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有些电影,被拍出来就注定会成为艺术品,无论时间的流逝,它都是时代的瑰宝。

而作为剧本的作者,无疑有着莫大的决定性,他一定是饱览人间喜怒,不然怎么能写出这么振聋发聩的文字。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既熟悉又陌生的电影作品!说他熟悉,是因为每个人的学生时代都读过它的片段,说他陌生,是因为少有人看过它演绎出来的电影。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品位老舍编剧的这部《茶馆》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老北京前门西大街上有这么一间名叫裕泰茶馆的歇脚聚集地,时代变迁已过三代,19世纪就已建好的它不断在改良不断在落后。

如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它依旧挺立在那里,像个老者看着所发生的一切,无力发声。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我爱咱们的国啊,可谁爱我啊”,此时老旧的茶馆里,年迈的常四爷发出了一声怒息声。

旁边的好友王利发老掌柜,以及实业救国失败的秦二爷,被这一语触动着什么,互相瞪着眼睛一言不发。

戊戌年间满清王朝日趋衰弱,帝国主义势力步步深入,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代表的维新派遭到失败和镇压。

茶馆的故事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听说了么,江西县太爷照样被打死挂在了树上!”裕泰茶馆里,一桌茶客正在聊天,另一边问道,“谁敢欺负县太爷呀?”

“洋人”“还有王法了没有了...”

从父亲接手茶馆的年轻掌柜王利发听见谈话,赶忙上前劝阻:这位爷,这位爷,咱还是莫谈国事的好,一边说着一边指向茶馆柱子上挂的牌。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正说着,和好友松二爷遛鸟喝茶的常四爷,看着凶巴巴进茶馆准备找事的二德子,对好友说道:你看着,肯定打不起来,要打起来,早去城外头了,来茶馆干什么。

二德子一听这话,两人便起了争执,常四爷说,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你吃着官饷,要抖威风去跟洋人干去。

二德子听后气急败坏,我打不了洋人我还打不了你么?说完就动起了手,可惜还打不过常四爷,正要再次还击时,旁边一位茶客一声吼道:二德子,你威风啊!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二德子回头一见,立马嬉笑脸赶忙请安,不敢再闹事;二德子走后,秦二爷上前感谢,没想到却被冷言拒绝。

等人都走后,王掌柜上前偷偷解释:您不是说洋人怎么样怎么样,这就是吃洋饭的,信洋教,说洋话,要不说官面都不惹他呢。

听罢,众人继续喝茶。

刘麻子此时带着一位穿着破旧的老人,来到茶馆说事。老人沮丧着脸对刘麻子说:一个大姑娘就值十两银子么?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我是受你之拖,帮你女儿找个能吃饱饭的地方,买主是宫里当差的,你还不乐意”刘麻子理直气壮说道。

老人疑惑:宫里哪有能看上乡下人的?

“大太监庞总管“!

虽有千万个不愿意,可乡下早已到了活不下去的地步,无奈的老人,只能眼里闪着泪光,拍着大腿同意了这事。

但老人不知道的是,刘麻子转手就问庞太监要了二百两银子。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此时,秦二爷满面春风的走进茶馆,这茶馆是他租给王掌柜的,王掌柜赶忙跟前跟后照应着,秦二爷喝茶时,来了一对母女,女儿背后插着草,这是典型的插标卖首。

饥饿的女儿,看见秦二爷桌上有吃的,直勾勾地盯着,伸手想抓来吃,被母亲阻止,女儿嘴里喊着:妈,我饿,我饿呀。

秦二爷见状像是准备从口袋掏什么,但未进行到一半,转而对王掌柜说道,轰出去!

母亲看着女儿,跪了下来,对茶客们说道:谁行行好,二两银子,值当买个小猫小狗,把女儿买了去吧。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常四爷见状不忍:小二,给她们两碗烂肉面,让她们到门外头吃去。

秦二爷和常四爷两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夹在中间的王掌柜赶忙调解:四爷,您这是积德做好事,可眼下这事太多了,想管也管不过来,二爷,是这话不是。

静下的常四爷对着好友松二爷不满道:二哥,我看啊,这大清国是要完呀。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此话一出,茶馆里顿时安静,每一位茶客脸上都露出来相似的惊恐表情,其中还有两个当差的衙役,正好也听到了这话。

秦二爷起身对着王掌柜叫道:小王,我是真想收回这茶馆,不仅这里,所有的买卖,乡下的地,全都卖了,我要开工厂。

这样才能抵制洋货,这样国家才能富强,真正救那些穷人,跟你说这个干什么,你不懂啊...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秦二爷正要出门,碰见来买媳妇的庞太监,与其斗了一会嘴,庞太监虽明面上不说,可背地恨不得杀了他,竟敢和他嚷嚷,世道变咯。

两个衙役,见庞太监请安后,出去了,再回来时,就要绑了常四爷,听说是旗人,那更是罪加一等,软弱的松二爷也一起被带走了,走前嘱托掌柜可千万照顾好他的小黄鸟...

腐败透顶的大清朝,被革命的烈火包围着,果不其然,他很快就完了...

转眼20多年过去了,现如今虽是民国时期,但同样的是,外面依旧兵荒马乱,茶馆进行了改良,前面依旧是茶馆,后面租出去给学生当公寓。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从王掌柜爸爸那辈就当伙计的三爷抱怨着,自己的工资怎么从来没改良过。

“要是我这茶馆越办越好能不涨吗,今天咱们别自己伤了和气,外头兵荒马乱的,明天能不能开张还不一定呢”说完王掌柜支走了三爷。

这时,外头来了征税的兵,其实就是来抢东西的,王掌柜被迫将兜里的所有钱给了他们,走时还抢走了桌布。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王掌柜”,门外有人喊着王利发。定眼一看,原来是常四爷。

此时的常四爷靠卖青菜自食其力,早年从狱中出来还干过义和团,和洋人打了几仗,可最后清朝还是亡了。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人贩子刘麻子今天又来到了茶馆,继续干他的老买卖,不料正好碰见早年卖给太监的那个小姑娘来寻亲,两人还打了一架,小姑娘如今已是大婶了,还带着一个同样被太监买来的儿子。

原来庞太监被他的侄子饿死后,就把她们母女俩赶了出来,想到了这间茶馆,就来看看,毕竟这是唯一能去的地方了。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掌柜夫人心软,再看她又不要工钱只要口饭吃就留下了他们俩照顾店铺。

刘麻子的客户到了,是两个逃兵,原来两人打仗多年积攒了点钱,想要共同买一个老婆,组成小三口。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还没等刘麻子讨价还价,当年送常四爷进监狱的那两个官差进来了,现如今他们为民国办事,依旧是欺良蛮横,刚才还强迫王掌柜每月给他们按时送“意思”。

两人知道他们是逃兵后就威胁他们把钱交出一半,不然就给他们死刑,碰巧此时门外巡捕正在赶来,两人为了活命被迫把钱给了那两个官差,求着帮帮他们。

巡捕到了茶馆,问谁是逃兵,收到好处的两人指着刘麻子:就是他,于是刘麻子被带出门外当街砍了头,两个逃兵逃跑了。

就这样又是二十多年过去了,王掌柜已经很老咯,可老茶馆还勉强支撑着,说话就到了解放前夕...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小丁宝来到茶馆,对王掌柜的儿子说,小刘麻子叫我来的,说你们这招一个女招待,儿子觉得不可能,但王掌柜出来承认了此事。

不一会,小刘麻子也进来了,小丁宝就是他介绍过来的,小刘麻子对小丁宝和小唐铁嘴说,他要拉着全城的风俗女在一起,开夜总会,反正背后有当官的撑腰。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小刘麻子问他们要不要入伙,众人一听有钱赚当然愿意。说着要出去拿合同什么的,王掌柜也听不懂,也管不了那闲事。

众人走后,小丁宝偷偷告诉王掌柜,他们是要偷偷霸占你的茶馆,你可得自己小心点。

兵荒马乱的世界,学生们在组织罢课,外面到处都有人在逃命,苦不堪言任人压迫的王掌柜和他的老茶馆终于撑不住了。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王掌柜劝走了全家人,独自一人坐在这60多年的老字号里...

正坐着,屋外头来了两个熟人,原来是常四爷和秦二爷。

三位可算是好久好久没见面了,这乱世中,下一次能不能见面也说不定。

心如死灰的秦二爷用那依久激进但却沧桑的声音,对他俩说:全世界,可着全世界,你能找出来这么混蛋的政府...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王掌柜啊,你告诉来喝茶的人,有钱就得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反正就是不要做好事,秦某人70多了才明白这个道理,我就是个笨蛋”

常四爷说:个人能算的了什么,盼啊盼啊就盼着,国家能像个样,可就这...一阵苦笑。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王掌柜也说:改良啊改良,改良了一辈子,卖茶不行添公寓,公寓不行了添评书,等评书不上座了,我不怕丢人,我要添女招待,我总要活下去啊,我想尽了办法,不过是为了活下去,没干过缺德的事。

三人越说越伤心悲楚,常四爷说他捡了点纸钱,以后为自己送终,众人提议,要不一起撒了吧,算他们三个人的。

领头的常四爷,按照老年间的规矩撒着纸钱喊着号子,画面不免让所有观众揪心感慨万千。作罢,三人说了句再见,就再也没有再见。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茶馆》是老舍先生留给我们的一部不朽的名著,这样的茶馆现在已然没有了,可在旧北京却布满了四城,一个大茶馆就是一个小社会。

剧中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社会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社会中的芸芸众生。

老舍1956年开始创作这本剧本,此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剧本首次传到周总理手中时,总理看后认为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觉得剧本中的三幕不经典,认为应该换三个年份作为背景。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这话传到老舍耳中,老舍只笑而不语,继续坚持着他原来的剧本。

其实总理再三强调过,这只是他自己的看法,要大家不要去打扰老舍的思路,而且私下,总理和老舍也是朋友。

不料,特殊时期,剧本完成时,差点被政治家“枪毙”,大家一看,从戊戌变法到解放前夕,只要有点事业心全部惨败,最后茶馆掌柜被迫自杀,还有那三个老头撒纸钱,好像为旧社会招魂。

话剧是演不下去了,老舍只好去找总理问如何办。

周总理却很欣赏茶馆,指示道“可以演,应该演,《茶馆》是好戏剧,是艺术品,传达了很深刻的思想,这戏不能枪毙”

在周总理的保护和支持下,《茶馆》继续着他的演出。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剧本在特殊时期,也被禁演过,“四人帮”破碎后,演员尝试了小剧场演一出,此后他们就再也没下去台了,观众的掌声连绵不绝,此后《茶馆》更是作为话剧经典广为流传。

出现在国内外的舞台上,《茶馆》已经不需什么荣誉了,它太经典了,整部剧本,一个小时就可以看完,但老舍先生用极强的文字驾驭力,和形象描绘力,给我们带来的却是震撼人心的作品。

剧本精就精在,不是要讲述某个具体故事,而是要表现三个历史时期所代表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现状,用老舍的话来说,就是要“葬送三个时代”。

而1982年上映的这部电影极大的尊重了原著,下面通过电影的几个微小细节我们体会一下茶馆的把控力。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二德子进茶馆打架,是因为张家的鸽子飞到了李家,李家不愿意还,常四爷向杂役打听明白后,此时路过的一个老人自言说着:这人啊,还不如一只鸽子呢,这是讽刺前面卖女儿给庞太监的现象。

民国时期,茶馆里住着一个非常有学问的前国会议员,实业救国的秦二爷想请他出山,然而他只会说,国家没救了,人出生就是为了死,我什么也不想管了,这是讽刺那些有能力却不愿出力已经失去斗志的人。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还有那小三口的兄弟俩的人设,社会已经扭曲成这个样子了,这是什么造成的,他们连年打仗早就厌恶了生活,当了逃兵,这是统治阶级的压迫造成的变态。

像诸如此类的细节把控,太密了,还是直接观看电影最能体会,我在观影时,简直佩服的五体投地,运用大量环境描写和留白,简直了,神作也。

这是我见过最瞠目结舌电影,这是我遇到最言简意赅的剧本。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老舍不愧是人民的艺术家,在此,小编向老舍先生致敬,向保护艺术的周总理致敬。

好了,今天的电影推荐就到这里了,我们下期见。

晚安,亲爱的!


周总理都没能让作者改剧本,最后特批,不设红线,最后成就经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