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唐宋以來,隨著科舉的興起,宰相也逐漸分為兩個基本的類別:文學派和吏治派。

文學派,主要是出身科舉的一類人,他們大多文采綺麗,靠著科舉獲得巨大的社會聲望逐步發展,所欠缺者主要是實際的行政經驗;吏治派與文學派相反,他們大多並非科舉「正途」出身,靠著實際工作成績,一步步向上,可以說有著豐富的行政經驗,所欠缺者正是「科舉」的光環加持和綺麗的文采。如唐玄宗時代的幾位著名大臣,姚崇屬於吏治派宰相,善於處理各種紛繁複雜的行政事務;張說、張九齡則屬於文學派宰相,風度翩然,清高雅望令人折服,對整個社會對風氣都有相當的正面影響。

總體上看,這兩類人各有特點,各有優劣。通常,在天下久亂之後要靠吏治派來收拾局面,在天下安定後要靠文學派來促進文治。二者配合,國家才能長治久安。

2

趙普並非科舉出身,詩詞、文學也並非他所擅長,所以他並不像張說、張九齡那樣是一個文學宰相。相反,他熟悉吏事,處事果決,是從最基層的幕僚幹起,一步步成為帝國行政首腦的,說起來更像是姚崇那樣的吏治派「救時」宰相。

由於地位崇高、權力巨大且關鍵,宋太祖時常規勸趙普要多讀書,以彌補自己在詩詞、文學、見聞方面的短板,而趙普也似乎聽進了意見,每次回家一有空閑就拿起一本書讀,還鄭重其事地每次都要從書櫃裡面把這本書拿出來,舉行一個莊嚴的開讀儀式,實在是不引人注意都不行。等到他去世之後,家人才看到了那本書的真面目,不過就是一本《論語》而已。

該怎麼理解這個典故?

尤其是現在,一些人認為上學越高越好,本科學歷還嫌不夠,還要獲得碩士和博士乃至更高級的學位。在他們看來,學歷越高,越容易獲得人們的認可,類似於科舉時代的舉人、進士功名。這種讀書方法當然也不能算錯,只是已經歪曲了讀書的根本。

而作為宰相的趙普很清楚,宋太祖之所以規勸他讀書,並不是因為他自己本身的思維模式有問題,也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有問題,更不是因為他的人品有問題,而是因為他不能很有效的利用一些經典為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裝飾」,進而說服別人。

很多人食古不化,學了很多文學典故,讀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經典,但僅僅是將它用來辯論,拿它來作為論據來辯過別人,如此而已。這種人實際上是拿這些文學典故、經典故事作為自己的一種裝飾而已,就像一個美女用寶石、珍珠來裝飾自己一模一樣。

對趙普這些掌握大權的人士來說,智慧纔是第一等的,而文學只是一種裝飾的手段。就像漢武帝,一定要用儒學來把自己的各種各樣的行動進行一番解讀,顯得自己光明磊落。在漢武帝的帶動下,朝臣紛紛行動起來,掀起一股用儒學經典來解讀自己的行為的潮流。不管怎麼歪曲,只要說得通就行。

這種行為當然不是儒學經典本身有什麼問題,而是這些人心術的問題。

3

專讀一部書,更是一個方法問題。

其實古代讀書人所學習的這些內容——《尚書》《春秋》《論語》《六韜》之類,是一個非常容易陷進去的坑,也是一個大坑、深坑,而且還深不見底。普通人只要掉進去,很難爬得出來。比如《尚書》,公認的帝王教科書,核心篇章是上帝賜予大禹的《洪範》,可謂名副其實的「天書」,故宮大殿裏的匾額題詞許多都出自這本書中的內容(皇建有極、建極綏猷)。其字面意思就很難理解了(出了名的詰屈聱牙),其真實含義那就更別提了(許多人註解其含義)。

之所以很難,是因為這些內容與中醫學的思維很類似,中醫學是「聖人內核+醫學知識」,而這些經典則是「聖人內核+領導力課程」,如果理解不了聖人之心,不管怎麼學習也始終入不了道,只能是在一個極低的層次上徘徊。

有的人,經過歲月的淬鍊,終於從坑裡爬了出來,心近聖賢,才氣逼人,道援天下,古往今來的諸多名臣很多都是這樣(董仲舒、公孫弘)。人們只看到了這些人,卻沒看到還有太多的人只是在坑底徘徊。為了名利,他們將這些學問當做一種裝飾品來炫耀而已。

那麼,如何才能從這個坑裡跳出來呢?如何徹底進入聖人的心中?

一個捷徑就是深入鑽研經典,甚至只鑽研經典的一部分乃至一句話,反反覆復地深入思考,突然有一天大徹大悟。

大智者趙普很明白這一點,對這類學問,書不能多讀,讀多了反而有害,而是要選擇其中的一部分,集中喫透它,反覆琢磨它。因為聖人的道理雖然千頭萬緒,但是要想真正抓住他,必須在一個點上率先取得突破。故而只需要半部論語,只學半部論語,超過半部都不學,這確實是一個捷徑,但在現代人看來會感覺匪夷所思。

宋太宗說開卷有益,如果沒有這個基礎,開再多的卷也益處有限,就跟現在很多人看無數網上課程一般。

可不慎哉!


1.本文為《趙普:救時宰相是怎麼煉成的》第19篇。

2.本文全目錄為:

履霜:即將推出《趙普:救時宰相是怎麼煉成的》?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3.趙普身上可學習的地方可謂多矣,在系列文章的最後做了一門課程——《趙普工作法》,共分7小節,主要講述楊的一些工作思維和工作方法,有興趣者可移步一觀。(千聊搜「履霜」即可,在系列課程中。)

4.迄今為止,已先後研究過多名歷史人物(主要有安祿山、司馬懿、張璁、楊永泰、郭嘉、楊宇霆等)的性情、思維與策略等情況,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觀:

履霜:履霜重點文章及課程集合(20181212)?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