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宋以来,随著科举的兴起,宰相也逐渐分为两个基本的类别:文学派和吏治派。

文学派,主要是出身科举的一类人,他们大多文采绮丽,靠著科举获得巨大的社会声望逐步发展,所欠缺者主要是实际的行政经验;吏治派与文学派相反,他们大多并非科举「正途」出身,靠著实际工作成绩,一步步向上,可以说有著丰富的行政经验,所欠缺者正是「科举」的光环加持和绮丽的文采。如唐玄宗时代的几位著名大臣,姚崇属于吏治派宰相,善于处理各种纷繁复杂的行政事务;张说、张九龄则属于文学派宰相,风度翩然,清高雅望令人折服,对整个社会对风气都有相当的正面影响。

总体上看,这两类人各有特点,各有优劣。通常,在天下久乱之后要靠吏治派来收拾局面,在天下安定后要靠文学派来促进文治。二者配合,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2

赵普并非科举出身,诗词、文学也并非他所擅长,所以他并不像张说、张九龄那样是一个文学宰相。相反,他熟悉吏事,处事果决,是从最基层的幕僚干起,一步步成为帝国行政首脑的,说起来更像是姚崇那样的吏治派「救时」宰相。

由于地位崇高、权力巨大且关键,宋太祖时常规劝赵普要多读书,以弥补自己在诗词、文学、见闻方面的短板,而赵普也似乎听进了意见,每次回家一有空闲就拿起一本书读,还郑重其事地每次都要从书柜里面把这本书拿出来,举行一个庄严的开读仪式,实在是不引人注意都不行。等到他去世之后,家人才看到了那本书的真面目,不过就是一本《论语》而已。

该怎么理解这个典故?

尤其是现在,一些人认为上学越高越好,本科学历还嫌不够,还要获得硕士和博士乃至更高级的学位。在他们看来,学历越高,越容易获得人们的认可,类似于科举时代的举人、进士功名。这种读书方法当然也不能算错,只是已经歪曲了读书的根本。

而作为宰相的赵普很清楚,宋太祖之所以规劝他读书,并不是因为他自己本身的思维模式有问题,也不是因为他的能力有问题,更不是因为他的人品有问题,而是因为他不能很有效的利用一些经典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装饰」,进而说服别人。

很多人食古不化,学了很多文学典故,读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经典,但仅仅是将它用来辩论,拿它来作为论据来辩过别人,如此而已。这种人实际上是拿这些文学典故、经典故事作为自己的一种装饰而已,就像一个美女用宝石、珍珠来装饰自己一模一样。

对赵普这些掌握大权的人士来说,智慧才是第一等的,而文学只是一种装饰的手段。就像汉武帝,一定要用儒学来把自己的各种各样的行动进行一番解读,显得自己光明磊落。在汉武帝的带动下,朝臣纷纷行动起来,掀起一股用儒学经典来解读自己的行为的潮流。不管怎么歪曲,只要说得通就行。

这种行为当然不是儒学经典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些人心术的问题。

3

专读一部书,更是一个方法问题。

其实古代读书人所学习的这些内容——《尚书》《春秋》《论语》《六韬》之类,是一个非常容易陷进去的坑,也是一个大坑、深坑,而且还深不见底。普通人只要掉进去,很难爬得出来。比如《尚书》,公认的帝王教科书,核心篇章是上帝赐予大禹的《洪范》,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书」,故宫大殿里的匾额题词许多都出自这本书中的内容(皇建有极、建极绥猷)。其字面意思就很难理解了(出了名的诘屈聱牙),其真实含义那就更别提了(许多人注解其含义)。

之所以很难,是因为这些内容与中医学的思维很类似,中医学是「圣人内核+医学知识」,而这些经典则是「圣人内核+领导力课程」,如果理解不了圣人之心,不管怎么学习也始终入不了道,只能是在一个极低的层次上徘徊。

有的人,经过岁月的淬炼,终于从坑里爬了出来,心近圣贤,才气逼人,道援天下,古往今来的诸多名臣很多都是这样(董仲舒、公孙弘)。人们只看到了这些人,却没看到还有太多的人只是在坑底徘徊。为了名利,他们将这些学问当做一种装饰品来炫耀而已。

那么,如何才能从这个坑里跳出来呢?如何彻底进入圣人的心中?

一个捷径就是深入钻研经典,甚至只钻研经典的一部分乃至一句话,反反复复地深入思考,突然有一天大彻大悟。

大智者赵普很明白这一点,对这类学问,书不能多读,读多了反而有害,而是要选择其中的一部分,集中吃透它,反复琢磨它。因为圣人的道理虽然千头万绪,但是要想真正抓住他,必须在一个点上率先取得突破。故而只需要半部论语,只学半部论语,超过半部都不学,这确实是一个捷径,但在现代人看来会感觉匪夷所思。

宋太宗说开卷有益,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开再多的卷也益处有限,就跟现在很多人看无数网上课程一般。

可不慎哉!


1.本文为《赵普:救时宰相是怎么炼成的》第19篇。

2.本文全目录为:

履霜:即将推出《赵普:救时宰相是怎么炼成的》?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3.赵普身上可学习的地方可谓多矣,在系列文章的最后做了一门课程——《赵普工作法》,共分7小节,主要讲述杨的一些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有兴趣者可移步一观。(千聊搜「履霜」即可,在系列课程中。)

4.迄今为止,已先后研究过多名历史人物(主要有安禄山、司马懿、张璁、杨永泰、郭嘉、杨宇霆等)的性情、思维与策略等情况,有兴趣的朋友不妨一观:

履霜:履霜重点文章及课程集合(20181212)?

zhuanlan.zhihu.com
图标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