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我军有著小米加步枪的称谓,很多人以为当时我军作战一直都是这个标准配置,实际上这就有些片面了。

比如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军就非常重视武器装备建设。运动战期间,由于我武器装备大多是缴获,因此确实不怎么样;但到了阵地战时期,随著苏制武器装备的到货,我军武器装备的改善程度很大。

据统计,1951年第五次战役结束后,志愿军全军共计有81/82毫米迫击炮1506门、重迫击炮223门、山炮479门、日式野炮297门、苏式野炮272门、美式105榴230门、苏式122榴99门、喀秋莎火箭炮71门。

这个炮兵火力虽然比起美国军队来仍不及其几分之一,但比起入朝的时候已经改善颇大了。

同时,我军在1951年也将接收苏制坦克不久的装甲部队拉上前线,接受实战检验。1951年第五次战役结束后,我军在前线有T34坦克88辆,IS2重型坦克30辆。

随著炮兵武器和装甲兵的到来,我军与以美军为首的所谓「联合国军」的交战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马良山之战就是其中一例。

马良山是朝鲜开城东北约40千米外的一座山峰,以主峰为核心,有多处高地,我占据此处可保证开城侧翼安全,敌占此处则对我威胁极大。

1951年9月,所谓的联合国军对我发动秋季攻势,其中马良山就是双方交锋的一个要点。

当时我军守备马良山的部队是64军191步兵师,而主攻的敌军部队为英联邦第1师所部,同时美军航空兵和美军骑兵第1师为主攻的英军提供后续支援。

当时,虽然我军炮兵火力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相对于敌军来说差距依然巨大,往往我军发射一枚炮弹,敌军就能打出几十枚炮弹。

为了很好地防御阵地,191师在马良山上构筑了战斗坑道工事,这种工事呈六边形,几个六边形连成网,每个坑道内均配置机枪、迫击炮,随机封锁口子和出击作战。

216.8高地的一个步兵连曾依托马蹄形坑道,在一天内连续击退敌21次进攻,毙伤敌700余人。

当时,虽然我军依靠坑道作战,但是必须还要跟表面阵地相结合才能取得很好效果,为了更好地歼敌,191师常常先主动撤下地表阵地,随后进行反攻,以求大量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1951年10月7日,英联邦第1师第28旅的部队占据了马良山地表阵地,但好景不长,这支英军精锐就吃了大亏。

由于当时我军在尝试著步坦炮协同作战的模式,因此191师主攻部队(约步兵1个团,并未全师投入)得到了比较有力的炮兵和坦克支援,其中炮兵有15个连,包括苏制122毫米口径重炮和喀秋莎火箭炮;坦克有2个连,包括10辆T34和10辆IS2重型坦克。

当时马良山上的英军虽然知道我军炮兵火力有所改善,但是不清楚对面偷偷运来了122重炮和喀秋莎这样的大杀器,更没想到志愿军还用起了坦克。

进攻当天,191师以3个步兵营(约一个团)的兵力为突击力量,出其不意地在白天进攻。

在喀秋莎和苏式重炮的怒吼下,英军一线阵地损伤严重。当我步兵冲锋后,英军士兵一脸懵逼地看到了坦克,其中有一半还是重型坦克。

以往,从来都是英军坦克横著走,这次没想到却碰上了中国军队的坦克,惊慌之下,突击部队手持冲锋枪已经冲到了面前,英军大败,退下阵地。

心有不甘的英军又多次对我发起反攻,但是丝毫没有效果,此后无论英军还是美军都再也没有拿下过马良山阵地。

据我军统计,此次作战包括之前的防御战,191师毙伤美英军4340余人、我方伤亡为1694人,以相对小的代价守住了阵地,取得了较大的杀伤,同时还成功试验了坑道工事和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模式,这两点就是后来志愿军守得住,攻得下的关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