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說起雲計算這個概念,大家沒有太大的分歧,很容易達成一致。十年前可不是這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少有共識。當時很多人認可ODPS, HADOOP 是雲計算,不認同彈性計算。8年前很多人也不認同私有雲。雲計算這個概念是做出來的,不是誰預先給出了一個公認無分歧的定義。先行者需要做大量探索,包括技術,產品形態,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嘗試和試錯,這些經驗對後來者是有很大幫助的。在雲計算行業上,亞馬遜做了大量開拓性的工作,為後來者指明了一條可行的路,向先行者致敬!


亞馬遜把模式做出來了,後面直接照著殼子描一個就行了。殼子很重要,因為殼子其實亞馬遜經過摸索之後,發現有商業價值的雲計算產品的形態。有了這個就不用摸著石頭過河了。


開源有的就有,開源沒有的就沒有

這種研發能力的公司很多


08年王堅帶著林晨曦一起加入阿里,負責阿里雲相關的工作,林晨曦是阿里雲第一任技術總監,當時說要做雲計算,但是沒有人知道雲計算怎麼搞,僅有的參考資料就是谷歌的論文,林晨曦參考谷歌的論文,花了2年時間,在阿里內部搞了一套類似於hadoop的東西,叫做飛天。飛天平台連虛擬化都沒有,它我們現在說的雲計算是兩碼事,他主要側重於分散式處理。據說這個過程林晨曦帶的團隊也是很艱苦的。

但是等到10年的時候,亞馬遜把雲計算這個東西做出來成果來了。業界發現雲計算這個商業模式里,核心應該是虛擬的雲伺服器而不是分散式計算,大家要學亞馬遜而不是谷歌。NASA和citrix模仿著亞馬遜,有了openstack和cloudstack這兩個開源項目。

阿里雲這時候也發現自己路走偏了,也開始搞虛擬化。。。所以前面的很多心血都是白浪費了。

2010年騰訊看到了雲的趨勢,開始做騰訊雲的時候,因為有aws,openstack,這些東西參考,所以路就比阿里雲輕鬆很多。知乎上有騰訊雲的創始工程師介紹過,騰訊雲第一版就是參考OpenStack用Java實現的。但是騰訊還是對雲重視度不夠,所以後面又慢慢被重金投入的阿里拉大了差距。

隨著開源項目OpenStack的逐漸成熟,國內互聯網公司,京東/盛大/新浪/網易蘇寧/攜程也都逐漸擁有了自己的私有雲,有的技術牛一點的,基於開源項目加以改造,優化,就推出來自己的公有雲平台,雖然外表大有不同,但是內里都是從某一個開源版本的OpenStack發展過來的。

再後來,隨著OpenStack的成熟,國內出現了一些基礎OpenStack雲計算行業的創業公司,比如unitedstack,easystack,99cloud,還有一些傳統硬體廠商,也積極擁抱雲,擁抱OpenStack,比如華為,浪潮,這些公司把基於OpenStack的解決方案賣給順豐/國家電網/飛鶴奶粉/各種金融公司,所以企業私有雲就在國內普及開來。

(雖然阿里有段時間經常吆喝,私有雲不是雲,大家都來我們這裡啊,公有雲才是雲)

然後阿里,騰訊,華為這幾家公司現在盯上了政務雲,想把自己的私有雲賣給政府,甚至以云為切入點,進入政府工作數字化的領域。比如騰訊做的數字廣東項目,就是這個打算,不僅僅把虛擬機賣給政府,我還提供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的技術,還要幫政府做辦事流程改造。

畢竟 內涵段子,騰訊遊戲 這樣的產品做得再好,政府一張紙就能讓你關門,要是能把政府的業務,都遷移到自己家的平台上來,政府的業務依賴於自己的雲服務。不說賺多少錢吧,至少地位上好看一些。

順便提一句:林晨曦是亞洲第一個ACM世界冠軍,12年從阿里雲離職之後,創辦了依圖科技,目前估值過百億,是國內人工智慧四大創業公司之一。

-----分割線-----

評論又有人質疑,06年亞馬遜aws就對外提供服務了,你說什麼10年亞馬遜把雲計算做出成果。

那我專門解釋下吧,這是個語文問題。06年aws對面提供服務,但是那個時候只是萌芽階段,沒有影響力的,我說的10年亞馬遜把雲計算成果做出來了,是指10年aws的成績已經證明,雲計算就是我這樣的,你們跟我學就行了。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