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者你在學佛嗎?


我吧。簡單說下迴避型人格,是以全面的社交抑制、能力不足感、對負面評價極其敏感為特徵的一類人格障礙。患者在幼年或童年時期就開始表現出害羞、孤獨、 害怕見陌生人、害怕陌生環境等。成年以後這些問題對患者的社交和職業功能產生不利影響。這類患者總覺得自己缺乏社交能力, 缺乏吸引力,在各方面都處於劣勢,因而顯得過分敏感和自卑。自尊心過低加上過分敏感,擔心自己會被別人拒絕,使得患者很難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

其實就是害羞自卑。從小家裡只要有客人來。我必定會去房間呆著,跟他們坐在一起,渾身不自在。

慢慢長大了,認識的人在交談,我總會覺得是不是在說。坐著餘光看到別人頭向著我這邊,就會覺得是不是在看我,我哪裡有什麼問題,只想趕緊回家回房間。

看著別人就算不怎麼熟都能聊的很開心就覺得很羨慕,只要跟我一起的人,就是安靜!聊兩句就沒下文,不知道說什麼了。有什麼事也不敢說,總是心裡各種他們會怎麼想我,會怎麼拒絕吧。拒絕了我該怎麼辦。

後來2017年有幸接觸到佛法,家裡從小媽媽就有供奉觀音菩薩像,但是從來沒有去了解過,直到2017年7月份連續兩天晚上夢到觀世音菩薩,跟媽媽說了之後開始慢慢接觸。

之後念經持咒,慢慢的,感覺別人的眼光又怎麼樣,又不關我的事,別人拒絕就拒絕咯,面子這東西,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又沒什麼用。

每次緊張心裡不安,只要坐下來念一部地藏經,心就會特別的平靜了。

現在有客人來,也會坐下來跟他們閑聊幾句。


我應該算是挈題的。性格總體偏內向,從小對不熟悉的環境或者人會不安。感受力比較強,對衝突比較敏感,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是非,傾向於獨處,不喜歡太複雜的人際關係,按世俗標準就是低情商。自我分析總結出來,內心深處是希望一切都是和諧的,當察覺到衝突與混亂時,自身能量不足,會不安,不知道如何協調,因此總是不自覺的給自己設了個屏障,儘可能的遠離給自己帶來壓力的人和事,也就是所謂的迴避型人格了。 學佛的契機跟我的性格確實也有很大關係。學佛前就喜歡寺院的清靜,呆在寺院會有內心寧靜的滿足感。接觸佛學後,對佛裏講的苦特別認同。學佛的最大動力就是脫離輪迴,擺脫一切痛苦。隨著深入瞭解,意識到苦是沒辦法逃離的,只有勇敢面對,「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現在的狀態就是直面自己的問題,努力修鍊心性,學習承擔,學習付出。很感恩自己能去學佛,也很感恩接觸很多正能量。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但是人最好有純粹的正能量的信仰,大愛無疆。這種正能量的信念能給帶給你很多能量,能在你痛苦迷茫時給你指引。希望所有人能溫暖待人,也希望所有人被世界溫柔以待!


迴避型是指不和外界接觸?正信的佛法,不管什麼法門都是積極的,而不是消極避世的。不太明白您說的具體內容。但是如果是學佛後變成迴避型,那可能是那位師兄對教理產生了偏差吧,可能法門修行方法不一樣,多的我也不知道。比如我自己修學凈土法門,您可以參考弘願寺凈宗法師的講義,通俗易懂。


學佛後,開始時變得迴避,畢竟在讀書期間怕大家說迷信,再過一階段覺得修行需要精進,不管別人的眼光,覺得這些東西需要看淡,總覺得自己已然看淡好多世俗,換個角度看,這也是迴避。現在發現,「看淡」實屬把學佛弄消極了,學佛是積極的,現在更多的是「看開」了,不知道我的想法以後還會有什麼轉變。


學佛其實並不容易,學佛和性格也無關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