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琨,UCloud聯合創始人兼COO

雲計算行業正在成爲大玩家的遊戲——大廠的市場份額不斷擴大,呈現寡頭壟斷趨勢。如今打開不同的中國公有云市場份額榜單,前十席位也幾乎都被大廠所佔據,而位列其中的一家獨立廠商——剛剛迎來7週歲的UCloud,便顯得令人矚目。左林右狸在近日接連拜訪了UCloud兩位創始人:CEO季昕華與COO華琨,力圖多角度還原UCloud創業至今歷經的風雲和艱辛,UCloud又是怎樣從八人的小隊伍,發展至規模1000多人的中立雲計算廠商代表之一的。

說到中國雲計算不長的歷史,很多人可能都會想到阿里雲與王堅博士。阿里雲摸爬滾打的十年,以及王堅“騙子”這個曾經響亮的外號,現在都已經成爲科技圈津津樂道的往事。實際上,UCloud及其創始人也是先驅者。

而特別的一點在於,UCloud三位創始人在同期實際上也在盛大、騰訊內部進行相關工作,但是卻選擇出走大集團,另起爐竈,從零到一到百,建立客戶關係。從這個選擇開始,就與王堅舉大集團之力做阿里雲有了兩條殊異的道路。

華琨介紹道:“2011年7、8月,我和老季就開始討論創業的事情。當時我在騰訊雲平臺部(如今騰訊雲的前身),爲外部開放平臺技術實力不夠的第三方團隊做底層架構支持,但我覺得騰訊不會開放。另外,過去我們工作都在後臺,屬於幕後英雄,我們想把雲頂到臺前,變成一個生意。”

季昕華的理由是,他逐漸意識到,雲計算在大集團內部極難推動,因爲雲計算在發展初期,技術還不夠成熟,需要經過大規模的實踐檢驗,內部主營業務不放心放在雲上,所以外部小型客戶是當時的主要來源。既然如此,不如自己出來做。

華琨&左林大叔

據左林右狸瞭解,他們兩人相識已有數年,曾同在騰訊O線支持部門,工作交集頗多。華琨說,“我和老季已經商量好創業了,但還缺一個CTO,我就找了開放平臺的搭檔老莫(莫顯峯),我跟他聊了十幾分鍾,他很果斷地就決定和我們一起幹。”

2011年底,三位合夥人準備就緒,躊躇滿志。但沒想到在第一步融資時便受挫。華琨認爲他們的團隊背景還算不錯,一方面是當時騰訊員工出來創業不多,另外市面上也幾乎沒有純粹做雲的創業團隊,要麼是IDC公司、軟件公司,要麼是大公司內部創業項目。

有一家風投原準備投資UCloud,報價2000萬美金,還有1500萬美金的缺口,便爲他們與IDG、紅杉投資人搭橋牽線,“(IDG、紅杉)他們的問題非常尖銳,比如怎麼應對BAT的攻勢?我們回答得不是很好。”華琨告訴左林右狸,“但如今想來,我們肯定回答得不好,這根本沒法回答,我們只有做了才能證明自己。”

由於融資的時間、精力成本超乎預計,他們擔心時間窗口過去,於是三人決定做自己的天使投資人,賣房湊齊了400萬,8個人在很小的辦公室就開工了。據瞭解當年的8個人,除了行政因爲懷孕離職,其餘7人至今還在公司。

UCloud的第一年,華琨說他們都很快樂,因爲還在專注做產品,客戶也不多。但很快這種快樂就消失了,客戶業務的增長,使這個小團隊幾乎是每週都會面臨新挑戰。

比如在技術方面,“浪潮打過來的時候,很多時候你根本接不住。2014年,很多客戶天天來找我們,當年超過三個小時的故障至少有四五起。另外,那時候的合作伙伴不靠譜,當時我們用某家公司的機房,經常遇到不明原因的網絡抖動,他們自己始終沒找到原因,我們最後給找到了。後來我們決定停止這個合作。”

二是巨頭帶來的競爭壓力。2015年開始,BAT的投資力度越來越大,一些UCloud的客戶或者準備簽約的準客戶,可能突然就告訴他們已被巨頭投資。早期,UCloud主要客戶都是遊戲公司,而騰訊雲入局的第一戰場就是遊戲領域,再加上網易騰訊開始重視手遊,擠壓了其餘中小型遊戲公司的市場,所以那年開始,他們也開始拓寬其它客戶羣體,轉移重心,反而找到了未來新的戰略方向,也就是後來巨頭們紛紛要擁抱的“產業互聯網”。

而後來,UCloud還穿越了多次艱難時刻。比如在2016年,UCloud放棄了美股VIE模式,投資人和部分員工有一部分信心動搖;另外同年華數招標公開了CDN價格,幾家供應商報價遠低於市場正常價格,行業陷入價格戰,UCloud很快決定脫離該旋渦,再加上其他原因,當年他們鉅虧了兩個多億,所以後來他們2017年一整年都在竭力控制成本,也在一年之間通過新的增長點扭虧爲盈。

作爲後來的旁觀者,我們希望能夠靠近故事主角,儘可能還原過往。因此左林右狸還將拜訪UCloud其他數位高管,試圖從技術、客戶關係、行業發展等多方面記錄這段故事,請持續關注左林右狸和《沸騰新十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