如果這個計劃失敗了,奧匈海軍的戰列艦除了呆在港口裡維持威懾之外,就沒有其他明確的任務了。事實上,義大利和奧匈帝國都沒有明確自己海軍的定位,都是把利薩海戰作為藍本,圍繞著一場馬漢式決戰進行海軍建設。奧匈海軍的其他任務還有保護達爾馬提亞漫長的海岸線和幹擾敵方的海上交通線。至於用艦隊支援陸軍和在地中海活動的潛艇作戰,是隨著戰事的發展催生出來的新任務。

意海軍的主要任務是封鎖波拉的奧匈戰列艦部隊,保護義大利王國的海上航運和陸軍的海上側翼,同時封鎖奧特朗託海峽,放在敵人通過。次要任務包括保護本土與阿爾巴尼亞(後來還有希臘)之間的海上交通線,以及騷擾敵人的海上交通線。 在1916年春天之後,德國潛艇變得活躍起來,遏制這些潛艇成為了另一項主要任務。

1915年,義大利作為海軍強國,擁有超過敵人的優勢,因此沒有理由在充滿水雷區、潛艇伏擊和魚雷艇夜襲等風險的北亞得裏亞海進行艦隊作戰。而在南部,卡塔羅的軍港設施有限,奧匈海軍沒法讓自己的無畏艦部隊長期駐紮在這裡。這令奧匈海軍只能在這裡進行襲擾戰,失去了在這場戰爭中從協約國手裡奪取奧特朗託海峽的控制權,進入更廣闊的地中海活動的機會。 意海軍戰略的制定者,特別是海軍參謀長保羅·陶內·迪·萊費爾(Paolo Thaon di Revel)充分認識到了這一現狀,主張使用消耗品性質的艦艇,進行大膽而又持續的作戰。 其結果便是一場複雜而漫長的遊擊戰,這通常描述為僵局,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這樣的。

原書的地圖清晰度不夠,只好拿《無畏之海》裡面的湊合一下。

演員們

1914年8月,英法簽訂了新的協定,法國海軍據此負責地中海的防務。1914年8月2日,義大利宣佈中立後,法國海軍迅速放棄了長期設想的針對義大利的進攻計劃,命令地中海艦隊只對奧匈帝國採取行動。面對突然變更的作戰計劃,法國海軍沒有做好戰鬥準備,並且缺乏執行這一行動所需的理論、基地和特定類型的軍艦。8月12日,法國向奧匈帝國宣戰,艦隊駛入亞得裏亞海,打破了奧匈海軍對黑山的封鎖,這項封鎖任務由部署在卡塔羅的舊式艦艇組成的艦隊執行。法國海軍還希望引出奧匈海軍部署在波拉的作戰艦隊,與其進行一場艦隊決戰。法國人打算在和對馬海戰差不多的交戰距離上,利用在主力艦方面壓倒性的優勢擊敗奧匈艦隊,因為法國海軍與其他地中海國家的海軍一樣,缺乏類似於英國、美國和德國海軍裝備的先進的火控系統和測距儀。

8月16日,法國艦隊和隨行的英國裝甲巡洋艦在黑山安提伐利港(Antivari,今黑山沿海城市巴爾)外,與奧匈海軍的舊式巡洋艦岑塔號(Zenta)和驅逐艦槍騎兵號(Ulan)不期而遇。最後法國戰列艦向岑塔號發射了500發炮彈,將其擊沉;槍騎兵號順利逃脫。可是,法國戰列艦正義號(一門194毫米炮)和孔多塞號(兩門240毫米炮)上的三門火炮在海戰中被毀。海戰後還有兩艘戰列艦相撞。為了發泄海戰中積怨的怒火,法國艦隊沒有救助岑塔號的落水船員,任由其被海水吞沒。

1914年10月,義大利登陸瓦羅納附近的薩贊島。

雖然這場海戰打破了奧匈海軍的封鎖,但未能引發預想的艦隊決戰。 奧匈海軍總司令安東·馮·豪斯男爵(Baron Anton von Haus)無意讓作戰艦隊前往南方,挑戰實力佔優的法國艦隊。儘管戰爭初期德國方面曾向他施壓,要他的艦隊實行「進攻」作戰,配合陸軍迅速奪取阿爾巴尼亞。德國相信這樣可以迫使希臘加入同盟國,繼而讓協約國軍艦退出愛琴海。但是豪斯認為奧匈戰艦並不能通過與佔優勢的敵人進行激烈的海戰來實現這一目標,就算打贏了也無濟於事。豪斯選擇的敵人是義大利,因為他預見到羅馬和維也納之間不可避免地會爆發戰爭,因此他在等待時機,謀劃著如何對付他的大敵。出於同樣的邏輯,法國決心不讓自己的艦隊進行任何冒險行動,選擇將其部署在遠離亞得裏亞海的馬爾他,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希臘只允許法國海軍的驅逐艦和潛艇使用愛奧尼亞海沿岸的錨地。直到1916年1月,法國佔領了科孚島(Corfu),才把該島變為了戰列艦基地。所以,自1914年9月法國戰列艦兩次炮轟卡塔羅後,奧匈與英法的海戰便只在輕型艦艇和潛艇之間進行。

奧匈海軍布設的水雷和潛艇偷襲令法國放棄了將安提伐利作為黑山和塞爾維亞戰線補給港的打算。 1915年2月24日,奧匈布設的水雷擊沉了法國驅逐艦短劍號(Dague)。4月27日,在奧特朗託海峽巡邏的法國裝甲巡洋艦萊昂·甘必大號(Léon Gambetta)成為奧匈帝國潛艇U5號犧牲品,近七百名法國船員在這場災難中喪生。同時,豪斯仍在波拉等待義大利加入戰爭。

義大利加入戰爭

1915年5月24日,義大利終於向奧匈帝國宣戰(但並未向德國宣戰),奧匈作戰艦隊幾乎傾巢而出,炮轟了安科納和其他義大利在亞得裏亞海沿岸的港口。雖然人們通常把這次行動奧匈海軍渴望艦隊決戰的證據,可事實上奧匈艦隊炮擊的目標都在意海軍駐塔蘭託無畏艦部隊的活動範圍之外,而且意海軍部署在威尼斯和布林迪西的舊式戰列艦和裝甲巡洋艦也沒有出動,因為她們沒法對抗奧匈的無畏艦。

在這場沿岸炮擊行動期間,兩艘義大利驅逐艦在巡邏時撞見了前來炮擊巴列塔港(Barletta)的赫爾戈蘭號(Helgoland)巡洋艦,發生了一場小小的遭遇戰。由於汽輪機號(Turbine)驅逐艦出現了機械問題,赫爾戈蘭號成功追上並擊沉了這艘驅逐艦。除此之外,奧匈海軍的這場大規模作戰行動沒有引發任何海戰。最後,奧匈艦隊返回基地,宣稱獲得了一次精神上的勝利,而非重大勝利。

接下來幾周裏,為了報復奧匈海軍的行動,義大利和新盟友一起炮轟亞得裏亞海對岸的信號戰、燈塔和鐵道線。戰果不大,可付出的代價卻很高昂。 6月10日,在南亞得裏亞海,奧匈潛艇的U4號布設的水雷炸沉了英國輕巡洋艦都柏林號(Dublin),這艘潛艇還在7月18日擊沉了義大利裝甲巡洋艦加里波第號(Garibaldi)。

義大利戰列艦瑪格麗塔王后號。

在這一年剩下的日子裡面,奧匈在亞得裏亞南部不僅受到協約國艦隊炮擊海岸線的困擾,還遇到了一個麻煩——義大利佔領佩拉戈薩島(Pelagosa)。按照意海軍作戰艦隊司令阿布魯齊公爵(Duke of Abruzzi)的設想,佩拉戈薩島可以作為登陸達爾馬提亞海岸中部薩比翁切洛半島(Sabbioncello Peninsula,今佩列沙茨半島)的跳板,但意陸軍拒絕為此提供所需的部隊和火炮。可以想見,這場毫無意義的行動會引發一系列小規模戰鬥,因此在奧匈為奪回該島進行了一次不成功的登陸作戰後,義大利人明智地撤離了這座沒有水源的小島。儘管如此,義大利對佩拉戈薩島的短暫佔領增加了豪斯的擔憂,他怕義大利會在自家海岸登陸。其實在整場戰爭期間,奧匈人都對此感到擔憂。至1918年10月,奧軍在卡塔羅駐紮有一個師的兵力,還在達爾馬提亞海岸各地部署了兩個步兵旅和一些零散的小部隊,後者共計60個營和800門火炮。義大利這邊也組織了10000名海岸警衛隊隊員,在各地海岸線執行類似的任務。

實際上,南亞得裏亞海發生的海戰是圍繞著義大利與巴爾幹半島之間的海上交通線進行的,而非達爾馬提亞羣島中的立足點。1915年10月,保加利亞正式向協約國宣戰,切斷了從薩洛尼卡(Salonika)通往塞爾維亞的道路。此後,黑山和阿爾巴尼亞的港口成為協約國陷入困境的巴爾幹戰線的主要補給點。這裡的海上交通線顯然是一個誘人的目標,因此奧匈海軍自1915年11月起對其進行了一系列襲擊。

義大利裝備152毫米40倍徑火炮的浮炮臺。

1915年,義大利驅逐艦不息號。
1915年,義大利驅逐艦不息號。

11月22-23日夜,赫爾戈蘭號偵察巡洋艦和六艘新銳驅逐艦一路向南掃蕩,擊沉了義大利的一艘機帆船和一艘小火輪。四艘義大利驅逐艦趕來攔截,但沒能碰上奧匈艦隊。12月5日,奧匈巡洋艦諾瓦拉號(Novara)在四艘驅逐艦和三艘雷擊艦的協助下,擊沉了一艘拖船,一艘小火輪和六艘機帆船,最後還在返回途中擊沉了法國潛艇菲涅爾號。第二天晚上,赫爾戈蘭號和六艘驅逐艦突襲杜拉佐(Durazzo,今阿爾巴尼亞沿海城市杜拉斯),擊沉了五名小帆船。這些襲擊在協約國中引發了軒然大波。義大利人甚至暫時中斷了到杜拉佐的航線,因此法國海軍把在此部署的兩個驅逐艦中隊派往薩洛尼卡執行護航任務。原本按照義大利參戰時簽署的協頂,這些法國驅逐艦應該支援意海軍作戰。

在取得了這一系列成功之後,豪斯決定派遣赫爾戈蘭號及其新銳驅逐艦支隊再次突襲杜拉佐。 12月29日黎明,奧匈艦隊抵達目的地,雖然作為這次襲擊主要目標的兩艘義大利驅逐艦不在這裡,但海上擊沉了一艘輪船和兩艘帆船。可就在奧匈艦隊躲避岸上炮臺射擊的時候,利卡號(Lika)驅逐艦觸雷沉沒,她的姊妹艦特里格拉夫號(Triglav)也被另一枚水雷重創。同行的友艦隻能拖著特里格拉夫號以六節的龜速返回基地。同時,英國、法國和義大利的軍艦正在給鍋爐生火,做出航的準備。

奧匈輕巡洋艦諾瓦拉號

7:00,英國海軍輕巡洋艦達特茅斯號(Dartmouth)和意海軍偵察巡洋艦瓜爾多號(Quarto)從布林迪西出發,五艘法國驅逐艦緊跟其後。兩小時後,意海軍巡洋艦尼諾·比克肖號(Nino Bixio)和英海軍輕巡洋艦韋茅斯號(Weymouth)在四艘義大利驅逐艦護送下,也從布林迪西起航。同時,為響應奧匈艦隊指揮官的求援,卡爾六世皇帝號(Kaiser Karl IV)裝甲巡洋艦和四艘雷擊艦從卡塔羅出發前去支援。法國驅逐艦首先和奧匈艦隊碰面,迫使奧匈人放棄了特里格拉夫號。法國人沒有窮追不捨,而是選擇幹掉了那艘註定沉沒的倒黴驅逐艦。可是,達特茅斯號和瓜爾多號依然擋在奧匈艦隊與卡塔羅之間。隨後到來的協約國軍艦把奧匈艦隊一路趕到了義大利海岸。雖然在此期間,協約國軍艦幾次命中了赫爾戈蘭號和柴佩爾號(Csepel)驅逐艦,但沒能令她們喪失戰鬥力。最後,奧匈艦隊趁著夜色成功逃離了協約國的圍堵。

奧匈岸防戰列艦維也納號

這次海戰給雙方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協約國海軍之間的協調很差,敵人成功逃跑令人沮喪。對奧匈海軍而言,他們損失了六艘最好的驅逐艦中的兩艘也是一次嚴重的打擊。

北亞得裏亞海

在北亞得裏亞海,驅逐艦和雷擊艦部隊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戰鬥。意海軍的目標是奪取這裡的主動權,因為其需要遏制敵人部署在波拉港,由四艘無畏艦、三艘前無畏艦和六艘岸防戰列艦組成的作戰艦隊。 意海軍一直擔心奧匈戰列艦可能會襲擊威尼斯或亞得裏亞沿岸的其他次要基地,因此採取了持續不斷的警戒措施。直到1918年11月,平均每晚都會有八艘驅逐艦或雷擊艦前往敵方水域巡邏或布設水雷。奧匈這邊平均每晚也會有四艘小型艦艇執行著相同的任務。總而言之,義大利為此投入了大約三十艘現代化艦艇,而另一邊則是這個數字的一半。在此情況,義大利於1915年5月25日奪取的格拉多港(Grado)的作用尤為顯著。這個小鎮很快成為了意海軍在的裏雅斯特灣的主要基地,用於部署雷擊艦和裝備遠程火炮的浮筒船,後者對於支援陸軍沿海側翼至關重要。

奧匈雷擊艦TB 83F號。這種250噸級戰艦是奧匈艦隊的主力。

1915年7月7日,偽裝成奧匈帝國U 26號的德國UB 14號潛艇(義大利直到1916年8月才對德國宣戰)擊沉了義大利新銳裝甲巡洋艦阿馬爾菲號(Amalfi)。幾天前,意海軍派遣四艘火力強大且航度較快的比薩級(Pisa)和聖喬治級(San Giorgio )裝甲巡洋艦到威尼斯支援雷擊部隊。這一舉動顯然是不明智的,因此1916年4月,剩下的三艘裝甲巡洋艦返回布林迪西,確證北亞得裏亞海的作戰只能由消耗品性質的艦艇唱主角。雙方用各自的驅逐艦和雷擊艦進行巡邏、炮擊、佈雷任務,甚至為轟炸機和飛艇導航。義大利人還計劃進行各種港口突襲行動。奧匈人更喜歡對義大利沿海城鎮進行打了就跑的炮轟,不過他們認為威尼斯擁有大量岸防炮臺、水雷區,以及不斷巡邏的雷擊艦和潛艇構成的綜合防禦體系,直接攻擊這裡實在太過困難,所以將其移出了目標之列。

難以理解的是,奧匈海軍缺乏對前線部隊的支援。意海軍北亞得裏亞海司令部專門為此在威尼斯保留了一支分艦隊。這箇舊軍艦集羣以小型前無畏艦聖邦號(Saint Bon)和埃曼努埃爾·菲利貝爾託(Emanuele Filiberto)為核心組成,此外還有更老的前無畏艦撒丁島號(Sardegna),舊式裝甲巡洋艦卡洛·阿爾貝託號(Carlo Alberto)和馬可·波羅號(Marco Polo),以及防護巡洋艦伊特魯裏亞號(Etruria)。 在戰爭開始前,這支「鐵鏽中隊」的指揮官喬萬尼·帕特里(Giovanni Patris)看到自己的戰艦太大,無法在馬拉諾(Marano)潟湖和格拉多潟湖,還有蒂馬沃河(Timavo)和塔利亞門託河(Tagliamento)河口有效作戰,決定裝備用從退役軍艦拆下來的舊式火炮武備的浮筒船和駁船。

6月11日,第一支船隊在格拉多開始行動;其由三艘浮筒船組成,每艘浮筒船配備兩門6英寸火炮,由拖船拖曳前行,還有十幾艘小火輪、摩托艇和駁船支援。雖然它們只能以三節的速度緩慢航行,但實戰證明其火力可以有效覆蓋城鎮周圍的山丘。在接下來的幾天裏,炮擊繼續進行,沒有受到奧匈海軍的威脅。雖然對面的岸防炮臺進行了反擊,但並沒有效果,因為每晚浮筒船都會偽裝並改變繫泊位置。當地的義大利陸軍部隊沒有什麼重型火炮,因而讚賞他們並不斷要求得到更多的支援。例如,在1915年10月24日,意海軍的浮筒船發射了250發炮彈,對面的岸防炮臺回應了110發炮彈;10月28日,這一數字分別為113和29; 11月4日為150和57。至1915年10月,格拉多和蒙法爾科內(Monfalcone)之間就有97門3至8英寸口徑的海軍火炮,其數量在一年內增加到了150多門。 1915年6月9日意軍佔領蒙法爾科內後,裝備遠程火炮的浮筒船定期炮擊的裏雅斯特造船廠,這些騷擾迫使奧匈人放棄了他們最重要的造船中心,只能依靠阜姆(Fiume,今克羅埃西亞港市裡耶卡)的那些設施較為落後的船廠新建和維修軍艦。

作為火力支援行動的補充,還有大批駁船和小火輪為前線作戰的部隊運送軍需品,由於這裡路況不佳,因此這是非常重要的運輸方式。 1915年,她們運送了61900噸供應品,並且沒有因為敵人活動而遭受損失,運送量在1916年增加到524956噸,次年增加到769500噸,1918年增加到1381900噸。1916年春,奧匈人也開始了類似的運送行動,在1916年和1917年運送了大約10000噸,在戰爭的最後一年裡運送了50000噸。

意陸軍也在積極行動,有時會通過突襲奪取奧匈的自行浮筒船和小火輪。例如1916年1月15日,於大霧中在伊松佐河(sonzo)上游俘獲了小火輪蒂馬沃號。其他戰利品還有奧匈的九艘小火輪和五艘大型浮筒船。意海軍把這些俘獲的船隻統統改裝成了武器浮筒船或輔助炮艇,沿前線提供有用的服務。因此,控制伊松佐河河口的沿海水域為義大利帶來了可觀的紅利。而奧匈海軍的活動依然集中在風險和軍事價值最低的沿岸炮擊上。

阿爾巴尼亞的戰爭

自1915年11月開始的塞爾維亞軍隊撤離是發生阿爾巴尼亞海域的主要海軍行動。1月27日,奧匈巡洋艦諾瓦拉號和兩艘雷擊艦前往杜拉佐。可就在途中,兩艘雷擊艦由於相撞返回基地,隨後一支由法意艦艇組成的聯合艦隊在離目的地不遠處截住了諾瓦拉號。經過短暫的交火後,諾瓦拉號向北逃去。2月6日,奧匈方面計劃襲擊一支撤離船隊,情報顯示這支船隊在杜拉佐,後來因此發生了兩次交戰。第一次,意驅逐艦布龍澤蒂號(Bronzetti)與英國輕巡洋艦韋茅斯號一起把奧匈驅逐艦頑童號(Wildfang)追到了卡塔羅。在頑童號抵達友軍岸防炮臺的掩護範圍前,她們未能把距離拉近火炮射程以內。第二次,英輕巡洋艦韋茅斯號和一艘法國驅逐艦攔截了向南航行途中的赫爾戈蘭號和六艘雷擊艦。這場行動於黃昏開始,雙方之間的距離一度拉近到7000碼,然後奧匈艦隊向北轉向。天黑後,雙方互相發動魚雷攻擊失敗,最後脫離接觸。

配備152毫米40倍徑火炮的自航式浮筒船波河號。

45艘主要來往於杜拉佐的義大利輪船,執行了202航次的撤離任務,另有25艘法國輪船(101航次)和11艘英國輪船(19航次)支援。義大利的輪船運送了112,268人,英法的輪船運送了大約70000人。護航任務三支協約國海軍共同執行,其中意海軍進行了584次任務,法國海軍進行了340次任務,另外235次任務由皇家海軍執行。在阿布魯齊公爵的指揮下,協約國終於在2月9日前完成了塞爾維亞軍隊、奧匈俘虜和許多平民的撤離工作。四個月後,六個經過整編的塞爾維亞步兵師抵達薩洛尼卡前線,有力的支援了該地作戰的協約國軍隊。

在這場撤離結束後,杜拉佐由一個義大利旅駐防。後來由於奧匈第十九軍逼近,該旅在2月26日被迫撤離。其在奧匈火炮的打擊下損失了約850人,不過奧匈海軍的水面艦艇沒有參與行動。另一方面,意海軍在撤退前一週,對杜拉佐周圍的奧匈軍隊進行了五次炮擊。1916年11月,義大利圍繞瓦羅納(Valona,今阿爾巴尼亞沿海城市發羅拉)重新集結軍隊,構築了一道新防線,雙方軍隊在此對峙。至1918年7月,阿爾巴尼亞戰線一直沒有變化。

在北亞得裏亞海,1月4日、1月17日、5月3日、5月22日、5月24日、8月11日、9月13日和11月30日意海軍與奧匈海軍在驅逐艦和雷擊艦部隊以及其他輕型艦艇之間發生了小規模海戰。這些海戰雙方都沒有取得什麼戰果,也沒有受到什麼損失。規模最小一次發生在5月22日,一艘意海軍的MAS艇在伊斯特拉海岸與一艘武裝摩托艇交戰。規模最大的一次發生在5月3日科西尼港附近,意海軍兩艘驅逐領艦和兩艘驅逐艦發現四艘奧匈驅逐艦和六艘雷擊艦,並將其追逐至對方水雷區附近,但期間只有一艘驅逐艦受了點輕傷。

在1916年繳獲並運往布林迪西的奧匈k30號水上飛機。

義大利驅逐艦陰險號上軍官的合影。1916年,這艘驅逐艦突襲南亞得裏亞海,奪取了一架奧匈水上飛機。

即便雷擊艦艇沒有在北亞得裏亞海的狹窄水域大量湧現,奧匈海軍的七艘無畏艦和前無畏艦也不太可能出動,因為協約國在布林迪西、瓦羅納、塔蘭託和科孚島部署有佔據優勢的作戰艦隊。協約國共有六艘駐紮在塔蘭託義大利無畏艦(1916年有六艘)和六艘駐紮在科孚島的法國無畏艦。至於前無畏,義大利有六艘,法國有十艘,英國還有四艘駐紮在塔蘭託。以上名單可以減去貝內代託·布林號(Benedetto Brin)前無畏艦和利奧納多·達·芬奇號(Leonardo da Vinci)無畏艦。她們分別於1915年9月27日和1916年8月2日遭奧匈破壞分子擊沉。1916年1月,阿布魯齊公爵決定把作戰艦隊縮減至五艘無畏艦和四艘維托里奧·埃曼努埃爾級(Vittorio Emanueles)前無畏艦,因為瑪格麗塔王后號(Regina Margherita)和四艘英國戰列艦實在太慢了。此外,法國海軍在艦隊行動中的配合存在問題,因為其直到1916年12月才進行聯合演習和訓練。因此,儘管協約國海軍對奧匈海軍的優勢恆定不變,但實際要比紙面上的優勢要小。

MAS6號和9號
1916年,意海軍的武裝列車。

在同一時期,意海軍進行了九次沿岸炮擊和三次港口突襲行動。維托里奧·埃曼努埃爾級高速前無畏艦經常掩護在近岸行動的巡洋艦和驅逐艦。同時,奧匈海軍在2月3日、6月23日和11月5日炮擊了義大利北部沿岸城鎮,給意方造成了微不足道的損失。在第一次炮擊期間,意海軍裝備四門4.7英寸火炮的武裝列車N.2號在數分鐘內到達,首次檢驗了保羅·陶內·迪·萊費爾在前一年構想的機動岸防系統。這是一個很好的紅利,至少在宣傳方面能讓沿海居民覺得自己並非手無寸鐵。在11月5日的炮擊中,三艘雷擊艦轟擊了聖埃爾皮迪奧阿馬雷(SantElpidio a Mare)火車站,意海軍的武裝列車及時趕來,結束了這場炮擊,並向奧匈艦艇回擊了15發4.7英寸炮彈。

杜拉佐在奧匈佔領後,成為其主要的補給港,協約國立刻開始襲擾這裡的海上交通線。義大利和法國的驅逐艦在3月14日、3月15日、6月16日、7月9日、8月2日和10月8日對這裡進行了掃蕩。這些行動大多數時候都是協約國艦隊把奧匈艦艇趕至對方海岸炮臺的掩護範圍內。不過,在8月2日的戰鬥中,協約國出動一支由一艘英輕巡洋艦、一艘義大利偵察巡洋艦、四艘義大利驅逐領艦和兩艘法國驅逐艦組成的艦隊,支援對杜拉佐港的突襲行動,結果遇到了兩艘炮擊莫爾費塔(Molfetta)返航的奧匈驅逐艦。之後自然引發了一場追逐戰,在一艘裝甲巡洋艦和兩艘雷擊艦從卡塔羅出動趕來支援前,奧匈方面只受到輕微的損傷,最後協約國艦隊調頭離去。雖然沒有造成都是損失,但這些小規模戰鬥和協約國潛艇巡邏的迫使奧匈人使用雷擊艦艇護送船隊。連續不斷的護航行動給奧匈南部艦隊和配套設施落後的卡塔羅帶來了很大的壓力。由於驅逐艦和雷擊艦的機械本來就不是為了持續工作而設計的,因此這些寶貴的艦艇需要更加頻繁的維護,並且船員開始變得疲勞。

義大利雷擊艦45PN號駛入塔蘭託。 在意海軍中,這些雷擊艦執行過各種各樣的任務,包括護航、巡邏、佈雷、掃雷以及對岸炮擊和特殊行動。

港口突襲行動

突襲敵方港口的做法由來已久。義大利人很快就採用了這個策略,以增加攻擊敵人的手段。就在進入戰爭的第一天,和風號(Zeffiro)驅逐艦就突入布索港(Porto Buso)錨地,擊沉了兩艘海關小艇,並登陸了一支48人的小部隊佔領港口。1916年5月28日夜,意海軍進行了一次更具野心的嘗試,24 OS號雷擊艦在惡劣天氣的掩護下潛入的裏雅斯特港,對著伊斯克拉號(Iskra)輪船發射了兩枚魚雷。結果魚雷在防波堤爆炸,使得義大利人相信襲擊成功。這艘雷擊艦在防波堤上開了幾個洞後便轉身離去。

6月6-7日晚,最新服役的MAS 5號和 7號,潛入有柵欄防護的杜佐拉,擊沉了奧匈輪船洛克魯姆號(Lokrum)。參與這次行動的MAS艇(MAS是義大利語Motoscafo Armato Silurante的縮寫,意為魚雷武裝快艇——譯者注)是保羅·陶內·迪·萊費爾在1914年構想的一種微型高速艦艇,用於攻擊敵方港口。雖然奧匈方面提高了警惕,但在6月12日,指揮官科斯坦佐·齊亞諾(Costanzo Ciano)率領和風號和兩艘雷擊艦突入帕倫佐(Parenzo,今克羅埃西亞沿海城市波雷奇)。趁著另外兩艘驅逐艦炮擊附近島嶼之際,這些艦艇俘獲了一隊海岸警衛隊員並炮擊了剛落成的水上飛機站。奧匈海岸炮臺差點命中了和風號,炮彈的破片對其造成了輕微的損傷。

部署在格拉多港的義大利雷擊艦。

同時,6月15-16日、6月25-26日和8月2日夜,MAS艇繼續襲擾敵方港口。在6月份的第二次突襲中,MAS 5號和7號在杜拉佐擊沉了輪船薩拉熱窩號(Sarajevo)。此外,6月24-25日夜,雷擊艦19OS號、20OS號和21OS號在北亞得裏亞海港口皮蘭(Pirano)繳獲了小火輪納倫齊奧號(Narenzio),可就在最後一刻被發現了。還好,雖然遭到岸防炮臺和一些奧匈輔助掃雷艦的攻擊,但這些艦艇最後還是在切斷拖曳纜繩後安然逃離。

儘管這些詭計並沒有給奧匈方面帶來多大的損失,但卻在奧匈軍隊指揮層之間引發了爭議。陸軍抱怨岸防職責劃分不明確,還有在意海軍愈加活躍的前線缺乏海軍的支援。在那裡,意海軍自航或拖曳的浮筒船繼續為意陸軍提供火力支援。在5月14-16日、5月28-29日(380發炮彈)、6月14-17日(830發炮彈)和6月28-29日(1218發炮彈)進行了重要的炮擊行動。最後一次炮擊協助陸軍成功擊退了奧匈對蒙法爾科內一次進攻。

奧匈海軍對MAS艇印象深刻,並開始認為其擁有不切實際的性能。意海軍也很讚賞這種小艇的潛力並大量訂購。 可是,只有最優秀的人員駕駛的MAS艇(最多兩打)纔可以執行反艦任務。由於當時義大利的海上交通線受到德國潛艇的威脅,「蚊子」艦隊的其餘艦艇不得不改做獵潛艇使用。

少量德國潛艇在地中海取得了巨大的戰果,特別是在1916年8月28日義大利向德國宣戰後,卡塔羅是其重要的基地。雖然這些潛艇在亞得裏亞海以外的地中海的活動超出了本文的敘述範圍。不過,遏制這些同盟國潛艇成為協約國海軍的一項重要任務;同樣的,奧匈海軍需要幫助這些潛艇進入更廣闊的地中海。協約國為此完善了奧特朗託屏障,這令奧匈海軍頻頻對其展開襲擊。事實上,1916年4-12月間,部署在卡塔羅的奧匈水面艦艇的主要作戰行動,就是襲擊在奧特朗託海峽巡邏的漂網漁船和義大利與阿爾巴尼亞間的海上交通線。奧匈海軍一共進行了十一次襲擊,其中在5月31日、7月9日和12月22日的襲擊期間爆發了海戰。前兩次,奧匈艦隊擊沉了三艘漂網漁船,還擊傷了另外兩艘。最後一次,一艘英國輕巡洋艦帶領五艘義大利驅逐艦和六艘法國驅逐艦截住了前來襲擊的四艘奧匈驅逐艦。在這個狂野之夜,三艘法國驅逐艦,一艘義大利驅逐艦和三艘奧匈驅逐艦受損。這場海戰表明了這裡持續緊張的局勢,以及協約國海軍之間缺乏協調。

1916年,在塔蘭託的英國漂網漁船。
1916年,停泊在塔蘭託的義大利戰列艦利奧納多·達·芬奇號。

11月1-2日晚,經過三個月的準備,意海軍對法薩納海峽(Fasana Channel)進行了一次更為周密的突襲行動,奧匈戰列艦經常在此訓練。在護衛艦隊的支援下,PN 9號雷擊艦(其指揮官是未來義大利海軍參謀長卡瓦尼亞裏)用兩隻大鐵錨壓低海峽入口處的柵欄。,幫助MAS 20號進入海峽。摩托艇使用靜音的電動機緩慢航行,尋找目標。最後,她向舊式鐵甲艦瑪爾斯號(Mars)發動攻擊。兩枚魚雷擊中目標,但沒有爆炸,只對其造成了有限的進水。

一艘裝備4英寸火炮的武裝浮筒船。這些浮筒船都是特製的,均由威尼斯海軍造船廠改裝或組裝而成。
1916年3月14日,停泊在卡塔羅的奧匈驅逐艦巴拉頓號。

11月3-4日夜,MAS6號和7號再次突襲杜拉佐。但由於缺乏目標,沒有獲得任何戰果。期間,意海軍參與護航的三艘驅逐艦和三艘雷擊艦,和一支由兩艘驅逐艦和三艘雷擊艦組成的奧匈艦隊,進行了一場短暫且徒勞無功的戰鬥。

1916年亞得裏亞海發生的海戰證明奧匈海軍的襲擾活動存在戰略侷限性。奧匈海軍的作戰艦隊困在北亞得裏亞海港口,協約國海軍已經將其出入地中海的通道封死,因此潛艇戰(主要由幾十艘德國潛艇進行)成為同盟國在地中海進行任何重大海軍行動的唯一途徑。這把支援潛艇作戰提到了奧匈海軍戰略的首要地位。不管怎樣,義大利國內在聖誕節前依然風平浪靜,補給充足,而此時奧匈帝國還在對抗1915-16年的嚴冬。不過,到這時為止,奧匈海軍的損失遠小於協約國海軍。在亞得裏亞海,奧匈海軍只損失了舊式巡洋艦岑塔號、兩艘驅逐艦和四艘潛艇;而協約國方面損失了一艘無畏艦、兩艘前無畏艦、三艘裝甲巡洋艦、三艘輔助巡洋艦、五艘驅逐艦、兩艘雷擊艦和十一艘潛艇。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