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綠皮書

》趁熱打鐵,迅速在國內上映,目前國內票房已經突破4億,成為奧斯卡影片歷史第二,豆瓣評分達到9.0,貓眼評分達到9.6。這部電影口碑票房雙豐收,除了奧斯卡光環外,很大原因在於其喜劇化的文化反思和沉重話題的另類表達。

影片名《綠皮書》是一本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黑人專用指南,全名是《黑人旅遊綠皮書》,詳細標註了黑人能去的餐廳、酒店、甚至出沒時間,目的在於給黑人一個沒有衝突的假期。其本身便極具諷刺意味,正如內頁標語「給特殊人羣的美妙晚餐」。

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前後發生了兩個著名的事件,一個是公共汽車抵制運動,起因於一位黑人婦女因在公交車上不給白人讓座被捕,一個是馬丁.路德.金轟動性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當時的南方諸州仍奉行嚴苛的種族隔離政策。黑人民權運動的大幕已經拉開,濃厚的硝煙在舞臺上彌散開來,《綠皮書》的故事在這樣的背景下上演。

人物的逆向設定,是全片的一大亮點。白人司機託尼粗俗、衝動、生活拮据,習慣用拳頭解決問題,會為了贏得50美元去比賽喫26個漢堡;有點狡猾、擅長忽悠,對朋友給予自己的評價「愛說胡話的藝術家」洋洋得意;生活粗糙不拘小節,喫炸雞、蹲在地上玩骰子,各方面都是典型的底層階級作派。但他真誠快樂,按自己所想而活,不在乎別人看法。黑人老闆唐.謝利則性格冷靜、隱忍,有著極高的修養和學歷,出場便住在皇宮似的城堡裏,談吐舉止處處透著上流社會人士的高貴、優雅,他是那個年代少有的黑人精英。但他那看似高傲的外表下埋藏著深深的孤獨。

這部影片表面是「人在囧途」,實則是在以溫情、幽默、接地氣的方式揭開那段醜陋的美國近代史,輕鬆幽默地敘述嚴肅、陰暗的歲月。種族歧視在影片裏不經意地、卻又赤裸裸地被呈現出來。

在白人的刻板印象中,黑人重口味,喜歡喫炸雞、喝烈酒,在演奏時也是那種抽著煙彈琴,並且還要在鋼琴上放杯威士忌的粗俗形象。唐.謝利雖然是著名鋼琴家,經常被有錢的白人邀請演奏,卻也從未被平等對待過。不能與白人共用廁所、不讓試西裝、在酒吧被趕來趕去、因為進入了日落城(有色人種天黑後不能進入)而被拘留.......巡演期間他遭遇的不少困境,都僅僅是因為「討人厭的膚色」。富人們邀請他演奏純屬是因為他的演奏實力可以讓他們覺得自己有文化,走下舞臺後他依舊是「討厭的黑鬼」,依舊得回到卑微的角落,這就是當時美國真實的文化。對一個人的看法居然可以因為他的膚色如此割裂開來,反差如此之大不可思議。可以想像當時的白人對黑人的偏見已經到了何種地步。不過唐.謝利始終在用自己的方式維護尊嚴,他選擇種族隔離嚴重的南方巡演,就是在傳遞他自己的信念,就是為了改變白人對黑人的看法。因為黑人也一樣可以高雅、體面地工作和生活。

輕鬆之餘略感壓抑,同時帶著回味和思考,種族平權在兩位主角矛盾、笑料百出的旅行中自然地、恰到好處地流露出來,還得益於導演的功力。場景對比鮮明,鏡頭切換流暢到位,是該影片的另一大亮點。每次經歷不愉快的衝突之後,進入綠皮車行駛階段,色彩明朗快活,在大片大片的鄉間原野中,兩個人的對話異常有趣。從充滿偏見、不理解到互相認同、自我成長,讓人覺得播放著種族隔離小插曲的這場旅行如此溫馨。

《綠皮書》進入尾聲的幾幕是最動人的。同樣是漆黑的夜晚,冷颼颼的,和進入日不落城的那個場景類似。最後一場演出結束,在加速趕路的過程中,身後的警燈響起。氣氛開始緊張起來,以為又要遭遇麻煩。兩人戒備地搖下車窗,原來白人警官只是好意提醒他們後車胎扁了。最後一句「路上小心,聖誕快樂!」暖心至極。大幕關上的那一刻,聖誕歌仍在響起,溫馨熱鬧的聖誕氣息溢滿了整個屋子。託尼欣喜熱烈地歡迎唐.謝利來家裡一起過聖誕。兩位在形象、性格、生活習慣、文化背景、社會階層都有著強烈反差的人物,在最後成為了朋友,他們接受了自己也接受了別人。我想,這些美好便是他們的夙願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